糕点3:砰米糕

东江时报 2019-09-12 10:06

名片

砰米糕是惠州本地人十分钟爱的传统年节特色小吃,逢年过节家里都会买。有些家庭也会自己动手做其他一些贺年小食。唯独是砰米糕,一般家庭做不了,因为制作砰米糕需要一整套的工具,还需要经验。

材料

珍珠米、白糖、黑芝麻、花生、少量油、爆米花机。

制作

首先用火烧爆米花机约20分钟,待温度合适后,将称好的米(约2.5斤)放进爆米花机后继续烧火、拉风箱。10多分钟后,米粒膨胀成大个的米花。随后将白砂糖和油熬成糖浆,将先前的米花倒进糖锅里,迅速搅拌,让米花和糖浆糅合在了一起。充分搅拌后,将材料全部倒进木质的模板内压实成型,再将砰米糕分割成大小均匀的米花糖即可食用。

●点评

资深营养师徐小敏表示,砰米糕作为风味食品,有适量大米花生芝麻糖和盐,因为是高温膨化食品,孩子不建议吃太多膨化食品,大人食用也要适量,食用可以配合喝点绿茶,柠檬茶。

民俗学者、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原理事林慧文表示,砰米糕是一种“食俗”的记忆,因为以前砰米糕带来的是春节前“忙年”的喜悦,又是过年才享用得到的“口福”。于是,到了当代,由于这种“口福”已随时可有,五彩缤纷的、各地云集而来的各种“砰米糕”都可随时触碰,忙年的习俗也早已淡化,但是人们依然深情而往,这完全是一种精神文化之根的追忆与找寻,这种过年的烤香味和甜味混杂在一起的感受,是比什么都来得美,从心底里渗出的舌尖上的感受。

记忆

曾经是稀罕物

在很多人的记忆中,砰米糕是传统年节的特色小吃,一年中只在过年前后这段时间才有。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在平日里也能吃到砰米糕。走在惠州桥东老街道,可以发现砰米糕的身影,但真正制作砰米糕的传统手艺却越来越少见。近日,记者采访了制作砰米糕40多年的房顺强,听他讲述砰米糕的制作故事。

今年74岁房顺强是惠州汝湖人,做米糕已经40多年之久。回忆起做米糕的历程,房顺强打开了话匣子。他告诉记者,33岁那年,他想学门手艺,村里有个老乡正好会砰米糕的技术,他就跟着老乡学。家里人为了支持他,还将家里的自行车卖了,又东拼西凑借了些钱回来,花了180元去钢铁厂买回来爆米花机。

学到了手艺,有了爆米花机,每年春节前的两三个月,他就踩着自行车,驮着爆米花机走街串巷,帮人打米糕。“以前砰米糕是平常百姓家过年才有的东西,所以在过年前的两三个月,我就踩着自行车到各个地方给人加工,走到哪做到哪,吃住就在农户家里。”房顺强说,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百姓的生活还不那么富裕,物质生活也没那么丰富,砰米糕只有过年才有,算是稀罕物,因此尤其受到百姓的喜欢和热爱。

可是砰米糕的制作过程并不如其他糕点制作的那般简单,需要专门的爆米花机,过程还需要烧火,温度很高,在夏天时段根本没法做。房顺强坦言,“在夏天太热了,受不了,只有每年腊月开始做,一直持续到次年二三月。”

在这个行业里做了几十年,房顺强在爆米花这门手艺的演变中,看到了时代的变化。“以前人们是提着米、白糖和柴火来找我打米糕的,我就收取加工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5毛钱打一炮,做到现在打一炮35块钱了。”房顺强说,现在却是调换过来,大多顾客什么都不带,直接买成品。房伯也就自己买材料,做成块的米花糖论斤卖,每公斤24元。

炒花生、爆糯米、熬糖、搅拌、铺平、压实、切块,这一系列过程在房顺强手上看似简单,其实“很费劲很辛苦”,他也曾经收过一个徒弟,但对方跟了他3天就忍受不了,最后不干了。

房顺强有一个女儿,嫁到了惠阳。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房顺强感到不太能胜任这体力活,曾经有一阵子将传承这门手艺的希望寄托在女婿身上,但女婿不愿学。房顺强心里有些纠结,现在老式的爆米花机很少见了,就算有人会做,恐怕也找不到机器来做。曾有一位香港人出价两万多元想买他的爆米花机回去当做古董收藏,但他没有答应。也有水口的年轻人来找过他,说想学手艺,但学会了之后要把爆米花机带走,出价1万多元,他也拒绝了。“每年做两三个月,还能挣几千元。把机器卖掉,这些钱够我们用多久呢?”房顺强很矛盾,“如果哪天我忽然干不动了,谁来继承这门手艺?”

他最感慨的是,自己年纪大了,做不动了,很可惜,辜负了各地乡亲们想吃米花糖的心。“好多人还会特意叫我去做的呢!水口、汝湖那一带,就是我以前下乡常去的地方。那边有人家里办喜事也喊我过去打米糕。做会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想吃米糕,哪里忙得过来?”他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去年,外出的房顺强被一辆摩托车撞倒在地,手指受伤还上了钢板,至今还没拆除,今年是否还能像往年一样继续做砰米糕,也还是个未知数。

新闻推荐

《黑猫警长》再无下集

著名美术片艺术家、一级导演、国际动画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动画学会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享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