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带着精彩青春故事再出发
王展鹏
曾歆勋
林圳
编者按:又是一年毕业季。在深圳2019届本科毕业生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学子。他们有的投身科研,勇于攀登科学的高峰;有的创新创业,成为双创时代的弄潮儿;有的投身基层,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深圳高校给万千学子打开了通往缤纷世界的大门,开启了他们精彩的青春故事。本报记者特别选取了几位优秀毕业生进行采访,向读者呈现他们的风采。
深圳大学优秀毕业生王展鹏:
坚守初心的“梦想闯客”
■ 深圳特区报记者 马璇 通讯员 杨琦
四项科研成果和三项国家专利、“拔尖创新人才奖”一等奖、“学习之星”、国家奖学金、优秀毕设……4年孜孜不倦的努力之后,这些标签成了深圳大学2019届优秀本科毕业生王展鹏身上闪闪发光的一部分,然而它们远远不足以定义他——一个一直在突破自己和坚守初心的“梦想闯客”。
图书馆和实验室“996”
沉稳、耐心、和善——王展鹏用这三个词语概括了自己。很小的时候,科学梦的种子就早早地在他心底萌芽,而深大正给了这个梦想破土而出的勇气。从江西南昌来到广东深圳,入学时恰逢深大高等研究院成立第二年,王展鹏参加了高研院选拔面试并幸运地通过,在大三专业分流时落脚物理学方向。
刚进入高研院时,王展鹏依旧遵循高中时的学习习惯。无奈大学教育更注重启发式教学与个人能力的培养,旧的模式让他在学习上时时碰壁。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的学习节奏,他开始试着调整。平时,他会将上课讲的例题反复研究,挑出每个章节有意思的题目钻研,也不厌其烦地向老师请教,将每个知识点融会贯通。对他而言更大的挑战,还有高研院的全英教学模式。大一时,他一闲下来便泡在图书馆,反复翻看英文教材和外文文献。
到了大三大四,王展鹏有时间就“泡”在实验室,开启科研“996模式”——早上9点到,晚上9点离开,一周6天。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最终王展鹏的总绩点排名专业第一,也因此获得了许多奖项和荣誉。
充满激情做科研
前不久,王展鹏和同学张仕锐受邀在凝聚态物理领域老牌期刊Physica status solidi (RRL)上发表特邀综述论文,彰显出本科生卓越的科研水平和实力。
在做科研这件事上,王展鹏同时葆有青年人的热情和科研者的沉稳。大三时,王展鹏师从高研院的周晔老师,以《基于CsPbBr3量子点的光可控式电阻式随机存储器》为题,申报了创新发展基金基础实验项目。“我希望能研究一种新型全无机钙钛矿量子点材料在光可控上的应用,扩展其传统应用的同时制造出高效和高性能的存储器。”王展鹏表示。经过一年的努力研究,他成功制备出了性能优异的器件,获得深大“学生创新发展基金基础实验项目”二等奖。
在导师周晔的印象中,王展鹏是个“特别有想法”的学生。有一次,为了解决量子点存储器的后期应用问题,他们计划实现一个从未接触过、国际期刊上也鲜有报道的课题。“让我惊讶的是,王展鹏只花了一个星期,就独自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难题。”周晔说。
“未来3年还是会注重实验和科研。”本科毕业的王展鹏决定继续留在深大高等研究院攻读硕士学位。如今,科研已成为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希望终有一天,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对社会有贡献、有影响力的科学家。”
南科大优秀毕业生曾歆勋:
休学创业后重返校园 探索青春无限可能
■ 深圳特区报记者 韩文嘉实习生 苏畅
“每个优秀毕业生都有自己的特长,我想我的特长是在校时间特别长。”南方科技大学毕业典礼上,2012级2019届本科毕业生曾歆勋作为优秀学生代表发言时这样打趣自己。他用了7年时间读完本科,其中休学创业了3年,在事业小有成就的时刻,放下“曾总”身份,背起书包,回归校园,以优秀的成绩毕业。“南科大给予了我最大的自由去探索,最终让我的路越走越宽。”
认识南科大始于“翻墙”
曾歆勋表示,他与南科大的缘分始于一堵墙。高二时,他了解到深圳将建一所教改学校,于是带着好奇心踏上了前往深圳的列车,在校门口却遇到了保安的阻拦,当时他毫不犹豫地翻墙进了校园,确定这就是他梦寐以求的大学。回到高中以后,他有了目标,也收了心。一年时间里将分数从400多分提升到了600多分,终于如愿以偿考进了南科大。
“每一次挑战就像翻一堵"墙",而每一堵墙的背后,都是一个未知的世界,翻过它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但好奇心和勇气却驱使着我们不断前进。”曾歆勋说。
上了大学后的曾歆勋,在心中却有一个创业梦。在南科大,他遇到了可以一起创业的小伙伴,他们凑了6万元就开始了校内创业,做互联网餐饮,三个人既当老板,也当厨师,还当送货员,他们一边上课一边创业,在校园里做得有声有色。这让他们忍不住憧憬,将这个商业模式推广到更大的市场。
曾歆勋鼓足了勇气,递交了休学创业的申请。学校则欣然允诺,允许他保留学籍,陈十一校长还在常规6年学制的基础上为他特别延期了一年。他说,他的创业前后一共进行了5年时间,期间也一度发展得很顺利,他们的互联网餐厅在南科大、惠州学院等学校上线,拿到过数百万的投资,有数千万的营业额。但是市场的变化让他意识到,他们已经很难继续做大做强。如果要转型,自己的能力还远远不够。
“翻墙”让人生有了无限可能
“翻墙”进了南科大,“翻墙”离开校园、投入创业,下一面横亘在曾歆勋面前的“墙”则是:是否复学。
最终他选择了再次“翻墙”。在公司创造历史最好业绩的那一刻,他提交了复学申请。回归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后,他每节课坐在教室第一排,认真听讲,积极提问。他还提前加入了唐博老师的数据库课题组,连续2年,日均在实验室超过12个小时,学习成绩也从入学时的“BCDEF”变成一直拿A。优秀的学业成绩让他拥有了更多的机会。毕业后,他选择腾讯微信作为自己的下一站。
“特殊的经历让我有幸见证了南科大从建校到今天发展的每一个历程。南科大从当年那个巴掌大的启动校区,到如今二期工程即将建设完毕。从当年全校师生加起来不到300人,到如今5000多名学生,800多名教师。从当年仅有的5个专业,到如今18个院系29个专业。”曾歆勋说,7年的时光里,他遇到了一堵又一堵的“墙”,每一堵“墙”都是对自己极限的挑战,而每翻越一堵“墙”都是一次难得的成长,最终让自己的路越走越宽,“站在这里的我,未来的人生拥有无限的可能性。”
港中大(深圳)优秀毕业生林圳:
在更高的平台上求学做研究
■ 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亚南
提起港中大(深圳)理工学院的林圳,他的同学这样评价:“我看到的既是一个天才的故事,也是一个励志的故事,宛如一部精彩的少年热血漫画。”而林圳给自己的关键词如他本人般干净沉稳,“踏实、坚持、自律、低调”。
从初入大学踌躇满志的少年,再到现在刷爆朋友圈的“MIT offer学长”,也许正是这4个简单又极具分量的关键词,引领着他持之以恒地一步一个脚印实现自己的梦想。
以沉稳的心态不断挑战自我
港中大(深圳)的学生在大二时选择专业,各专业的选课也很自由,同学们有充足的机会发现自己擅长的领域。对于专业的选择,林圳认为,以兴趣为导向、以能力为基础。“从经管学院转到理工学院完全是出于兴趣。”
林圳从小喜欢数学,他喜欢挑战自己,享受攻克难题后的成就感,享受“走出舒适区”后更广阔的天地。因为兴趣和热爱,即便在本科的最后一个学期,修满了学分他选择多选修几门课程。
“做研究和学习都不能太功利,要有经受挫折的心理准备,没有成果也是正常的,科研是未知的。”对于科研,林圳认为,“一个人需要有坚持自己所求的定力,需要不断探究和积累来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2018年7月,林圳的论文在国际顶级会议IEEE-ACSSC上发表,林圳也获邀前往美国进行演讲。在诸多教授中,作为本科生出席的林圳内心既忐忑又骄傲。“会议期间,我有幸与来自世界各地众多优秀学者交流,让我对自己的研究有了更深的认识,也从他们新颖的想法中获得了不少启发。”
以热爱与毅力铺平科研道路
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是林圳做研究的始发站。他说,“做研究是创新的、没有明确路标的,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没有兴趣和毅力很难坚持;做研究是无底洞,要经得起一次次尝试的失败,没有结果至少证明了一种方法不可行,有了结果依旧可以再进一步。”
被舍友爆料经常“在纸上写写画画到凌晨一两点,时而停下认真思考”的林圳说,他没有刻意熬夜,而是对数学、对科研的热爱常使他在投入时忘记时间的流逝。
“很多问题是真正着手做研究的时候才发现的,知识缺乏、灵感缺失都可能成为科研的障碍,甚至有时候是由于思路太多需要反复一一验证,而产生了纠结与困惑”,谈到做研究的经历时,林圳很从容,很少提及期间的困难,对他来说,“解决一个小问题、优化程序和算法之后的成就感,真的很让人兴奋。”
大学绩点4.0、多次获得一等学业奖学金、每年的学院Dean"s List奖、书院学业成就奖、优秀学生奖……对于林圳来说,大学四年,他不曾松懈过一天,“在更高的平台上求学、做科研的目标一直没有改变。”在获得西北大学、南加州大学等多所世界名校的全奖直博offer后,林圳选择了自己最初的梦想——前往麻省理工学院(MIT)攻读博士学位。
对于未来,林圳坦言:“我想在麻省理工读博的这几年里,多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在强手如林的环境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
新闻推荐
惠州公安实施“一村一警”两个月刑事治安警情同比下降近两成 民警下基层 矛盾不上交
驻村民警走访群众,了解治安情况并指导宣传治安防范措施“全市1270个村居派驻警力1658人,累计走访群众43504户,为群众办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