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抗洪与治水

湛江晚报 2019-07-22 09:07

苏轼率徐州军民抗洪。宋代大文豪苏轼,不仅诗词文章写得好,做地方官时也是政绩卓著,尤其是在兴修水利和防汛抗洪上,他更是身先士卒,无私奉献。

身先士卒徐州抗洪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苏轼任徐州太守。到任之后的七月,黄河在澶州曹村决口,八月黄河洪水抵达徐州,很快汇聚到徐州城下,再加上暴雨不断,水又流不出去,城墙都要被冲塌了,形势严峻。这时,城里的富户又都带着金银细软逃出城去避水,苏轼深知富户一走,民心就会动摇。于是,他下令让手下把富户都拦回城里。同时向城中父老乡亲请教抗洪经验,并征集民夫五千多人抢修堤坝加固城墙。但是人力不足,苏轼赶到当地驻军的武卫营,向卒长求助,卒长立即率领一批士兵,拿上土筐铁锹,连日奋战抗洪。

人心齐,士气高,很快在城东南筑起一道长堤,总算把黄河洪水给拦住了。然而,暴雨日夜下个不停,积水泄不出去,水位越涨越高,最后距城墙头只有三尺了。这时的苏轼却神情自若,在城上搭了个临时帐篷,住在里面,全力调拨官员分段守护。军民望见太守的帐篷,心里觉得踏实,信心也就更坚定了。经过多个日夜与大水艰苦鏖战,终于雨过天晴,保全了徐州城。十月,黄河恢复故道,洪水逐渐退去。元丰元年(1078年)五月,宋政府降诏奖谕苏轼修筑城墙、防洪救灾的功绩,对苏轼的治水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虽然洪水退去了,苏轼仍然担心黄河洪灾再来。为长远打算,避免徐州百姓再遭苦难,苏轼决定修缮完固徐州的水利工程。据《宋史》载:“(苏轼)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苏轼增筑故城等防洪工程建成后,果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此徐州城一直安然无恙。

未雨绸缪西湖修堤

元祐四年(1089年)四月,苏轼担任杭州知府时,西湖荒废,久不治理,湖中积葑田达到了二十五万多丈,葑田就是湖泽中葑菱积聚,年久腐化变为泥土,水干了就变成了田。而遇到大雨又形成内涝,群众苦不堪言,成了城市的大患。唐代的六井也荒废了,城里百姓吃不上甜水。

苏轼到杭州后,分析了杭州容易受洪涝灾害的现状,便未雨绸缪,在洪涝灾害没发生时,就疏浚茅山、盐桥两条河流,用茅山河接受钱塘江的潮水,用盐桥河接受西湖水。再修建一座堰闸,以便控制湖水的储积和放出,再有洪涝灾害发生时,使西湖的水位得到调节,避免了内涝的发生。从这以后,潮水不再流入市区了,而且能用它多余的水量重新使六井得以充足,百姓受益匪浅。同时,苏轼修缮了六井,把引水管道由竹管改为瓦筒后,使用持久,避免了经常更换,不仅保证了供水,也扩大了供水范围,使得“西湖甘水,殆遍全城”。

为了彻底根治西湖的水患,苏轼上书朝廷,得到朝廷的许可后,招募役夫开挖葑田和筑堤。经过半年整治,西湖面貌一新,水草淤泥全部铲除,湖面豁然开朗,一条长八百八十丈,宽五丈的南北长堤屹立湖中。随后,苏轼又命人在长堤两侧栽植芙蓉、杨柳,修建了亭阁。为了纪念苏轼治理西湖的功绩,杭州人民将其称为“苏堤”。

大胆否决无益水利

元祐六年(1091年)八月,苏轼调任颍州知州,在任上,苏轼为当地水利事业的发展贡献良多。

当时,北宋都城开封附近各县常闹水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当地官员把水引入惠民河,结果又淹了陈州。于是他们又决定要凿开邓艾沟,通到颍河,然后凿开黄堆引水入淮河。苏轼到任后,对此提出质疑,他经过实地考察论证,认为开沟之事绝不可行。十月,苏轼上章《奏论八丈沟不可开状》,指出:“若淮水不涨,则一颍河泄之足矣。若淮水不免涨,则虽复旁开百沟,亦须下入于淮。淮水一张,百沟皆壅,无益于事,而况一八丈沟乎?”宋政府认为苏轼所言极是,就采纳了他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取消了开凿八丈沟的水利工程。谁知,八丈沟工程刚刚宣布停工,宋政府又分派颍州出民工一万人修治黄河。而当年,颍州遭受灾害,民众生活困顿不堪。针对此种情况,苏轼上奏朝廷请求施行以工代赈的方法,“奏乞留黄河夫万人,修境内沟洫,诏许之。”苏轼此举既解决灾民生计,又兴修水利以做长远之计。

一再遭贬依然治水

苏轼不仅官做到哪里,就在哪里修水利,就是被贬到哪里,还是在哪里修水利。

绍圣元年(1094年)十月,苏轼抵达贬地惠州。惠州四面临水,城东的江溪合流处原先有桥。后来桥废毁,堵塞航道,只能以小舟往来,往来小舟也常常倾覆。而城西丰湖一道长桥,也是年久失修,百姓随时面临着“浮梁陷积淖,破桥随奔溪”的危险。这些问题一直没有解决,苏轼到来后,惠州知州詹范请他出面争取广东提刑程正辅支持。苏轼得知此事后,立刻致信表兄程正辅,陈述修桥的紧迫性。为帮助建桥,苏轼还慷慨捐资数千贯钱。经过多方努力,绍圣三年(1096年),两座新桥终于建成了,大大方便了惠州民众的出行。

绍圣四年(1097年),苏轼再被贬到当时荒僻异常的海南儋州。元符元年(1098年),苏轼谪居在儋州公式榔庵,他发现当地井水“百井皆咸”,黎汉民众常常因喝了不干净的水而患病。为此,苏轼带领乡民在公式榔庵附近经过勘探选择,挖凿了一口井,该井泉旺水甜,乡民就到此井打水饮用,因饮水而生病的减少了,乡民感激地称此井为“东坡井”。

据《海南日报》

新闻推荐

迁徙的自由释放创富活力 流动的中国书写发展传奇

1988年,在广东南海官窑镇,一群南下的“打工妹”领了工卡,准备开始新生活叶健强摄2016年春节假期过后,广州火车站迎来返程客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