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芳华 精医重德 惠泽仲恺百姓惠州仲恺高新区人民医院跨越发展纪实
仲恺高新区人民医院新院区。
仲恺120急救指挥中心上线运行。
智慧中药房。
六十载风雨兼程,一甲子杏林春暖。60余年,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瞬间,但对于仲恺高新区人民医院(下称“仲恺人民医院”)而言,这足以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1958年仅有30人的小小简陋卫生院,发展到今天,成为仲恺高新区唯一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急救于一体的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60多年来,仲恺人民医院砥砺前行,脚下的足迹与仲恺大地的命运交织在一起,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与城市建设相融互动,不断开拓创新,矢志不渝地践行着“救死扶伤”的医德大道和“精益求精”的医术魂灵。在岁月淘沙见金的洗炼中,仲恺人民医院逐渐成长为仲恺地区医疗新地标,为千万仲恺百姓的“健康梦”乘风破浪。
【忆往昔】
护卫仲恺人民健康半个多世纪
仲恺人民医院建院于1958年,穿越历史的尘埃与岁月变迁,至今已有六十余载历史,掀开仲恺人民医院的院史,既是几代仲医人励精图治、悬壶济世的奋斗史,更是一部仲恺医疗卫生事业日新月异、波澜壮阔的发展史。
时间回拨到1958年,这一年,甲子墟镇上有一所小小的卫生院成立了,原名是“东风人民公社卫生院”,没有欢庆的锣鼓,没有隆重的仪式,几间瓦房,几张老式的木桌,10张病床,仅设有产科、妇科和综合科三个科室,条件艰苦,人员配备不足,医院在艰难的环境中起步。这,便是仲恺人民医院的雏形。
时光匆匆,白驹过隙。1987年,这所卫生院搬迁至陈江开发区十字路口东侧,建立了第一栋大楼,在这个简陋的院舍里,依然仅有30名医护人员,设备简单,生活清苦,但这30位医护人员的职责却很神圣:他们肩负着为当地老百姓健康服务的神圣职责,迎接了无数新生命的诞生,为万千仲恺人民生命保驾护航。
内一护士长杨容珍在仲恺人民医院工作26年了,尤记得刚来到卫生院时,只有7个护士,小到消毒物品,大到打针配药,都是她们来做。晚上值班没有办法照顾孩子,就只能把孩子带到医院陪着值班,当年的医护人员都笑称自家孩子是“在医院长大的孩子”。
到了2003年,医院谋求发展,门诊大楼和住院部落成投用,医院也新设了手术室,当时的手术室没有装空调,医生护士做手术时要穿洗手衣、外罩手术服,经常一场手术下来,衣服从里到外全部湿透。由于人员紧缺,杨容珍曾经试过连轴转了30多个小时,最终累晕在手术台边。但杨容珍很自豪:“当时条件很简陋,可我们医生技术很高,患者伤口发炎的非常少。现在比起以前的各方面条件更好了,以前要上转到其他医院才能做得手术,我们现在自己也能做得很好。”
的确,一代代仲医人的艰苦奋斗,带领着这所综合医院踏上了崭新的历程,在此后的岁月里与仲恺人民心手相连:从建院初期30名医务人员,只有一栋简朴小楼的小卫生院,到今天脱胎换骨,拥有门诊、急诊综合大楼、住院大楼兼具的现代化综合医院;从原仅有的3个科室,到如今拥有妇科、儿科、新生儿科、ICU、骨科、心血管内科、中医科、康复科、体检科等25个临床一级学科;从建院初期没有一台医疗仪器到今天拥有内镜室、影像科、检验科、透析室、病理科、输血科、功能科等医技科室;从单一的门诊诊查治疗提升至住院治疗;从最初寥寥无几的患者到如今的年诊疗50多万人次……忆岁月峥嵘,叹历史变迁。在仲恺人民医院这块沃土上,历经岁月变迁的是医院的名称和建筑群,还有与医院规模一起逐年扩大的是医院的声誉,恒久不变的是仲恺人民医院淳朴的医风和奋发向上、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是一批又一批仲医人那份医者仁心,救死扶伤的信念。
【看今朝】
满足区域医疗需求
新院即将落成 搭建医院发展新平台
如果说,从建院之初到上世纪90年代未,医院的发展是一支悠扬的协奏曲,那么二十一世纪开始,则是一支雄浑激昂的交响乐。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仲恺人民医院发展步入快车道,医院处处焕发着蓬勃生机。
为满足广大患者日益增长的临床服务需求,该院位于陈江的新院于2015年2月4日正式奠基,吹响了医院快速发展集结号。紧锣密鼓建设中的新院,是市、区重点民生工程,以三甲医院标准设计建设,新院区开放后,将一如既往以大力推行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以群众不出区即可享受优质医疗服务为目标,并持续探索医联体建设,推进分级诊疗。
新院占地面积约5.6万㎡,整体设计以“岭南绿地、花园医院”为理念,院区由门诊楼、医技楼、住院楼及综合服务楼组成,配置了先进的气动物流传输系统。规划设置床位614张,是仲恺高新区目前最高等级的公立医院,也是该区综合服务能力最强、温馨型、智慧型、国际化、现代化的花园式医院。
提升品质永不止步
精细化管理 确保医疗质量安全
医疗质量是医院的生命线,在仲恺人民医院建院60余年风雨历程中,历届医院领导班子群策群力,围绕不同历史时期,国家对医疗体制改革的要求,结合医院的发展实际,积极探索医院精细化管理。近年来,该院更以现代化医院管理理念为指导,形成了以全面质量管理为主体,内部评审、专项检查为补充,信息数据为支撑的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
如该院积极构建医院医疗安全管理体系,开展医院灾害脆弱度分析(HVA),并按照前三排名修订相应的应急预案,组织演练;加强病案质量管理,应用PDCA质量管理工具进行分析,使病案首页质量、终末病历归档率、甲级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完善信息化管理,以临床路径为抓手,规范诊疗,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住院平均费用。
对于一家医院来说,群众满意就是检验医院可持续发展的第一准则。为此,该院进一步加强医疗安全,修订了十九项核心制度并严格执行;定期进行医疗质量检查,持续改进医疗质量,每周对各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明察暗访深入病房,详细了解患者对医院及医务人员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在仲恺人民医院领导班子看来,质量与安全是医院之魂。持续完善以质量安全为核心的现代医院管理体系,满足群众医疗需要,确保医院在各项流程高速运行下,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和管理效能同步提升,是仲恺人民医院的不懈追求,也是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
领航区域急救体系
传好生命接力棒 打造急救“仲恺速度”
急性心肌梗死(心梗)发病初期的120分钟被视为救治“黄金时间”。如今,在仲恺,一个心梗患者拨通“120”电话后,比以前拨通“120”
后需要等待市里的分配派车,溶栓时间缩短至原来的三分之一。
为降低仲恺片区患者病死率,缩短急性心梗危急患者的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提升该片区急救水平,2017年12月5日,仲恺人民医院经中国胸痛中心批准,成为胸痛中心建设单位。胸痛中心相关急救系统会在患者抵达医院前,或者院外120急救时,将患者的生命体征、心电图等信息实时传输到胸痛中心会诊平台,医生可以随时提供远程诊断和救治意见,做到患者未到,信息先到,从而大大缩短抢救时间,挽救了众多急性胸痛患者的生命。数据显示,区胸痛中心成立后,院内心源性猝死病人同比下降了80%。
2018年1月22日,由仲恺人民医院托管的惠州市120急救指挥中心仲恺分中心正式上线运行,急救范围辐射除惠南、东江的仲恺高新区大部分区域。该院建立了科学完善的应急抢救机制,争分夺秒救死扶伤,确保120急救电话24小时畅通,1分钟内完成派车,5分钟内出车,从试运行的平均出车时间5分46秒至上线半年平均出车时间的2分43秒,排行全市7个县(区)第一位。
这两大中心的建立,为提高仲恺区域急救的速度与质量插上了翅膀。除此之外,该院还规范孕产妇分级管理,成立了仲恺高新区孕产妇、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中心;建立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抢救绿色通道,为全区50多万人口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坚持技术兴院
奋力精进医技 深耘技术筑大堤
60余年的发展,60余年的积淀,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仲恺人民医院就已经开始开展肝脾修复、开颅等外科手术。近年来,医院学科专科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实现了市重点学科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重大突破。
2018年11月,仲恺人民医院接诊了一位疤痕妊娠的孕妈妈,疤痕子宫并完全性前置胎盘,极易出现胎盘粘连、植入引起子宫收缩不良产后大出血需切除子宫的危急情况。该院产科全体医护人员全力以赴,采用经后路子宫切除+阻断血管通路手术,最终宝宝平安落地,妈妈子宫得以保留。这是惠州首例产科的经后路子宫切除+阻断血管通路手术,这种手术方法处理凶险性前置胎盘、胎盘植入,可最大限度保留子宫、减少出血量、减少住院费用,从而减少孕产妇死亡率。
类似案例在仲恺人民医院不胜枚举,生命的奇迹,在仲恺人民医院经常发生着,奇迹背后,其实是“仲医人”对医技的奋力精进。
去年以来,医院更是高度重视重点专科和临床医学中心建设,鼓励各科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如普外、泌外、妇科等,广泛开展腔镜微创手术;产科创建的急危重症紧急救治团队紧急救治重度胎盘早剥,前置血管破裂出血等大量产科急危重症疑难病例,成功救治胎儿。目前,该院手术技术已达到市级先进水平,很多医疗技术的开展获得省市立项。儿科开展新生儿PICC留置术、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注入气管改良术等,进一步提高了早产儿抢救及治疗成功率。骨科开展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术、髋关节置换术(半髋、全髋置换术)、脊柱骨折复位钉棒系统内固定术等;ICU开展床旁持续血液净化过滤技术、血浆置换术、纤支镜肺泡灌洗术等一系列新技术;而胸痛中心的建设,明显降低了心源性猝死的死亡率。
该院还不断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其中护理部开展的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技术填补了仲恺高新区静疗技术的空白,避免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保护了外周静脉,为肿瘤及慢性病患者带来福音,大大方便了肿瘤患者的管道维护,避免患者舟车劳顿奔赴于省、市大医院。
为加快解决“看病难”问题,秉承“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仲恺高新区人民医院不断探索医联体建设,借力医联体,仲恺人民医院以开放性架构吸纳一流的医疗资源,不仅满足了患者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就医需求,还加快了医院人才培养,促进了科室发展。
提高医院软实力
重视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
在此期间,仲恺人民医院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医者,先后获得“广东省杰出青年中医药人才”“惠州市名中医”“惠州好人”“惠州市十佳护士”“惠州市金牌工人”“惠州好医生”“惠州市新生儿心肺复苏技能竞赛个人组一等奖”“惠州市卫生应急技能竞赛一等奖”、仲恺区“创新创业领军人物”“巾帼创新创业十杰”“创新创业新锐个人”“恺匠先锋”“优秀援藏干部”“优秀管理干部”等荣誉。这些默默耕耘的医者们,薪火相传,让医院各科专科不断发展壮大,也给仲恺人民带来了越来越好的诊疗技术。
近年来,该院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改革绩效管理体系,梳理科室结构、定岗定编,从绩效体现医护人员的岗位价值和能力,引导医护人员提升自身技术和服务水平;另一方面,营造技术赶超的浓厚学风,鼓励卫生技术人员钻研技术,制定人才引进及医联体专家帮扶措施,积极促进人才、技术的引进,如市中心人民医院下沉外科专家帮扶该院外一科,使该院关节置换及脊柱手术成熟与常态化,提高了医院外一科实力;省中医院骨科专家黄刚教授及中医专家王丽定期来该院坐诊,指导医院医师的业务技术工作,帮助提高专业理论和技术操作水平。
让患者感受医院“温度”
“互联网+医疗”打造改善医疗模式新引擎
说起中药房,许多人的记忆或许还停留在这样的画面里:一位药师,徐徐走到高高的储药柜前,拉开抽屉,抓把草药,往小秤上掂量。而在仲恺人民医院药房内,白色塑料罐紧凑地布满一面柜,每一个罐子底部都贴着条码,这里面装的就是经过调配系统配方的中药免煎颗粒。针对患者突出的“候药难”、“煎药难”、“煎药质量难保障”这三大难题,去年8月,该院智慧中药房系统正式启用,采用智能调配系统,与医院的信息系统实现无缝衔接。患者拿到后,只需把药倒进杯里,热水一冲,不用煎药,还方便携带。不仅解决了患者自煎中药的烦恼,缩短患者取药的时间,还有效提升了患者就医获得感。
“以病人为中心、提供优质服务、满足患者需要。”这是仲恺人民医院从未改变的初心,也是永续发展不变的主题。为将医院服务文化建设向纵深推进,仲恺人民医院将今年定为“医院服务年”。在今年6-8月,开展了优质服务百日提升主题活动,各科室根据月度主题提出任务口号,根据任务口号拟定计划并达成目标。遵循PDCA循环原理,安排专人每日到临床各科室进行检查,对存在问题进行记录和拍照,反馈至优质服务提升微信群,并要求科室限时整改,同时组织检查小组于每个活动月月末对各科室优质服务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检查。通过三个月的努力,医院的优质服务在“仪容仪表、环境美化、温馨关怀、医患沟通、换位思考”等方面均有了较大的进步和改善。
为更加方便群众就医,该院还加大了信息化投入力度,用科技的力量来简化就医流程。包括开通微信预约挂号服务,增加微信支付功能,打造群众就医新体验;通过加强就医全程导诊服务,开通急危重患者绿色通道、推出手机自助充电等措施,大大地提高了群众就医满意度。
在为百姓服务上,仲恺人民医院也从来不落人后。积极组织开展义诊宣传活动,结合“学雷锋月”“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世界艾滋病日”等活动主题,组织党员志愿服务队深入农村和社区,为群众科普宣传,送医送药;畅通急救绿色通道,实行急危重患者先诊疗后付费制度,有效承担起区级医院的医疗救助责任。
【展未来】
深化医疗改革 为“健康仲恺”护航
筚路蓝缕、披荆斩棘,从艰苦岁月中一路走来的仲恺人民医院,目光坚毅,脚步铿锵,在岁月的千锤百炼中从一株幼苗成长为参天松柏。如今的仲恺人民医院,是惠州西南片区120急救中心,广东省中医院协作医院、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医联体合作单位、仲恺高新区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华大基因精准医学中心合作共建单位……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历任领导班子将智慧和胆魄浓缩成一股力量,推动着医院高速运行在现代化的轨道上,这股力量,叫做担当;是几辈医院职工将青春和热情凝聚成一股力量,推动着医院在与群众和谐的春雨里滋润生长,这股力量,叫做奉献;是跨过几个时代的社会和群众集结成一股力量,推动着医院向集团化的医疗格局发展,这股力量,叫做信任。
站在新起点,迎接新挑战。仲恺人民医院再一次英姿勃发地站在新的起点,迈出坚定的步伐,未来,仲恺人民医院将继续以新院搬迁为契机,以“三务一体”工作为载体,实现医院党建与医德医风水平、医疗技术与服务水平、群众满意度与就医体验的三个全面提升,着力深化医院改革,用创新打造医疗服务质量、用科研推动学科建设跨越、用责任提升区域品牌影响力,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在“严谨、博爱、团结、创新”的院训引领下,始终以更加精湛的技术、优质的服务、先进的设备和舒适的环境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在“健康仲恺”蓝图规划下,真正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
本版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刘乙端
新闻推荐
惠州市全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全民健康管理服务新模式 深化医改10年交出亮眼成绩单
惠州空中救援基地。市卫生健康局供图开展远程医疗服务。通讯员王运广摄村民签约家庭医生服务。通讯员苏秉成摄2009年3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