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资金和制度“三到位”,党员干部进村宣讲 龙门动员全民上阵共建美丽乡村

南方日报 2019-09-03 06:13

整治后的龙门县龙华镇水坑村,处处一片和谐景象。南方日报记者梁维春摄

干净的农家院落,独具特色的彩色墙绘,清澈见底的村边小溪,干净宽敞的乡间道路……在龙门县龙华镇水坑村,处处呈现出一片和谐的新气象。

“以前,我家门口是一条黄泥路,又窄又脏。现在不同了,修好了水泥路,花草树木多了,垃圾清理了,整个村子变得很整洁,大家都觉得生活越来越舒适。”对于村子的变化,水坑村村民叶初红感慨道。今年,水坑村还启动美丽乡村建设,村民主动想办法、提意见,对村里一处风景塘进行加工美化,现在风景塘是水坑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塘水清澈,景色秀丽,成为村民们观赏、拍照的休闲场所。

不仅仅是水坑村,如今龙华镇的西溪村、大坪村、龙石头村、功武村等地的村容村貌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而这些改变都是源于当前龙门县全力开展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

南方日报记者林文通

通讯员沈知尚林楚珊

每周督查人居环境整治成效

在龙华镇政府办公楼一楼,自今年7月起便放上一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调查打分表,上面不仅详细写着全镇各村的督查情况,还登记了相关负责人及调查评分等关键信息,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和农村社会文明和谐。”据龙华镇常务副镇长邬杰烽介绍,一直以来,龙华镇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由该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牵头,多部门合力推动,广泛发动干部职工以及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各村也迅速行动,人居环境改善工作呈现出有进度、有投入、有亮点、有效果的良好局面。在深入推进农村环境整治过程中,龙华镇还注重把产业振兴统筹起来,将农村环境基础设施与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有机结合,实现产业发展与人居环境改善互促互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取得实效。

“通过实地开展工作,我们认识到,要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必须确保人员、资金和制度"三到位"。为此,我们想了不少法子。”邬杰烽告诉记者,今年7月,龙华镇专门抽调15人成立了乡村振兴办公室。同时,重新整合此前各村保洁员队伍,将216名保洁员分配到全镇20个村庄。

有了人员保障,龙华镇乡村振兴办公室开始采用每周督查的方式,按照市、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督导评分细则要求,结合《龙华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暗访调查打分表》《龙华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台账评分表》,督导评定各村工作进展。每周督查结果在镇政府显眼位置张榜公布并转发到各个工作交流群,并将督查结果与村委干部考核挂钩,与保洁员工资挂钩,奖优罚劣。

为增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龙华镇还进一步完善人居环境整治的相关制度机制,确保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得以有效实施。同时,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力度,采取上级补助资金与自身投入资金相互配合的方式,确保资金投入与人居环境整治目标任务相适应。

目前,龙门华设立了各类人居整治行动奖励,随着待遇的提高,当地保洁员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以往个别保洁员一天只工作1小时左右,现在基本能保持6个小时以上工作时间,确保村子干净整洁,也实现了减员增效的目标。”邬杰烽说。

干部进村宣讲带动村民争当保洁员

要保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洁,村民也是重要的参与者。在龙华镇乡村振兴办公室成立后,工作人员会不定期到各个村小组召开人居环境整治宣讲会。为了能让更多村民参加,宣讲会一般选在某一天晚饭后进行。宣讲内容主要是倡议发动村民发挥主人翁精神,“争做人居环境的宣传员、保洁员、监督员”,做好“三好一到位”(即环境卫生好、禽畜圈养好、示范监督好、“旧乱违”拆除到位)工作。

“刚开始下乡宣讲时,个别村民有些不理解,认为农村脏点乱点很正常,觉得我们多此一举,但当他们看到PPT上展示的整治例子后,明白了原来不需要太大的工程就能让村子变得更漂亮。”作为宣讲员之一,龙华镇的宣传委员陈银萍告诉记者,通过宣讲,村民们懂得了在人居环境整治中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并乐于参与其中,促进了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

当前,龙华镇还要求各村每周重点开展一个村小组的整治,通过“党员+群众”“集中行动+自主行动”的方式,组织村干部、党员群众、保洁员集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重点对道路街道、公共场所扫干净,公共设施洗干净,卫生黑点和死角清理干净,实现各村环境“颜值”不断提升。在此期间,党员干部带头,村民们也不甘落后,积极参与到清洁行动中,有人还主动开来自家的挖掘机对村里的河道进行疏通清淤。

接下来,龙华镇将通过在村内悬挂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宣传横幅,LED屏幕滚动播放人居环境宣传标语等形式,在全镇范围内加大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宣传力度,号召全镇人民积极参与到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来,形成了“人人争做人居环境的宣传员、保洁员、监督员”的浓厚氛围。

■延伸

美丽乡村建设如何破题?

龙门领导干部两次组团赴浙江“取经”

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全面提高乡村干部建设美丽乡村的综合能力,做到进一步转变观念,开阔思路,8月中旬以来,龙门县领导先后两次带队前往浙江省就美丽乡村建设进行了考察学习。

浙江省是美丽乡村的首创地。自2003年起,当地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为载体,探索走出了一条美丽乡村建设新路。据了解,近年来,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从一处美向一片美、一时美向持久美、外在美向内在美、环境美向发展美、形态美向制度美转型,成功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如今的浙江乡村在经济发展、自然环境、生态文明等方面均走在全国前列,成为全国各省市学习的典范。

两次考察,龙门县的领导干部分别前往浙江省各地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进行观摩,分别对各示范点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农业产业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水共治”、美丽庭院建设、古村落活化利用等方面的经验做法进行了学习,就相关重点、亮点、创新点工作与当地干部进行了交流,全面学习和了解浙江省落实“千万工程”、乡村治理促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经验。

一路上,“龙门的乡村振兴,要向浙江省学什么,如何破题”成了考察团学习和需要思考的问题。“村里美丽乡村建设资金如何筹措?”“村子的生态环境整治、垃圾分类如何处理?”“目前村民们都是靠什么产业增加收入?”每到一处,考察团成员都仔细听,认真学,看得细,问得实,详细学习和了解当地在美丽乡村建设、民宿发展、产业发展、全域旅游和乡村治理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思考和谋划龙门乡村振兴之路。

从浙江学习考察回来后,龙门县主要领导随即带队到龙城街道、平陵街道等地,通过实地察看、听取汇报和座谈交流等方式,详细了解当地创文提升工作、人居环境整治和农村垃圾分类等情况。根据部署,龙门县将加大力度开展农村垃圾分类和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党员干部要起到带头作用,教育和引导村民形成做好垃圾分类、讲卫生、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打造干净整洁、美丽宜居、特色精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时,倡导村民在房前屋后种果种树,保护好生态环境,进一步绿化乡村,把家中畜禽圈养起来,房前屋后的砖瓦、木柴等杂物要摆放整齐,改善村容村貌,建设美丽乡村,推动村民发家致富。此外,龙门县鼓励各乡村根据自身实际制定激励措施和村规民约,把更多更好的做法写进村规民约,进一步发挥村规民约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新闻推荐

到省内“中国天然氧吧”吸氧去

金子山山脚的度假木屋金子山风光瑶族迎客酒本版图片均由东莞时报记者周素琼摄近日,广东两个地区又添国字号招牌,揭西、连山...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