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创新体系向“蓝色经济”要“创动力”
作为“海洋大市”,惠州近年来的“蓝色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距离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需要破解海洋产业结构不够优、海洋资源利用程度底、海洋粗放型开发、海洋专业人才与科研能力薄弱、海洋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老大难问题。
具体来看,惠州的海洋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结构较为单一。主要表现在海洋第三产业占比低,滨海旅游面临“旺丁不旺财”的困境,而以临港工业为代表的海洋第二产业所占比例过高,其中石油化工又“一家独大”,制约了海洋产业全链条、纵深化拓展。特别是海洋新兴产业还处于缓慢起步甚至几乎空白阶段,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制药、海洋环保业、海洋信息产业等底子薄弱,尚未真正形成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
在广东海洋大学的专家看来,惠州海洋产业仍处在粗放型海洋开发为主的初级阶段,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缺乏海洋产业的名牌产品和龙头企业。同时,惠州海洋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少,海洋人才培养平台尚未搭建,各层次海洋专业技术人才和职业技术人才均较为缺乏,人才队伍建设比较滞后。这些都是制约惠州海洋经济长远发展的因素。
当然,随着一批大项目的布局,惠州的海洋经济发展也迎来新的契机。特别是投资100亿美元的埃克森美孚化工综合体项目、投资70亿美元的中海油/壳牌三期落户大亚湾,以及广东太平岭核电、港口海上风电等重大项目的规划建设,将大大增强惠州海洋经济的“硬实力”。
借此机遇,惠州应当精准招商、定向引智引才,吸引更多配套项目和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研究院所、技术和人才入驻,打造石化新能源新材料等惠州特色临海工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周边的深圳等城市分工合作,形成差异化竞争和错位发展。
如果说缺乏海洋类的高等院校是惠州短期内难以弥补的短板,那么依托已落户的创新平台进行链条延伸则不失为缓解创新资源不足的务实之策。惠州应当抓住上述大项目落户的机遇,系统谋划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引入更多研发机构和孵化器,加快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制药产品研发和海洋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向“蓝色经济”要“创动力”。
周欢
新闻推荐
好像踏在“跑步机”上的职业生涯 在惠州医院做护工的杨桃容和肥姨24小时陪护病人,把医院当成家
入行12年来,肥姨很少请假或休息。南方日报记者王昌辉摄杨桃容照顾的很多都是病情相对严重的患者。南方日报记者王昌辉摄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