惠阳首座220千伏变电站建设寻踪

南方日报 2019-10-15 06:45

1976年8月1日,惠阳地区第一个220千伏变电站投产。

惠州供电局严国治供图

1989年,惠阳变电站开始了第二次扩建,1995年更名为湖滨站至今。

惠州供电局曾伟祥供图

“成功了!正式投运了!”1976年8月1日,这是一个让惠阳地区供电公司革命委员会(惠州供电局前身)的工作人员激动兴奋的日子。在热烈的鼓掌声和欢呼声中,惠阳地区首个110千伏惠阳变电站“转型升级”,成为了一座220千伏枢纽变电站。

这标志着惠阳地区第一座220千伏变电站诞生!

撰文:黎凯燕马发洲

华灯初上?破解惠阳地区地方电厂孤网运行

“又没电了!”对于这种间断性停电,惠阳地区的人们早已习以为常。故事还得从上世纪60年代初说起。

1960年10月,新丰江水电站首台机组并网发电。

1964年12月,110千伏惠阳变电站及其配套输电工程“新丰江水电站至惠阳的110千伏81.3公里送电线路”投产,从此,惠阳地区破解了地方电厂孤网运行的局面,首次迎来110千伏的电源,惠阳电网也并入了广东省大电网。

110千伏惠阳站投产后的1965年,惠阳地区配套建设一批35千伏输变电工程,形成以惠阳变电站为中心,向博罗县、惠阳县、惠东县辐射的35千伏电网,惠州电网开始形成。至1965年底,惠阳地区所属各县建成35千伏变电站,惠州电力工业开始起步。正是这一年,惠阳地区用电量创下新高,突破1亿千瓦时。

惠阳地区迎来了电力工业建设的高潮。1964—1970年,35千伏及以上公用变电设备年均增长23.54%,输电线路年均增长24.39%。35千伏输电线路和变电站渐成规模,为惠阳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虽然35千伏电网已经初步成形,但电在惠阳地区老百姓心中仍属于奢侈品和紧缺品。在惠阳地区,虽然部分地区通了电,但电压低,亮度弱,时不时会出故障,不得不预先备好蜡烛。许多乡镇没通上电,点油灯、点蜡烛的情形随处可见。

“蜡烛电厂”,是有人对用电窘困境况的调侃。

彼时,惠阳机械厂、东江化肥厂、惠阳塑料制品厂等工厂摩拳擦掌,想要干一番事业。然而,时常停电却让工厂“不胜其扰”,大多数工厂里都不得不备着一台小型发电机,以便随时应付停电问题。

电力供应“捉襟见肘”,全区缺电日益严重。数据显示,1965年惠阳地区全社会用电量为10371万千瓦时,到1970年增长为21016万千瓦时。5年之间,年均增长15.17%。1975年惠阳地区全社会用电量43556万千瓦时,人均用电量84.41千瓦时,年均增长15.69%。

紧随着电网成长的脉搏,惠阳地区的工农业生产总值、化肥、农药原材料工业、轻工业居民生活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这些都对电力供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时,不少设备均处在超负荷运作状态。在1974年9月7日,惠阳地区110千伏石龙变电站3.15万千伏安主变压器,因超负荷37.4%,造成分接头故障,使东莞、博罗、增城3县被迫停电12天。

改善电力供应之迫切,让惠阳地区倍感着急。早在1974年6月26日,为解决惠阳、石龙两个110千伏变电站严重超负荷,惠阳地区革委会报告省革委会,要求220千伏广新二回路输电线路上马,惠阳变电站扩建。当年11月18日,再次报告省革委会要求工程迅速上马。

电力精神?开山凿石的时代先锋

在等待中,工程渐拉开序幕。1975年11月5日,成立广新二回路,惠阳变电站扩建办公室。主任由薛水平担任,副主任由惠阳地区基建局苏伟成、市建委张忠担任。

惠阳变电站升级之复杂、条件之差,是难以想象的。当时,为了配合城市发展的步伐,变电站的规划建设往往较为超前,建在未开发的荒野地区。110千伏惠阳站,正是建设于城郊。

人民电业为人民。经过前期勘察、精心设计,上百人的工程队集结在惠州惠城区城郊下角,计划改造升级惠阳变电站。

一圈土砖水泥结成的围墙把原有的惠阳站保护起来,既保障正常用电又保障安全施工。工人们次第开展土建工程,平土地、打地基。没有机器轰鸣,靠的是坚韧不拔的精神,人工挖、肩膀扛、平车推。

建设历时大半年,涉及不少技术难题。为此,广东电业局专门协调香港中华电力公司,派出公司多名职工和两名英国工程师前来支援。当时,基建部门主要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变电站运维人员除了日常运营维修工作,还经常协助基建工程建设。

部队转业的站长梁上田、曾伟祥和骨干池镜武、严国治等人吃住都在站里。由于专业技术人员较少,电力设备多是新产品,他们常聚在一起,参照图纸和说明书,反复探讨交流;担心有人搞破坏,他们日夜轮值持枪保护变电站……

高低起伏的丘陵地貌,让惠州独具特色,也在不断挑战着这座城市的电力建设。在土建方面,虎头山脚下分布着大量的岩石,重型机械又不足;在立杆方面,早年的电杆是槐木材质,相对较轻,尚可扛着电杆步行至施工点,再拉杆立杆,此次的水泥杆让人累得够呛……

“最难运进来的就是那个变压器了!”按照设计,一台220千伏12万伏安容量的变压器,自重约20吨。变压器体型庞大,在运输过程中不能有大的颠簸,还要考虑到路面的承载力,成为一道难题。

没有大型运输机、没有水泥路,怎么办?工人们想了很多办法,通过人力、走板、滚筒,开始了一场接力赛。在变压器的最前面,用卷扬机拉着沉重的主变压器在滚筒上缓慢移动,两旁的工作人员不停地把后面的滚筒搬运到前面,结成轨道,一点点地将主变往惠阳站挪。

当站内建设得热火朝天时,站外31基铁塔、183基水泥杆的建设也渐入尾声。一个个困难均在老一辈电力人的坚毅和坚持下克服。

进口的电容器、河南平顶山产的开关、沈阳产的变压器……“远道而来”的部件汇集,施工人员登上杆塔把导线从地面上吊运至铁塔顶上,施工人员用线夹把线路固定,然后安装跳线。断路器安装、接线,二次保护设备安装调试等多项工作同时开工,场面颇为壮观。

惠阳变电站由110千伏变电站升压扩建成一座既有220千伏电压等级又有110千伏电压等级主变压器的枢纽变电站,保留2台110千伏电压等级的2万千伏安的主变器,解决惠阳地区35千伏和10千伏配电负荷的电源问题。

1976年8月1日,在热烈的欢呼声和鼓掌声中,河源新丰江水电站至惠州220千伏输电线路正式投产,全长81.8公里。自此,惠阳地区以220千伏惠阳变电站为中心,开始谋划布局110千伏电网。

荣辱与共?万家灯火的“守护者”

1976年底,夜间惠城,西湖百货灯火辉煌、人声鼎沸。随着惠阳站的升级,城区一带用电再次改善,各大工厂亦不再受“用电之苦”。

惠阳变电站改造后,任务更重了。运行班分两班参与值班,值班时得有专人看护设备,2个小时一次监视其运行是否正常。值班员还得对所有设备,包括主变、进出线等进行监测,及时上报处理。

“很多事情都要想办法解决”。当时,测试设备并不多,很多工作只能靠眼睛、耳朵、鼻子来感受,这对于值班员魏德军、丘月红等新人的要求更高。“除了负责设备的安全运行必须掌握有关技术,像继保、检修等各专业技术都要懂。”如10千伏开关检修,每件设备都要拆卸下来,放在汽油中清洗;发现有毛刺,就用砂纸打磨好,重新组装起来;最后还必须调试正常后,才能投入运行。所有变电站工作人员把变电站当成了自己的家。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至1978年,惠州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增至15座,主变压器总容量6.24万千伏安。随着经济发展,电力需求越来越大,各县开始积极筹资建设110千伏输变电工程。

改革开放,先行一步,惠阳地区经济建设进入了新时期。1980年,惠阳地区全社会用电量62146万千瓦时,人均用电量119.96千瓦时。1989年,惠阳站开始了第二次扩建,1995年更名为湖滨站至今。

此后,惠州各县区陆续建设一批220千伏输变电工程,特别是“九五”期间,220千伏电网得到空前发展。至1998年惠城区、惠阳市、惠东县、博罗县均建成220千伏变电站。如今,惠州已拥有220千伏变电站28座,220千伏线路101条、长达2115.7公里,主变容量为1224万千伏安。

经济发展,电力先行。43年前,惠州大地上轰轰烈烈的电力建设,成就的不只是一座新的变电站,也不只是一代人的梦想,还有代代传承的电力精神,以及已融入了一座城市崛起、成长、发展的血脉……

新闻推荐

《大亚湾报》创办记□秦仲阳

1992年5月5日,《惠州报》试出第一期对开大报,开宗明义地写着“《惠州报》大亚湾专号”。没想到的是,由于当时惠州处于开发热...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