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恺税务人谈税收变迁:从征管变化看经济发展

惠州日报 2019-09-27 08:57

仲恺区税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张少文。

仲恺区税务局办税大厅负责人张凤英(左)。

仲恺区税务局税政二股业务骨干袁东豪。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春华秋实,砥砺前行。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惠州市经济社会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鼓舞人心。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惠州市税收工作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税务人从手工算盘收税发展到智能办税,纳税人缴税从“跑马路”变为“跑网路”,这些变化里无不凝结着税务干部的担当作为、职责与坚守。

近日,记者走访了仲恺高新区的税务人,深深感受到了他们深植于心的家国情怀,也了解到一代又一代的税务人为“为国聚财,为民收税”这一使命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张少文:紧跟经济节奏,见证了国家税收事业发展

在税务系统工作了30年的张少文,如今担任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税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是国家税收事业发展的见证人和亲历者。

交通工具从单车变摩托,征税从“走马路”到“走网路”

“我踏入税务系统大门那会儿,国家经济刚刚起步,税收还是很小的一块儿。”张少文说,这些年,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税源不断增大,税务部门也是“鸟枪换炮”,当年是手工开票登门“催缴”,现在通过电子税务局结算,高效快捷。

谈到刚参加工作的情形,张少文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那部“永久牌”自行车。“当时我比较年轻,能分到一部自行车去收税就已经很开心了。”那时候整个所里才几部单车,去的地方来回几公里,车轮走遍各个经济活跃角落。后来有了“嘉陵”牌摩托车,简直是“如虎添翼”,个个都争着去学摩托车,就为了多掌握了一项工作技能。

“除了交通工具外,变化最大的就是缴税"走马路"和"走网路"的区别。”上世纪90年代末至新世纪初,电脑在全市税务系统开始普及,张少文是学习电脑的青年先锋,白天上班,晚上就研究电脑,除了单位安排的培训外,他还买了当时流行的“小霸王”打字训练机来在家练习,勤学苦练的成果就是,张少文成了单位里打字最快的税务人员。

“以前做梦都想不到,现在的税收征管系统可以如此先进,企业缴税也无需和税务部门见面,这些都是不敢想象的。”张少文说,作为税务工作人员,必须终生学习、刻苦学习,征收手段不断变化,政策不断在迭代,知识需要不断更新,真正是“活到老,学到老”。

宣传内容从“纳税为国”到“减税降费”,形式从拉横幅到微信电子化

进入新世纪,惠州税收征管开始向服务转型,税务部门开始推出针对纳税人的个性化服务,税务人员的角色也从以前的“税官”转变为纳税服务员。

“以前,我们宣传税收就是拉横幅、摆桌子,现在微信公众号、小游戏等多种形式,丰富多样。”张少文说,那时候税收宣传重点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更多地是“管税”,宣传税收的作用。这些年来,企业纳税的自觉意识逐渐提高,国家公民素质正在一天天提高,税收宣传内容也开始变化。

“如今的宣传重点是"减税降费",如何帮助纳税人省钱,用好政策。”张少文对这个转变感触特别深。尤其是去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减税降费政策,制作宣传视频,宣传小游戏,利用报刊、户外LED、广告牌、微信公众号等多个载体、全方位宣传。“税收宣传方式"更接地气",内容含金量更高。”

张凤英:三十一年坚守一线岗位,人称“英姐”

在仲恺区税务局的办税服务厅里,“英姐”这一称谓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服务厅里的工作人员都知道,遇到疑难问题就找“英姐”。这称号源于她30多年在税务一线的工作担当。

挨家挨户手工开票征税,“酸甜苦辣皆有”

“英姐”全名叫张凤英,1988年,21岁的她通过考试进入当时的惠阳区沥林镇税务所担任办税员。“从前我们刚参加工作还要顶着烈日挨家挨户上门手工开票征缴税款,征管手段比较单一。”回首了参加工作的经历,张凤英说“酸甜苦辣皆有”。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时候的沥林镇工业并不发达,大部分还是市场里的个体工商户、供销社等。每天早上6点钟,张凤英就和同事一起到市场上去收税,根据不同的档口性质和大小,有些是2—5元的手工票,有些是20—50元不等,因为税源少,总体收税额也很少。

由于没有电脑和互联网,收到税后,张凤英和同事们还要根据每张发票来做手工账,不仅心要细,写字也要工整。“如果按照现在的税收规模,以前的手工账是根本管理不过来的,税收工作的现代化速度越来越快。”张凤英感叹说。

练就一番谈判调解本领,秉公执法却又温情十足

随着经济总量变大,仲恺高新区新登记的企业数量快速扩张,涵养的税源不断增大,张凤英也被调到陈江税务分局办税服务厅继续担任一线工作。

因为常年和不同的纳税人打交道,张凤英练就了一番过硬的谈判和调解的本领。上世纪90年代初,外商开始在陈江投资建厂,商品房也逐渐开始流行起来。有一天暴雨,一位在陈江买房的业主从深圳赶过来,合同面积比房产证面积多了不到一平方米,就因为这一点,双方从早上一直理论到中午,众人都感到棘手无比,最终还是张凤英出马,向对方耐心解释,最终化解了矛盾。

这样的案例在张凤英的峥嵘“税月”中,比比皆是。工作中,张凤英始终坚持秉公执法,依规办事,但在对待纳税人时却是温情十足。多年来,她在服务纳税人过程中始终坚持不让纳税人带着疑问缴税;不让纳税人多跑一次腿、多找一个人;不让纳税人多报送一份资料、多往返一次办税厅,最大限度方便纳税人。

袁东豪:“税务阿甘”满腔热血从外行人变“税务通”

2010年,袁东豪通过考试,正式从公路管理局的一员“跨行”成为一名税务干部,9年后,成为了同事们工作中的“税务通”。

在仲恺区税务局的办公室里,收藏着8本厚厚的、珍贵的税务剪报集,这是袁东豪刻苦学习税务知识的见证物件。刚进入税务系统,为了学习具体业务知识,他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学习相关政策知识,将自己阅览过的税务报上有借鉴意义的政策知识、案例分析一一剪下来,按税种分门别类地归集,于是就有了这些税务剪报集,同事们也常常借去取经。

随着这几年电子化的发展以及政策迭代速度的加快,袁东豪又利用业余时间,默默地把零星的知识和政策,收集成了电子版的税收手册,并不断地更新。“当时只是觉得自己要做知识储备,也发给同事参考,没想到现在用的人越来越多。”袁东豪说。

“这是我们服务厅的一本秘笈,有不懂的翻电子手册,有问题找豪哥,有问必答。”仲恺区税务局办税服务厅的赵达说,豪哥就是移动的“电子税务局”。

谈到税收变化,袁东豪感受最深的就是办税无纸化和服务电子化。“以前企业办理退税,都是拿麻袋装资料过来,我们办公室都是一堆堆像山一样的资料。”他说,那时候,大部分的工作就是翻阅和核查这些资料,工作量庞大。如今,从“营改增”到金税三期上线,再到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纳税人和税务工作者都感受到了便捷好处。

“作为新时代的税务人,要做到减税降费惠民生,改革红利落实处。”袁东豪说,自己要像老一辈税务人一样,始终满怀干事创业的炽热情怀,谱写“为国聚财,为民收税”新篇章。

惠州日报记者黄岸媚

通讯员惠瑞轩 刘芮静

本组图片由仲恺高新区税务局提供

新闻推荐

惠阳出台新政,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台风预警发布后 企业可自行停工

日前,惠阳区发布《惠州市惠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进一步落实...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