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与深圳围绕产业展开研发、生产、人才互动 打造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如何借力?

南方日报 2019-07-05 06:39

惠州华星光电公司展示的超大显示屏。南方日报记者王昌辉摄

旭硝子显示玻璃(惠州)有限公司正在推进三期项目建设,该项目生产的显示器玻璃基板原板将运往深圳华星光电公司加工。

南方日报记者

王昌辉摄

近日,多家企业相继进入冲刺科创板的行列。作为激光产业的知名企业,深圳市杰普特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杰普特”)也受到广泛关注,目前正在等待过会。

而在与深圳相邻的惠州市,杰普特的子公司惠州杰普特项目已在仲恺高新区动工。按照计划,此次上市拟募集的约9.73亿元中,将有约6.83亿元用于投资6个项目,这些项目将全部由惠州杰普特实施,达产后预计可以实现14亿元年产值。

总部在深圳,子公司设在惠州;深圳研发,惠州生产;深惠协同创新,形成产业互动。近年来,类似的“双城记”在惠州与深圳之间频频上演,一方面为深圳的外溢产业提供了转移和承接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为惠州产业升级注入了更多鲜活的动力。

据统计,目前惠州市的电子信息产业年产值接近4000亿元,而深圳市约为2.1万亿元。显然,两地都将电子信息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之一来打造。不同的是,深圳在这一领域的企业群更大,积累了更多专业人才、先进技术和成果,产业链相对更完善、更高端,用地却日趋紧张。而惠州在具备较扎实的产业基础的同时,拥有相对更丰富的土地资源。

目前,惠州正在努力将电子信息产业打造成一个万亿级的产业集群。在这个过程中,深惠之间如何互动?惠州怎样才能更好地向深圳借力?

生产:产业共建打造全球平板显示高地

走进位于惠州市仲恺高新区的旭硝子显示玻璃(惠州)有限公司(下称“旭硝子”),白色的大型窑炉顿时矗立在眼前,这是该公司一期和二期项目生产所用的窑炉。工人们把原材料投入窑炉之后,上千摄氏度的高温会把原材料熔化成胶状物,再通过拉伸、延展等工序做成玻璃。

这可不是一般的玻璃,而是用于电子产品的显示器玻璃。从这里生产的玻璃基板原板,大约有90%将运到TCL深圳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在那里完成研磨、阵列、彩膜、成盒等工序之后,再次回到惠州,提供给惠州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进一步加工,并出货给整机厂完成后面的电视整机工艺。

可见,在新型显示产业这一领域,惠州和深圳之间通过旭硝子、华星光电形成了典型的产业共建体系。当然,还有更多产业链的相关企业也在两地之间展开合作,进一步加强了产业互动,而这种产业互动已初步将两地打造成了一个全球平板显示产业的高地。

惠州旭硝子事务统括部部长沟口悟介绍,公司一期项目生产8.5代玻璃基板原板,二期和正在建设的三期项目生产11代玻璃基板原板。11代的尺寸规格为3.37米乘以2.94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液晶显示器玻璃基板原板,可以满足市场上在轻薄和尺寸等方面日益增长的产品需求。

惠州华星光电总经理陈盛中表示,目前11代线是最高世代线,也是行业内最具竞争力的产线,可以切割更大尺寸的面板,主要用于生产65英寸、75英寸,甚至85英寸以上的面板。今年该公司的出货量可以达到4000万片,2021年完成二期建设之后将可实现年产面板6000万片。

记者了解到,2017年5月,TCL模组整机一体化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动工,它包括华星光电模组工厂和TCL多媒体智能显示终端工厂两个子项目,总投资达到129亿元。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实现每年6000万片显示面板和3500万台智能电视的产能,将成为全球最大、最先进的模组整机一体化智能制造产业园。

在沟口悟看来,旭硝子之所以在惠州设公司,是因为它在华南最主要的客户就是TCL深圳华星光电公司,考虑到惠州离深圳的华星光电很近,就近供货可以大大节省运输成本,也可降低产品破碎的风险。加上惠州用地比深圳宽松,可以为扩大生产提供保障,也促成了这种产业选择。

无疑,较扎实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和较宽松的用地环境,已成为惠州吸引深圳企业,形成产业互动的重要原因。

惠州市博实结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博实结”)的生产车间,13条SMT生产线正在运转,这是一家来自深圳的物联网领域高新技术企业,正围绕北斗应用等产业发力。

为什么从深圳搬迁到惠州?博实结有关负责人的回答很简单,因为要扩大生产,而在深圳很难拿地。如今,博实结在深圳仍然保留了一部分人员,可以接触最前沿的科技资源和产业信息,并反馈给惠州公司。

更多类似的事情不断在深惠两地发生,仅以惠州市东江科技园为例,90%的企业和项目都是从深圳引进的。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北如介绍,引进的企业大部分是上市企业设的子公司,规模多在10亿—20亿元之间,具有高投入、高产出、高技术含量的“三高”特点。接下来,这些企业有望进一步壮大,形成一批相关领域的龙头企业。

正是在深圳产业外溢的过程中,惠州抓住机会引进了符合自身产业需求的企业和项目,使得惠州的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获得了强劲且持续的动力。

研发:协同创新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

事实上,如果不是像博实结这样整体搬迁的企业,早些年从深圳来惠州的企业还是以制造业为主,有研发活动的并不算太多,以至于无法评定为高新技术企业。而这几年,越来越多来自深圳的企业在惠州也开展了研发业务。

深圳拓邦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攻智能控制领域的上市企业,2011年在惠州成立了全资子公司惠州拓邦电气技术有限公司,可以研发、生产和销售电子智能控制器、智能可穿戴设备等产品,已成为该公司的华南基地。

该公司战略总监刘天喜告诉南方日报记者,选择在惠州设子公司是战略上的考虑。从空间来看,要扩大生产规模就必须在深圳以外的地方寻找落户地点。而公司在珠三角周围有很多合作企业,因此希望这个新的基地和这些公司要在2—4小时的交通圈内,这样可以很方便地交流,确保有问题可以在几个小时内到达现场。

得益于惠州在用地和配套服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惠州拓邦电气技术有限公司的销售额连年较快增长,在这里开展研发业务也便于与生产一线相结合,提高研发生产的效率。目前,该公司在惠州有350名研发人员,约占总员工的10%,研发投入占营收约为6%至8%。

刘天喜认为,客观地看,对比技术人员和工人队伍的综合素养,惠州的比深圳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从深圳来到惠州的人才队伍可以充实和提高惠州产业人才的实力,惠州要考虑的则是如何吸引他们,以及如何通过各种配套服务留住他们。

持有同样观点的,还有惠州市烯谷新能源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赵斌。这家前两年才从深圳搬来的公司,落户的理由和上述几家公司大同小异,无非是被用地、产业配套、人才政策、区位等因素所吸引。

和其他公司稍显不同的是,该公司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联合成立了实验室,围绕石墨烯动力锂电池、电动汽车动力电源、石墨烯技术及相关设备进行研发和产业化。“我们不仅做研发,而且还要依托所研发的科技成果做产业化。”可见,在这个过程中,与深圳科研机构的协同创新是关键一环。

赵斌透露,该公司目前最大的成果是将复合石墨烯应用在电池里面,可以实现多种优异性能,该技术已获得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证书。目前,这项技术已进入产业化阶段,去年年底已投产建成了生产线,并与有关企业签订了合同。

相近的产业体系,相邻的区位关系,加上在土地开发利用方面的较大差异,成为深惠之间协同创新和产业互动背后的深层原因。

人才:创新创业者在深惠之间“寻梦”

在产业互动的同时,人才、金融、科技服务等创新资源在深惠两地的流动变得日益频繁,尤其是一批带有先进技术成果的创新创业者,成为推动惠州打造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动力。

徐新此前在深圳等地的知名电子企业担任高管,在各地考查的过程中,他发现了消费类电子产品检测的广阔市场。考虑到惠州电子信息产业较为庞大,有TCL、德赛、华阳、亿纬锂能等龙头企业,以及一大批各梯队的电子企业,而电子产品的检测认证当时还是空白。因此,他于2014年决定离开原来的公司,来到惠州仲恺创业。

如今,公司不仅获得资质从事相关消费类电子产品的检测认证,还开拓了轨道交通和航空WIFI等方面的研发和检测业务。

仲恺高新区有关负责人认为,虽然对这种检测机构了解的人不多,它却是电子信息产品走向市场所必经的环节。原因很简单,没有经过检测认证,就无法认定为合格产品,自然无法正常销售。因此,这相当于完善了惠州的电子信息产业链,也为当地相关企业节省不少成本。

从深圳毕业的理工男唐杰,自从钻研纳米金刚石涂层材料之后便一发不可收,先是在惠州成立公司,随后研发了纳米金刚涂层超硬线路板微钻、陶瓷义齿加工用超硬车针,以及相关的石墨刀等多种系列产品。为了借力深圳的研发力量,他一直与深圳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这也为相关成果的产业化提供了技术保障。

在惠州,和徐新、唐杰类似的创新创业者还有很多。他们在为惠州电子信息产业注入鲜活动力的同时,也为深圳的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了更多产业化的依托,从而为两地的产业升级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对话

世界无人机联合会副主席JaniHirvinen:

惠州有机会发展成无人机产业城市

从消费级到工业级,无人机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多个领域。作为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惠州集聚了一批无人机企业和研发机构,初步形成了一个覆盖研发、制造和应用的无人机产业。2019首届中国(惠州)国际无人机应用发展论坛也于近期在惠州举行。

近日,南方日报就相关话题独家采访了与会的世界无人机联合会副主席JaniHirvinen。JaniHirvinen出生于芬兰航空家族,是全球知名的无人技术先驱以及多个国际无人机组织的创始人,致力于制造无人驾驶和全尺寸载人飞机长达40多年。

南方日报: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无人机已成为中国一个庞大的产业,你怎么评价当前中国的无人机产业发展水平?

JaniHirvinen:中国的无人机产业发展非常迅速,尤其是在硬件制造和应用领域发展得快,但在无人机软件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据我所知,中国的一些无人机生产商目前正在使用的,是全球已成熟的开源系统。这固然很好,但很多企业的管理层并不太了解这一点。

南方日报:惠州靠近深圳和香港,每年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的工业产值接近4000亿元人民币,目前也集聚了一批无人机企业和研发机构。对惠州发展无人机产业,你有什么建议?

JaniHirvinen:一般来说,我建议先跳出无人机产业,来看看其他领域的发展情况。我们要知道,无人运载工具通常分为五大类:水下、水面、地面、空中(统称“无人机”)、太空无人运载工具。可见,无人机只是其中的一类而已。无人运载工具是个很大的产业领域,尤其是在地面无人器方面,惠州有很大的产业拓展空间。

南方日报:我们知道,深圳有很多先进的科技成果,但是用地比较紧张。而如果与深圳相比,惠州的情况大体上是相反的。你认为两地在发展无人机产业方面,可以做哪些事情?

JaniHirvinen:对一些企业来说,深圳的运营成本太贵而坚持不下去,这给深圳周边的城市带来了好处,因为这些企业会向这些地区寻求落户以转移生产。

同时,如果考虑无人机的测试环节,显然人口较少、人口密度较低的周边城市会更有吸引力。因此,可以考虑将惠州打造成一个新兴的无人机产业城市。如果惠州政府围绕这一产业为若干创新项目立项,将一批无人机企业、机构吸引过来,形成集聚效应,惠州的产业发展将大为受益。

南方日报:中国正在发展北斗导航系统,它和GPS大体上有相似的功能。你认为这会给无人机产业带来哪些影响?

JaniHirvinen:目前,全球的定位系统有GPS、北斗、格洛纳斯、伽利略,它们可以同时和目前的GPS接收器兼容运行,无人机使用者甚至不见得会知道他们用的是哪套系统。有多套导航系统可以确保为无人机使用者提供更精准的定位服务,当然,对多套系统是否支持也要看卫星导航芯片制造商的情况。

■相关

近年来,惠州市已引进和培育一批无人机企业和研发机构,初步形成了覆盖研发、制造和应用的无人机产业链。

此前,惠州市东阳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成为惠州首家登陆新三板的无人机企业。泰一科技主攻工业级无人机,产品远销国外,并参与了国内相关标准的研究制订。惠州市三航国际无人机技术研究院借助深惠两地的研发力量,可为无人机产业提供从技术到人才的支撑。

同时,惠州还集聚了一批无人机培训机构和相关企业,并于2017年成立了惠州市无人机应用协会。

■观察眼

深圳产业外溢

惠州准备好了吗?

这些年,大家都在讲深圳的产业外溢。外溢的结果会怎样?从常识层面来看,惠州紧挨着深圳,似乎很容易就能接收很多外溢产业,会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但结果一定会如此吗?不见得。这要看惠州有没有承接这些产业的条件。

企业发展有很多条件,概括地讲是营商环境,具体而言则包括产业政策、审批流程、交通环境、教育和医疗条件、政府部门工作效率,乃至一个城市的文化气质等。

很多企业家向媒体反映,惠州的营商环境虽有改善,但离企业的期待还是有较大的差距。比如一些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主动服务意识不强,受条条框框约束比较多,缺乏干事担责的勇气,这导致企业与之打交道时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

还有惠州企业反映,这几年招揽人才已成为最大的问题。不仅高管和技术人员难招,有时连普通员工也不好招。想尽办法招来了,用不了几年又走了。什么原因?撇开企业发展的因素不讲,很多是配套服务不足导致的。比如交通状况差、教育质量不高、医疗资源紧张等,都会影响人员的稳定。

因此,经常听到惠州企业家说的一句话:“大树底下好乘凉,大树底下也不长草”。为什么?因为相当多的人才被深圳这样的城市吸引过去了。

所有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靠人,人才是最根本的发展要素。因此,惠州在吸引深圳的产业外溢时,要把各种软硬件环境打造好,成为一座留得住人才的城市。这样才能有活力、有动力,才能支撑产业的大发展。

南方日报记者刘光明宝

新闻推荐

2019年惠州中考成绩揭晓,大美光正“尖子生”井喷

专题7月1日,惠州市2019年中考成绩正式揭晓,惠州光正实验学校尖子生井喷,骄人成绩领跑全市。据介绍,该校2019届初三738人报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