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与水之歌 圈粉“00后” 客家山歌、咸水歌、黄阁山歌……丰富多彩的“土味”民歌在羊城广为传唱

广州日报 2019-07-23 04:02

谢棣英教学生们唱咸水歌。谢棣英编著的《广州咸水歌》谢棣英凤凰客家山歌艺术团团长陈长娣(左)和姐妹们一起唱山歌。扫二维码听山歌

广州文化拾遗

广府童谣《月光光》竟能唱成咸水歌?客家山歌歌墟如今仍在广州城郊盛行?天河凤凰山上为何响起“土味情歌”?在很多人眼中,广州是一座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是中国内地流行音乐的重要起源地,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广州有着丰富多彩的“土味”民歌。其中,客家山歌和咸水歌是在广州传唱度最广的两种民歌。此外,还有广府童谣、黄阁山歌、叫卖歌……今天,我们就来听听这些仍在广州这片土地上吟唱的“山与水之歌”,从原生态山歌到老歌新唱,这些“土味民歌”甚至还吸引了一群“00后”粉丝。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申卉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骆昌威、廖雪明

统筹/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嵇沈玲

咸水歌:

历史:咸水歌与珠江疍民共生长

悠悠珠江水,见证着广州人世代与水相伴的传统。在这流淌的江河波浪中,有一群人以船艇为家,以江海为生,世代在水上飘摇,他们就是被称作“疍家人”的水上居民,他们用“咸水歌”唱出心中悲喜,“旷水辽阔中浮家泛宅,浪疾风高间放声咏唱”,正是水上居民在珠江流域的生活写照。

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咸水歌的代表性传承人谢棣英告诉记者,“咸水歌”的来源与他们生活的水域有关,他们生活在西江、北江、东江汇合处,濒临中国南海,海水是咸的,正处于海域咸淡交界的地方,所以咸水歌也叫白话渔歌;此外,咸水歌之“咸”字,主要因为水上居民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所唱之歌多通俗不雅,故称为“咸水歌”。

虽然咸水歌有文字记载只有600多年。据民俗学家刘大白1926年考证,清人屈翁山的《广东新语·诗语》中记载:“疍人亦喜唱歌,婚夕两舟相合,男歌胜则牵女衣过舟也”,可见咸水歌早在明末清初就很流行。不过,谢棣英认为,广州有着2000多年的建城史,未有广州先有珠江,有珠江就有船艇,有船艇就有疍民,咸水歌应该是与珠江疍民共生长的。“不过,因为疍家人不识字,所以并没有留下咸水歌的文字记载。”在她的走访中,发现已年过八旬的上岸疍民,连“一”字都不认识,所以很难有相关的文字记载。

特色:近郊的高亢城区的低沉

“好啊咧,我们珠江捕咧鱼,你们经常咧成百担咧就好平常啊咧”“一江鱼虾咧,一网收啊啰”……咸水歌所唱诵的,其实是疍民日常生活的对话和他们的心中所想,主要特色就是每一句歌词的尾部都有衬词、衬腔,例如“咧”“啰”“啊”等,都是咸水歌的衬词。

谢棣英坦言,在寻访过程中,她发现广州城区疍民所吟唱的咸水歌与黄埔、南沙、番禺等近郊地区的完全不同。“近郊地区的疍家其实就是渔民,与农民没什么不同,所以他们唱的咸水歌很高亢,尾音都往上。不过,城区的疍家歌声则是一种低吟浅唱、声音低沉,从来不会高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区别,谢棣英解释,正如咸水歌唱道:“世上最苦黄连树,人间最苦水上人。”这些在城中的疍家人,世世代代与淘浪狂澜搏斗,心中的苦闷只有通过歌声来宣泄,咸水歌渐渐成了他们唯一的娱乐方式。“虽然日子过得艰辛,水上居民却能苦中作乐,用咸水歌唱出自己的生活。”

后来,水上居民陆续上岸,生活状况日渐改善,但很多水上生活习惯很难改变。“他们白天都不在家,吃饭、聊天都喜欢聚集在水上居民新村的大榕树下或街巷的空地上,睡觉时才回家。”

20世纪70年代末,谢棣英开始走进水上居民生活。“其实水上居民都很热情好客,可以拉家常、吃美食,但只要触及到身世就谈不下去了。所以我都先不聊咸水歌,每天下班就跟他们聊聊天,一起买菜煲汤,慢慢地,反倒是自己把那些曲调"悟"出来了。”

采访中,谢棣英说着,声调也逐渐出现了起伏,融入了咸水歌的曲调:世世水为业,年年艇作家,浮沉波浪里,度日海无涯……“其实,疍家人在说话时,话语间本身就带上一定的音调,尾音、拖音的特点相当特别,在岸上人听来就像唱歌似的。我每次跟他们聊完天,回家后就记下谱子,下一次见面时再唱给他们听,这样反复中,基本把握了咸水歌的曲调。”

传承:中小学开设“咸水歌”课程

如今,描绘着水上人家生活图景的古老咸水歌,虽然不再在水波荡漾、船橹摇曳中将歌声传遍珠江两岸,却也在新的变化中获得了传承。谢棣英回忆,20世纪80年代,为了让上岸后的水上居民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每逢中秋节,他们会邀请中大的外国留学生,与水上居民联欢,共唱咸水歌。“大家虽然听不懂对方的歌谣,但都觉得很有趣。”

作为水上居民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海珠区滨江街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组建了咸水歌演唱队。2007年,滨江街“咸水歌”入选广州市首批、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滨江水上居民民俗博物馆建成,与大元帅府、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相邻。谢棣英也带着“咸水歌”走进校园,先后在海珠区的大元帅府小学、江南大道中小学和后乐园街小学等开设了咸水歌的课程。

暑假刚至,在广州后乐园街小学的音乐室里,仍会传出青涩的童声“嘿嘿呀呀”地唱着咸水歌的调子:“感谢父母唉呀咧,感谢你咯喂……父母给了我生命,患难与共咧,在一起啊咯,在一起啊咯”“雀仔飞来,叽叽叽,水里的杨桃咧,挂满枝……”这里曾是珠江区第七小学,是水上居民的子弟学校。如今,这间学校坐落着谢棣英与后乐园街小学共建的“谢棣英谢芷薇咸水歌工作室”。

谢棣英告诉记者,咸水歌的歌词已经不像过去一样“苦情”。咸水歌要书写生活,所以她也会根据学生们的新生活,创作适合孩子们演唱的“新咸水歌”。“阿妈咧,食饭咯,快点来吃啊。”话音未落,五年级的咸水歌班学生谢惠怡就逗趣地向记者展示了一段“即兴”咸水歌。她告诉记者,自己本来就很喜欢唱歌,从二年级开始学咸水歌,如今已经三年,之所以喜欢,是因为通过咸水歌,不仅可以了解广州的历史和水上居民的生活,她也很喜欢“活用”咸水歌,在平常的语言中,加入咸水歌的语调,给生活增添乐趣。

客家山歌:

历史传统:原生态山歌多为即兴创作

广州聚居着许多客家人,一部分分布在广州远郊的增城区花都区从化区,另外一部分则在广州近郊。其中,坐落在凤凰山脚的天河区凤凰街是广州近郊典型的客家村落,辖区内的渔沙坦村和柯木塱村居民和村民98%以上是客家人。正是因为有了聚居的客家人,客家山歌也从凤凰山中传遍大街小巷。

“客家山歌的歌唱历史由来已久,从唐代算起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我们用客家方言演唱,所以叫做"客家山歌"。”凤凰街客家山歌合唱团团长陈长娣告诉记者,客家人天生就是唱山歌的好手,2003年7月,在首届广州市街镇文化馆(站)文艺汇演中,来自凤凰街的客家山歌合唱团演唱的新客家山歌《凤凰山上唱山歌,心里山歌汇成河》获得金奖。就这样,凤凰街客家山歌合唱团正式成立。“正是因为客家人生来爱唱歌、会唱歌,所以合唱团大胆启用两个村子爱唱歌的村民,再请客家山歌老艺人来教大家唱歌。”

陈长娣今年60岁,是山歌团资历最深的大姐。她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在凤凰街渔沙坦村长大,嫁人也嫁到了这条村,听着祖辈唱起客家山歌,自己也跟着唱起客家山歌。以往,当村中发生红白事时,老人就会在祠堂唱起客家山歌。“尤其是嫁女儿时,老人还会唱山歌唱到哭。”此外,村中男女上山劈柴,也会对唱客家山歌。她说,以前的客家山歌,大多是原生态。客家山歌形式丰富多样,按照客家人自己的分类,当中既有叙事性的“四句板”“五句板”,在山上对唱时常用的“过山拉”为五声音阶宫调式,色彩明快,高亢嘹亮,“尾驳尾”要用在斗歌、耍歌、骂歌,上一句歌词的最后一个字词,需要与下一句歌词的第一个字词一致,所以客家山歌对唱时多为即兴创作。

老歌新唱:凤凰村客家人组“合唱团”唱山歌

在凤凰街,不仅有原生态的客家山歌,更有老歌新唱,天河区凤凰街客家山歌合唱团成立于2004年,现有的68名团员都是来自天河区东北部凤凰村的客家人。除了合唱团,村中各种山歌队更是多达近400人。

据陈长娣介绍,从2002年起,凤凰街每个月都会举办固定的“歌墟”活动,如每月18日在渔沙坦市场,每月5日在高塘石,每月25日在云排岭,每月15日在柯木塱……每次都有近百名村民街坊共同参加。歌墟不仅吸引本地居民参加,还有来自增城、白云区、惠阳等外地的客家山歌爱好者。随着生活的改变,山歌的形式内容也与时俱进,取材的范围更加广泛,像唱“青山绿水”,唱“凤凰人家”,都成为他们的歌词中最常见的主题。

在她看来,“山歌墟”为爱唱山歌的老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活动场所,老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因为唱山歌而悄然改变。“以前爱打麻将的都放下了,开始组团唱歌,非常积极。”就连陈长娣自己也是,平日里她要干农活、做家务,但只要一有空,就约上姐妹到凤凰山上练习,她还让儿子给她在手机下载了唱歌软件,约不到姐妹,就自己在软件上唱。“我在洗手间里录歌,唱的客家山歌有很多人点赞呢!”

除了把唱山歌当成爱好,陈长娣所在的凤凰街客家山歌合唱团还在今年举行的广州合唱节表演。街道文化站的领队王文革告诉记者,这次演出,是他们合唱团第一次进行两声部的专业训练。“第一次开始排练两声部时,主旋律大家都很容易理解,但当我示范了一次跟主旋律有所差异的二声部时,所有人都哈哈大笑,说我唱错了。”王文革无奈地笑道。王文革只好找来一组专业的歌手组合唱给大家听,让大家开始接受并练习声部。

“和声对大家的挑战很大,所以这一个月来,大家每晚都来排练,虽然最终呈现的舞台效果还没有完全达到大家的期望,但第一次登上这样的舞台,没有出差错,我们都很受鼓舞。”

广州民歌还有啥?

广府童谣:

“月光光,照地堂,虾仔你乖乖瞓落床……”广府童谣是几代广州人的童年记忆,童谣《月光光》可谓陪伴了几代广州人的成长。其实,这首童谣是由水上居民的咸水歌演变来的。谢棣英介绍,咸水歌版的《月光光》与童谣版的《月光光》歌词稍有不同,“月光光啊咧,照珠江啊咧,虾仔你乖乖瞓落床,听朝咧阿妈我要捕鱼虾啰,阿嬷咧织网要织到天光哦……”像歌词中唱到,“照珠江”在童谣版《月光光》中改成了“照地堂”,谢棣英认为这是随着水上居民的上岸而起的变化。不过,歌词中也能看出,过去广州水上居民以渡船、搬运、打捞鱼虾为生,因而在歌中把孩子称为“虾仔”,而歌词中的捕鱼虾、织网都是疍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黄阁山歌:

黄阁山歌是流行在南沙黄阁地区的一种牧歌。它的结构是八字两句的民歌体,行腔欢快流畅。客家山歌是在200多年前由惠阳迁来南沙板头的客家人中传唱的民间歌谣。

叫卖歌:

广州的凉茶历史悠久,街头的凉茶铺更是凉茶文化的代表。相传,随着旧时街头的凉茶铺渐渐多了起来,竞争尤为激烈。为了招揽顾客,各家店铺纷纷发明出许多朗朗上口的叫卖歌,很有烟火气。比如,神农茶店铺的叫卖歌这样唱:“神农茶,神农茶,癍痧发热有揸拿,不妨买包来饮下。”

新闻推荐

87岁曾美琴以行动颂党恩,以一生忠诚践行对信念的坚守 一位老游击队员的“特殊党费”

曾美琴年轻时参加歌舞表演。曾美琴与《粤东农民报》女同事们合影。年轻时的曾美琴。曾美琴拿出老相片,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