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策惠城”系列报道引发广泛关注,惠城区四套班子负责人谈如何高质量发展 坚信惠城能谱写雄美新篇章

惠州日报 2019-09-09 08:58

惠城区东江两岸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惠州日报记者王建桥 摄

“牢记使命 竞逐一流 高质量发展县区行”第二站走进惠城区,《惠州日报》推出“问·策惠城”系列报道,聚焦惠城发展深层次问题,提出发展建议与对策。

上周,惠城区四套班子领导接受《惠州日报》专访时表示,“问·策惠城”系列报道站位高、报道辣、触动大,为惠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他们坚信惠城区能抓住劲吹的“三股东风”,实现建设国内一流中心城区目标,谱写雄美惠城新篇章。

惠城区委书记刘光滨:

凭借“三股东风” 当好建设国内一流城市主力军

惠城区委书记刘光滨认为,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实施和惠州建设国内一流城市,金山新城、大交通轴线以及高铁惠州北站和惠城南站等布局惠城,市里有关职能下放,如同“三股东风”,给惠城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刘光滨说:“惠城区将借着这股发展东风,牢固树立市区一体化理念,以主人翁精神,共同谋、主动干,推动惠城高质量发展,切实发挥建设国内一流城市主力军作用。”

用好报道成果推动高质量发展

惠州日报:您对“问·策惠城”系列报道有什么感想和评价?

刘光滨:“问·策惠城”系列报道来得及时,契合惠城区谋划实现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时间。报道以媒体朋友和专家为“第三只”眼睛,从惠城思想文化、实体经济、产业发展、营商环境、乡村振兴、城市品质等方面查找存在的不足,寻找症结所在,帮我们去梳理惠城区发展的主要问题,体现了惠城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集体心声,进一步推动惠城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让思想再解放,让工作再加温,为惠城区建设国内一流中心城区提供了有益参考。

接下来,惠城区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不辜负市委、市政府对惠城的关心、厚爱和期待,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抓手,以问题为导向,正视问题差距,用好报道成果和媒体建设性舆论监督,通过实施“3+2”发展举措(“3”即全力发展实体经济,全力推动乡村振兴,全力加快城市更新;“2”即全面强化基层党建保障、全面强化“清网增效”保障)推动惠城高质量发展,切实发挥建设国内一流城市主力军作用。

兼备一流发展实力和一流生活品质

惠州日报:惠城区接下来如何提振实体经济,在高质量发展中抢得先机?

刘光滨:一流中心城区必须具备一流的发展实力和一流的生活品质。

接下来,惠城区要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契机,结合获授“广东省大数据综合试验区”“2019年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园区”的契机,重点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力争成为全市电子信息万亿级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产城融合示范区。

要树立市区“一盘棋”发展思想,和市里一起统筹规划连片产业园区。统筹区高新园三栋中心园和水口、汝湖、横沥、马安等4个分园的产业规划,强化园区基础设施、综合服务等功能配套规划布局,推进园区朝“一流、精致”方向提档升级,创建省级高新区,把产业园建成一个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新片区,形成有磁力的产业集聚区。

同时,全面提升民生福祉,建设一流生活品质。通过打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提升民生质量、深化社会治理,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安全稳定等方面力争走在全市前列,让发展成果普惠于民。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提升惠州门户窗口形象

惠州日报:惠城区如何通过“清网增效”行动,提升发展效率?

刘光滨:惠城区是惠州市的“门面”,惠城区要努力争当营商环境全市第一,提升惠城区作为惠州门户窗口的形象和影响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今年,惠城区通过创新开展“清网增效”行动,在全市率先推行工业项目当天摘牌当天动工等机制,有效破除阻碍改革发展的“蜘蛛网”,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建立开办企业全流程1天内完成等机制,不断提高开办企业便利度。这两项举措,有力地促进惠城区营商环境的改善。

接下来,惠城区将在以下几方面发力,继续清除阻碍发展的“蜘蛛网”。对需要到政府办理的涉民事项进行全面梳理,及时清除不必要、不合理的“蜘蛛网”。在政策允许情况下,区行政服务大厅实行“当场收件、当场审批”,办结率实现100%。

同时,民生事项逐步实现“一张身份证办一生事”。还将推进“大数据”的互联互通。认真梳理可共用共享的“数据目录”,区级范围内今年底实现100%互联互通。对基层存在的群众反映强烈、制约发展、牵涉面广的突出问题,继续深入推动解决基层问题“直通车”制度。

实施“1+4”人才举措集聚一流人才

惠州日报:现在各城市“抢人大战”愈演愈烈,惠城区将如何完善软硬件环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刘光滨:一方面,我们将“激活存量”,给现有人才更多的发展平台、发展空间,出台相应激励机制,点燃干事创业激情,进一步激活人才存量;另一方面是“用好增量”,用好的环境、政策、服务和发展愿景来吸引和留住人才,使更多的一流人才聚集惠城区。

具体而言,将积极推进“高榜人才计划”,实施“1+4”人才工作举措,为建设一流中心城区集聚一流人才。

“1”即优化一套人才政策。结合我区重点发展大数据应用及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重点产业人才、科技创新创业团队(人才)引进培育扶持办法,探索对有突出贡献的重点产业人才进行税收返补、给予安家补贴等。

“4”即优化四个人才服务机制。构建“市场化”人才服务机制,谋划建立人才工作站,通过购买服务、合作引才等形式,推动人才服务市场化。构建“一体化”人才服务机制,设立高层次人才服务窗口,实现人才服务“一体化”。构建“一卡化”人才服务机制,制定高榜人才服务卡管理制度。构建“多元化”安居服务机制,探索开发人才公寓,对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发放安家补贴、租房补贴等,完善人才安居服务。

惠城区委副书记、区长翟树宇:

以“问·策惠城”为切入点 调动党员干部的激情

“问·策惠城”系列报道提出,惠城实体经济要强筋骨、现代服务业要“祛虚火”,营商环境要争第一,并且要借职权下放的“东风”铸一流。惠城区委副书记、区长翟树宇表示,将把这次的“七问七策”当成思想解放的发酵剂,当奋起直追的润滑剂,围绕目标撸起袖子加油干。

找准惠城定位,抓住产业和区位优势打造不可复制的新高地

惠州日报:您对“问·策惠城”系列报道有什么评价和感想?

翟树宇:“问·策惠城”系列报道直接点出惠城的症结,问题找得很准,每一篇我都认真阅读,每一期我都有收藏。我认为,这是市委、市政府从思想上、战略上和思维系统上,给我们清晰地勾勒出,新时期惠城区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

接下来,我们将以“问·策惠城”为切入点,让每个党员干部都充分“燃烧”起来,把大家干事创业的激情充分调动起来。

要实现建设国内一流中心城区的目标,我认为首先要找准惠城区的定位,我们应该站在全市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角度去思考惠城区的角色定位,担起惠城在中心城区的责任,和其他县区差异化发展,利用惠城区的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在提升城市能级、坚持绿色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等方面,努力减少同质化,不当跟随者,做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把优势变为不可复制的新高地。

找准定位之后就要破难题。比如产业发展的问题,工业是短板,现代服务业不够高端。接下来我们将出台产业规划,对惠城的产业布局进行更加明晰的谋划,形成工业产业链和好的产业生态环境。产业布局合理了,现代服务业也会一步步发展起来。

将可下放的职能向镇街延伸,充分激发基层活力

惠州日报:“问·策惠城”调研时发现,讲到惠城区发展的问题,很多干部职工都将原因归结为“没钱”和“没权”。如今,财政体制调整了,国土、规划等不少职权也在逐步下放城区。这对惠城接下来的发展将带来怎样的积极意义?惠城区又如何确保接得住和管得住?

翟树宇:据统计,此次职权下放涉及国土、规划、执法等42项职能,一并转入惠城的人员近900名,这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有了队伍,有了权限,有了市委、市政府鼎力相助,这等于为惠城插上“腾飞的翅膀”。我们的党员干部已信心百倍,并拿出具体的成效来接受这场洗礼。比如我们率先优化工业项目土地审批,实现当天摘牌当天动工;企业开办,一天内搞定等,都是职能下放的结果。

当然,职能下放既是机遇,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面对可能遇到的种种难题,我们已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并且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接得住、管得好。

接下来,我们会把市委、市政府下放的职权向镇(街)延伸,让更多的人、财、物都跟随事转,给基层松绑,给一线减负,让基层高效运转起来,为企业、为民众做好高质量的服务工作。

提升城市品质,既要有颜值又要有内涵

惠州日报:“问·策惠城”系列报道提到,惠城是中心城区,但是城市品质离一流中心城区还有较大的差距,接下来,惠城区将如何提升城市品质创一流?

翟树宇:惠城区作为中心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居民生活的中心,是城市品质的象征。城市品质包括市容市貌、规划建设、交通设施、基础设施等硬件配套,也包括教育、医疗、社会治安、营商环境等方方面面。

提升城市品质,既要有颜值,又要有内涵,关键是要集中精力多办民众所需的事,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让老百姓看得起、看得好病;让学龄儿童读得起书、上得起学;让到政府部门办事的人,少跑腿、少排队;让到乡下休闲的人,放眼满目皆绿色,下河可游泳,方便有公厕……如此种种,需要我们既要大刀阔斧推进,又要有绣花功夫雕琢,扎实做好每件事情,由量变形成质变,不断提升城市品质,让广大惠城民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惠城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娟:

在高质量发展中 实现人大新作为

“"问·策惠城"系列报道"问"得准,"策"得实,能够全面地反映惠城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对策。”惠城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娟表示,区人大要通过专项调研、专题询问、专项评议、执法检查等宪法赋予的监督方式,将党委关注的重点、政府工作的难点、群众关切的热点等纳入刚性监督范畴,在惠城区高质量发展中实现人大新作为。

精准“挑刺”找准问题,“头脑风暴”提好对策

惠州日报:“问·策惠城”报道通过“问”点出惠城发展障碍,通过“策”瞄准惠城发展方向。您对报道有何评价体会?

陈娟:市委宣传部牵头策划组织这次县区行大型系列采访活动,以前所未有的调研采访方式,将全市的目光凝聚在惠城区高质量发展中,为惠城区的发展精准“挑刺”;同时集思广益,调动了社会各界开展“头脑风暴”,掀起了共谋发展的热潮。整组报道,问出了惠城区发展中的弊端狭隘,策出了惠城区将来的目标方向,给前行中的惠城区当头棒喝,直面问题,形成共识,凝心聚力去推动新一轮的大发展。

在下一步的发展中,惠城要切实点燃主人翁激情,在竞逐一流中当好主力军。只有把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升了,工作中才会去想对策、抓成效。在这方面,区人大将加强对由人大任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监督,一改过去每年交一份书面述职为全方位跟踪落实:通过听取任命干部履行誓词情况报告、调研干部工作推动情况,以及收集民情民意等,形成一个更为全面、立体、权威的权力监督体系,推动政府提高行政效率、改进工作,以此推动干部主动作为、认真履职,共同解决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增进民生福祉共赢。

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创新开展监督

惠州日报:人大在履职过程中,如何通过依法治区助力惠城高质量发展?

陈娟:人大依法监督与党委决策部署、政府依法行政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一致的。去年以来,惠城区人大常委会按照党委的工作部署,在依法履职这一块做了很多的探索:实行区级民生实事项目代表票决制,实现“政府做什么,代表说了算”;推进预算联网监督,对财政资金、国有资产管理坚持“问去向、问程序、问绩效”,当好国家利益捍卫者、公共资金守护者;对“一府一委两院”工作效能和审计查出突出问题整改情况,坚持运用专题询问、专项评议、质询等手段倒逼责任、推动履职;对环保、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发挥好执法检查这一“法律巡视”监督利剑作用,使人大监督越来越有针对性、时效性和刚性……通过这些举措,彰显出人大的地位和作用。

人大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局中谋划、推动工作是人大应有的责任。当前,在粤港湾大湾区建设及惠州建设国内一流城市的时代背景下,区委提出实施“3+2”高质量发展举措,区人大将按照区委这一决策部署,坚持人民至上的履职理念,聚焦实体经济、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开展有效监督,坚持在监督中发现问题、督促整改、推动发展。

接下来,区人大将按照宪法赋予的监督方式,如专项调研、专题询问、专项评议、执法检查等,将党委关注的重点、政府工作的难点、群众关切的热点等纳入刚性监督范畴。特别是民生,凡是关乎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提高群众幸福指数、提高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的方面,区人大要在区委领导下积极推动惠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国内一流中心城区。

惠城区政协主席凌战:

围绕报道的问题组织 协商议政和民主监督活动

“"问·策惠城"系列报道直面问题,找得很准,给我们带来不小的思想触动。”惠城区政协主席凌战表示,惠城区政协将珍视报道成果,接下来的履职重点将围绕报道的问题组织协商议政和民主监督活动,为惠城区建设国内一流中心城区贡献政协力量。

“问·策惠城”为惠城开出高质量发展的“药方”

惠州日报:请问您对“问·策惠城”系列报道有何感想和体会?

凌战:“问·策惠城”系列报道组织好、报道实,采取新闻报道+调研报告的方式,发动社会为惠城发展建言献策,深刻挖掘问题及根源,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是对惠城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启发、加油鼓劲。

“问·策惠城”中对惠城区发展状态梳理出来的七条症结,把脉准确,是对惠城全面深层、量身定做的一次检视,吹响了让惠城人正视不足、把握机遇、转变观念、迸发激情的号角。“问·策惠城”系列报道为惠城发展把脉定向,开出了高质量发展的“药方”,体现了市委对惠城发展的关心,也增强了惠城发展的信心。

将围绕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做专题调研

惠州日报:惠城区的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您认为目前历史街区活化利用存在什么瓶颈?区政协将如何在履行参政议政职能中助推惠城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开发?

凌战:当前,惠城区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政府主导力量不足,活化利用气魄不够;未形成相关文化产业,历史文化名城活化利用成功案例少,经验相对不多,经济和社会效益未凸显。

惠城区政协要把助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开发作为一项重要的履职内容,围绕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做专题调研,组织专家学者开展深调研,提出相关议案。通过主席会议专项民主监督对建议案落实情况开展“回头看”,支持和鼓励政协委员针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开发广开言路,多形式多维度为惠城历史文化街区开发建设献良策、聚合力。

支持和帮助企业开拓多元市场

惠州日报:在“问·策惠城”调研中,不少企业反映贸易出口受影响较大,委员们对这一方面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凌战:我们建议政府支持和鼓励企业开拓多元市场,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组织企业走出去、参加境外展会,并积极协助企业申报各级开拓市场资金补贴。同时,加大力度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帮助企业拓展国内市场。

加大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投入的支持力度,降低不必要的诸如纳税额度等这样的非科技性准入门槛,使民营企业的贸易出口有能力实现“走量到走强”“粗加工到精加工”的科技型转化,完成出口贸易从大到强的基础性转变。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谢超平 谢菁菁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谢菁菁 香金群 谢宝树 廖桂旭 袁 畅 侯县军

新闻推荐

常遇“两头堵” 常受“夹板气”惠城区新村派出所老民警苏伟棠不厌其烦做好调解成榜样

人物档案苏伟棠,男,1959年11月25日出生,现任惠城区公安分局新村派出所主任科员,参加公安工作以来先后在多个派出所任所长、教...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