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侨镇侨房改造14年投4亿 建1126套安居房
走基层之潼侨镇
从几十平方米低矮的砖瓦房,到5层高的楼房,再到3层楼独立楼房,现在是22层的高层公寓,几十年来,仲恺高新区潼侨镇的数千名归侨和侨眷的居住条件逐步升级,也见证了潼侨镇数十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
潼侨镇是惠州的两大侨镇之一,其前身是建于1966年的国营潼湖华侨农场,曾先后安置了来自越南、印尼、缅甸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8000多名归难侨。2003年12月设立潼侨镇,2010年2月潼侨划入仲恺高新区管辖。全镇总人口近5万人,其中归侨4000多人,占户籍人口的40%。
2003年设镇以来,潼侨镇高起点、高标准、多层次谋划实施“惠侨安居工程”,于2005年启动归难侨危房改造项目以来,已累计投入4亿多元,分三期建设,总占地面积7.65万平方米,建有安居房共1126套。
曾有720户归难侨居住在危房
80岁的陆超允是越南归侨,1978年39岁的他带着妻子和儿女回到了潼侨农场安居,被安排到茶园种茶,现在退休后,陆超允每月可领到2000多元退休金。
2009年之前,陆超允一家6口一直挤在不到40平方米的平房内,现在一家住在侨安花园一栋三层小楼房里,这是政府推出的安居房,套内面积220多平方米。陆超允说,除了国家及省市补贴的2万元外,他只需缴付6.9万元。
2015年,印尼归侨黄瑞丰一家也搬进了侨安花园二期高层公寓,新房面积有108平方米,比之前住的只有46平方米的泥瓦房宽敞多了。根据政府政策,他只需缴付1万多元。
潼侨镇归难侨原有的住房大多是于1966年用三合土筑建的矮小平房,环境差,质量差,年久失修,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如果仅利用上级财政补助资金进行简易的修补和翻新,难于彻底改变房屋结构和改善居住环境,且今后还将面临二次、三次修补的问题。据2003年设镇时统计,在1058户归难侨中,有720户归难侨居住在危房,危房面积达3.7万平方米,占归难侨住房总面积的72%,亟须进行改造或重建。
归侨自筹约1万元
可分一套100平米安居房
潼侨镇党委委员黄志珊说,2003年设镇以来,潼侨镇高起点、高标准、多层次谋划实施“惠侨安居工程”,实行集中新建安置房,能让归难侨等危房户住上宽敞舒适的“洋房”。安居房完工后能办证确权,无遗留问题,有利于潼侨镇的和谐稳定发展和侨区形象的全面提升。
2005年启动归难侨危房改造项目以来,潼侨镇已累计投入4亿多元,分三期建设,总占地面积7.65万平方米,建有安居房共1126套,其中一期新侨花园于2006年建成,二期侨安花园于2012年建成,三期侨安高层公寓于2017年建成,现已全部交付使用。
除落实上级财政资金补助外,仲恺高新区管委会和潼侨镇政府在归难侨危房改造上投入了大量的财政资金,特别是给予了侨民特殊优惠政策,归侨户自筹约1万元可分得一套100平方的安居房,余下部分由政府垫付30万,在物业服务管理等方面也给予了多种优惠减免,切实减轻侨民负担。对符合条件的归侨户,按照以房换房和自愿的原则,自筹0.6万至2.3万元不等,可安置一套86至108平方米的安居房。自筹1.6万至6.9万元不等,可安置一幢占地面积70平方米,1至3层(70至210平方米不等)的安居房。
将利用土地出让回拨收益
探索建设归难侨同富裕工程
潼侨镇副镇长曾汉青表示,潼侨镇危房户行整体新建安置后,能有效地腾出原归难侨居住点村队用地近1000亩,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预先为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科融新城开发建设提供用地保障。潼侨镇将利用规划中心区土地出让回拨收益探索建设归难侨同富裕工程,有效解决广大归难侨生活出路问题。
设镇之初,潼侨的经济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管理等方面较为落后,全镇地区生产总值(GDP)仅1.5亿元,税收总收入373万元,被列入全省17个贫困华侨农场之一。
设镇16年来,潼侨镇大胆改革旧体制,积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让归难侨职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2018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6.8亿元,税收总收入3.2亿元,分别是2003年的17.9倍和85.8倍,经济总量实现大幅增长,初步完成了由“边缘小镇”向“城市新区”的蜕变。
采写:南都记者杨振华
新闻推荐
加强交流深化合作做好对口援建工作 惠州·甘孜对口支援工作座谈会在惠州市召开
惠州日报讯(记者戴建)昨日下午,惠州·甘孜对口支援工作座谈会在惠州市召开。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吉,四川省甘孜州委副书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