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金镇村市场 惠州青年下乡创业记
李小华在查看黄秋葵的生长情况。受访者供图
“农村的天地是很广阔的,越是贫困的地方,越有开拓的价值。”近日,在博罗县召开的学习贯彻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重要讲话精神暨各界青年代表座谈会上,青年创业者代表李小华如是说。他是受邀参会的12名青年代表之一,代表的是创业青年群体。
创业依然是这个年代里嗡嗡作响的风口。与很多涌向北上广深的年轻创业者不同,在惠州,有一群年轻人把目光投向了乡镇和农村,选择下乡创业。与前者不同,他们的创业故事里,很少出现“风投”“路演”这样的字眼,他们面对的,更多的是传统乡村社会的秩序,以及坚不可摧的乡土人情。
当现代社会的商业规则遭遇传统社会结构,妥协和调适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这些青年创业者掘金乡镇农村市场的过程中,艰难摸索出的生存之道。
把“路演会”办到田间
作为博罗县湖镇镇新世界蔬果场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今年37岁的李小华有着丰富的农业创业经历,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农村创业青年。
“创业之初,我走访了很多农村,发现惠州农村的老龄化问题很严重,年轻人都出去了,村里的田地大多丢荒或转租。”李小华是博罗县公庄镇人,在他出生的村子里,同样的情景正在上演——大部分年轻人都出外打工了,留在村里的,要么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要么是打工一族没法带在身边的孩子,后者成了留守儿童。
2007年,李小华辞去了广州市生物防治站下属公司的工作,选择下乡创业。对他来说,这一决定并不算艰难——在原来的工作中,他熟练掌握了农资和农技知识,剩下的,就是把这些知识技术变现。
李小华以自己的家乡为中心点画下了初始的创业圈——在公庄镇、石坝镇和柏塘镇,他分别选了几个村子,开始推广农业技术和农资产品。
对于习惯了埋头苦干的农民来说,这个年轻人的到来起初并没有吸引太多目光。直到李小华做了一个PPT(演示文档),走到田间地头,捧着笔记本电脑,开起了农民会,向农民解说农作物种植、下肥和虫害防治的办法。
这场开在田间地头的“路演会”效果很好,变化正在悄然发生——在李小华去过的村子,农民们开始尝试使用新的种植方法,一些农民还跃跃欲试地动起了种植新型农产品的念头。
把培训学校开进农村
与在田间办“路演会”相比,在农村开办培训学校的难度更高。2012年,郭涛从华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后来到博罗县龙溪街道,打算在这个小镇上开一所培训学校。
在此之前,培训学校在龙溪还是个新鲜事。最初,郭涛在龙溪街道夏寮村创办了托管机构,为村里平日要上班的家长提供一个幼儿托管的场所。包括她和丈夫在内,学校里总共有4名老师,然而,起初来托管的只有几名学生。
不久后,大学期间接受过的教育理念让郭涛有了新的想法——她引进了在上海非常流行的少儿潜质课程,试图让这种新型教育模式在龙溪流行起来。
事与愿违的是,尽管她和她的团队成员走街串巷派发了大量传单,很多家长依然无法接受这种有点“超前”的教育理念——在他们看来,孩子在学校正经地上好课,课后写完作业后,参加一些兴趣班,就形成一套健全的教育方式了。
郭涛花了很长时间来改变龙溪家长们的想法,最终都失败了,这种从上海引进的课程被迫中途放弃。
“就像在不穿鞋子的地方卖鞋。”最初创业的挫折曾让郭涛一度感到挫败。
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
在走访过程中,李小华慢慢了解到惠州各地各类农作物的种植分布情况,“在基本摸清楚以后,我们开始谋划不同地区的蔬菜种植计划,盘活农村土地,慢慢把蔬菜基地做起来了。”
2009年,李小华开始在博罗县和龙门县的一些农村推行种植示范,试图通过降低成本,提高农业效益。经过一番摸索,他在龙门县平陵镇洞尾村开办了农业合作社。
长期以来,洞尾村都是省级贫困村,201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洞尾村的3个村民小组中,有贫困户27户,共计82人,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种植水稻和部分水果等农作物及外出务工。
在这样的地方怎么推广新型种植业?看着村里零散种植的桉树,李小华陷入了沉思。这种对土壤水分需求极大的速生丰产林,会让周边的土地除了桉树以外寸草难生。
面对这一困境,李小华找到了惠州市教育局驻龙门县平陵镇洞尾村第一书记梁斌。“开荒土地,马上就办。”他们很快达成了共识,开始动员当地农民,让他们把桉树砍掉,重新种上了柠檬树这种易生且有持续收成的作物。
李小华在洞尾村引进的另一种主要农作物是黄秋葵,这种来自非洲的锦葵科草本植物尽管已经在城市里的各大超市随处可见,但在惠州乡村仍然很罕见。
李小华看到了商机,开始租地种起了黄秋葵。如今,黄秋葵在这里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80多亩,看到合作社的成功,一些出外打工的年轻人开始回乡务工,村里重新有了更多年轻人的气息。
“把种植业做精做细,在一个单品上开发多种产品,在我看来,这是摆脱农业"靠天吃饭"的根本办法”,在农村创业多年以后,李小华开始有了自己的一套经验。面对黄秋葵在部分季节量大滞销的情况,最近他还开始探索起黄秋葵深加工的路径:腌渍、黄秋葵茶、秋葵面条、秋葵泡酒……
2018年2月,李小华公司旗下的博罗新世界蔬菜基地成为惠州新增的10个省级“菜篮子”基地之一。产业发展起来以后,李小华开始探索在更多的乡村培养青年农业从业者,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推广种植业的专业技术培养,采用代销包销的方式,保证当地农民不亏损,“通过发展农业来提高农民收成,我希望有更多的青年可以回到农村。”李小华说。
南方日报记者廖钰娴
■声音
“最难的是要知道
当地人在想什么”
“你是从别处来的,最难的就是知道当地农民到底在想什么。”和农民打了13年交道后,这是李小华最深刻的体会。
这个难题同样曾经是郭涛的困惑。下乡创业的青年创业者,在当地人看来,是一个天然的外来者,他们的商业活动似有若无地撼动着当地本已稳固的传统秩序。
郭涛花了很长时间才接受了当地教育理念保守的现状,她需要去改变的,不仅是当地的教育机构格局,更是家长根深蒂固的想法,“这就好比,你得试着让不穿鞋的人,去接受"穿鞋是文明行为"这样的理念。”郭涛说。
转型是痛苦的,这几年来,郭涛慢慢把主业从托管机构转型到培训学校,学生从最初的几个人慢慢增加到几十人,老师的数量也增加到40多人。如今,她拥有近2000平方米的教育城,每到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这里有1000多名中小学生上培训课。
“农村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也存在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创业过程中,来自农村的李小华目睹了许多农村的现状,感到忧心忡忡。在他看来,农村年轻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没有人指引方向,他表示自己很乐意帮助年轻人。“要改变农村的现状,就需要有一只"领头雁"真正下乡带动创业。”他说。
新闻推荐
“进小惠群之后我不再打骂孩子了” 众多家长在小惠同学教育研讨群里学习家庭教育和数学学习方法
小惠同学教育研讨群建立后,家长在里面聊各种教育热点话题,有的妻子把丈夫拉进去一起学习;有学校的家委会成员把其他家长和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