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惠州日报》30多年□刘进友 刘鑫沅

惠州日报 2019-09-25 09:19

小时候,我每天都去村口小店为父亲取《惠州日报》。现在儿子也经常给我取报纸。每天《惠州日报》一到,他就到报箱取,拿回来蹲在我身边一起翻看,看到感兴趣的文章就细细研读。

有一份报纸承载儿时的美好回忆,诉说一个个悠远而难忘的故事。

说起我们家与《惠州日报》的情缘也有30多个年头了。小时候,我最喜欢做的事是帮爸爸取报纸。父亲是村干部,村里为他订了《惠州日报》(当时叫做《东江报》《惠州报》),每天要去村口小店取。我人小腿快,常自告奋勇帮父亲取书报,拿回来后就自己先看,从看图片开始,再到后来的头版、副刊文章,慢慢地就养成了看报的习惯。

虽然父亲是个农民,但他始终保持着每天读报的习惯,而且他对《惠州日报》表现出来的执着和痴迷,似乎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的农民应有的热忱。对时政等各类新闻的涉猎,使他变得健谈、敏锐,也为他后来“洗脚上田”打下了扎实基础。虽然在经商道路上几经起落,但父亲对《惠州日报》的热情从来也不曾减退,直到现在,他老人家还经常教导我们说:“《惠州日报》是华南地区地市级报纸中办得非常好和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很多文章韵味深刻、饱含哲理。你们要多读,及时了解掌握时事动态和风土人情,这样对工作生活都很有好处。”

受父辈的影响,我也成了一个爱看书报的人,读书、看报、写作,几乎占去我工作之余的绝大部分时间。碰巧的是,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家乡的水利局从事文秘工作,由于工作上的需要,我对《惠州日报》变得更加依恋,常常是案头必备,每天必读,及时关注时事新闻,全面了解社会动态,借鉴他山之石为我所用。正是因为平时的用心积累,我的写作水平提高很快,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罗浮》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引起了有关领导的注意,不久我就被选调到县委政研室专门从事材料撰写工作,而喜爱《惠州日报》的习惯和初心始终未改,每天坐在电脑旁,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惠州日报》电子版,迅速浏览各种新闻和资讯。尤其是近年来,《惠州日报》从内容到排版,从纸质到网络的飞跃,如列车提速,见证了她转型提质的变化,也见证了惠州这片热土辉煌的发展历程。

虽然在写作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儿时的梦想和对文学的冲动仍时刻激荡在我的心头,后来经朋友推荐我很荣幸地加入了惠州市散文与散文诗学会,这时候的我开始变得不满足起来,更加关注《惠州日报》的副刊栏目,对刊登的每一篇散文、传记、评论,我都会逐字逐句认真阅读,对精彩字句进行摘抄收藏,汲取精华为我所用。不知不觉中,我由一个读者变成了一个作者,陆续在《惠州日报》、《东江文学》等报刊发表一些文章。

儿子是在父亲和我的熏陶下成长的,对墨香浓郁的《惠州日报》有着天然的爱好,从咿呀学语开始,就在书报堆里找寻。因为单位也给我订了份《惠州日报》,现在到了儿子给我取报纸。每天报纸一到,他就屁颠屁颠到报箱取,拿回来就蹲在我身边一起翻看,看到感兴趣的副刊文章就细细研读,时而圈起来、时而剪贴。前段时间,他还当上了校报的小编辑,每天放学一回家,就迫不及待地跟我分享校报上的美文。

30多年来,一份报纸记录了我成长的每一个足迹,也见证了一家三代人的阅读情缘。如今,父亲闲居在家,每天夕阳西下,他就倚靠在院子里柔软的沙发上,戴上老花眼镜,上下滑动平板电脑阅读新闻。阅读之余,他还经常写点生活感悟之类的散文随笔,有些文字还时常见诸报端。今年初,我将他写的随笔整理编辑一下,出了一本随笔集。一本小书,让他的晚年生活充满无限情趣。他经常念叨着,这些都是《惠州日报》给他带来的惊喜和收获。

《惠州日报》就像是一条纽带,把我们一家三代的心更紧密连在一起,陪伴我们成长。这是我们家与这份报纸的情缘,那么平常,又那么温润。

新闻推荐

医保卡外借或致慢性病拒保

医保卡就是我们的第二个身份证。现在的社会医保有多重要,相信大家心里都已经有数了。但具体到医保卡,很多人对它的了解就还...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