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艳仙:针灸20载 成就妙手神针
“急患者之急,忧患者之忧,想患者之所想。”这是正果镇卫生院中医科主任龚艳仙行医20载一直在坚守的初心。从1999年进入正果镇卫生院以来,她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不管工作多累都用心对待每一位患者。她用一枚枚小小的银针,不断续写我国传统医学,救治无数患者。提起龚艳仙医生,有口皆碑,人们都亲切地称呼她为“龚针”。
(记者朱丽婷 文/图)
医术精湛,病患称她为“神针”
“医术精湛,妙手神针。”这是一位曾得到龚艳仙救治的病患痊愈后送来的锦旗,足见龚艳仙医术之高明。龚艳仙救治的患者不计其数,广西、深圳、东莞、惠州等地的一些病患都曾慕名而来。
大约在3年前,一位来自惠州市的谢婆婆,因平时心情压抑、精神紧张以及经常性的失眠,突发双下肢瘫痪。在惠州市当地医院做了系列的相关检查,辗转骨科、精神科等多个科室均查无异常,无法得到救治方案,谢婆婆及其家人为此十分焦虑。一次偶然的机会,经介绍来到龚艳仙的针推室求助。“当时经过问诊和相关报告的观察,我判断谢婆婆患了"癔病"。”龚艳仙说,随后她运用“石氏醒脑开窍法”针刺治疗法为谢婆婆针灸3次后,其睡眠明显改善,心悸心慌减少。而经过几个疗程治疗,谢婆婆已可正常行走,双脚基本康复。谢婆婆及其家人随后送来锦旗并满怀感激地说:“没想到正果卫生院竟然把我的病治好了,龚针医术确实高明!”
“自1999年进入卫生院工作以来,我一直坚持学习,补充自己的知识库。”龚艳仙说,除了曾跟在名师孟杰教授身边系统学习针刺疗法和专程到北京深造“石氏醒脑开窍针刺疗法”之外,她还去青岛学习了督脉龙骨灸,不断完善自身中医、针灸、康复理疗等知识理论体系。
医者仁心,为小儿脑瘫患者申请资助
2006年,一位家住正果番丰村的2岁5个月患儿被诊断为小儿脑性瘫、精神发育迟缓,在某医院治疗一段时间过后效果微乎其微,因缘际会来到龚艳仙科室。“那是我接诊的第一例"小儿脑性瘫痪疾病"患儿。”龚艳仙说,在细心察看相关检查报告后,她用“石氏醒脑开窍针刺疗法”为患儿针刺10天并配合一些康复锻炼后,患儿从不能言语变为可发两字言语交流,认知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下肢乏力情况改善。经过漫长的六年治疗,患儿行动力、智力等基本与正常孩子无异,已进入正常小学就读。
“当时患儿家庭早已为患儿治疗问题负债累累,遇到这样的情况真的非常心酸。”龚艳仙说,因小儿脑瘫患者需长期治疗,将给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和痛苦。为帮助基层更多困难的家庭患者,正果镇卫生院和龚艳仙曾多次向上级申请资助,至今年小儿脑瘫患儿终于可以在基层报销部分费用。
“看着家长留下感动的泪水,我更庆幸扎根基层的我能够帮助到他们。”龚艳仙说,为此她也更坚定地用心钻研医术、积累经验、扎根于基层,更好地为小儿脑瘫患者服务。
医德高尚,致力发展中医科室
“想当初,卫生院里只有我一个中医师,一张桌子、三张病床占据着旧院二楼的一个小房间,这就是当时的中医科。”龚艳仙回忆说,坐在桌前为病人诊断病情,随后让病人躺在床上施以针刺疗法,这就是那时她的日常工作。
当时中医地位较低,大众认可度不高,每天只有十几位患者,但龚艳仙仍忙得脚不沾地。一般情况下,帮病人针灸少则半小时,多达1小时以上。“当时二楼就是顶层,由于楼顶地面破裂,中医科病床上方还漏水,但即使漏水,也撑着伞坚持为患者针灸。”龚艳仙说,当时外面不少病人在排队等待,只想着尽快医治,空出床位让下一个患者进来看病。
自正果镇卫生院从旧院搬到新院,并于2015年正式成立了中医针推康复科后,科室由一人增加至五人,每天接诊患者50人左右,龚艳仙一直承担着发展科室的责任。由于龚艳仙在该科室经验较丰富,与病人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与信任,但她也会尽可能为新人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并给他们积极分享自己的临床经验和知识 。“丰富他们的临床经验,让他们快速成长,发展壮大中医科团队,是我目前最想做的。”龚艳仙说,科室目前仍还处于一个发展阶段,但希望尽自己所能推动科室发展更上一层能楼,弘扬大医精神,发扬中医事业。
新闻推荐
看好惠州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发展机遇,慧聪集团日前签约落户惠州大亚湾区,打造投资超150亿元的“慧湾——新一代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