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惠民:发展覆盖社区的优质护理服务 专访惠州市护理学会会长江桂素

惠州日报 2019-05-09 16:59

惠州市护理学会会长江桂素。

群众对卫生服务需求越来越高。本组图片均由本报记者周 楠 摄

“以病人为中心,责无旁贷,是全市18000多名护理人员一直坚持的信念,他们用行动守护着市民的健康,诠释了当代护理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同样也是近年来,惠州市护理服务转型升级,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病人为中心,开启新护理模式的重要支撑。”惠州市护理学会会长江桂素如是说。在“5·12”国际护士节来临之际,围绕惠州市护理行业现状及发展,本报记者采访了江桂素。

互联网+护理开启服务新模式

今年4月份,《广东省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正式发布,确定了粤港澳大湾区内的9个城市作为试点地区,试点时间至今年12月。其中,惠州也是试点城市之一。“这意味着,线上+线下的新护理服务模式开启了,无论从专业技能还是优质服务上,对全市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及更大的挑战。”

江桂素认为,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的开启,能够满足多样化护理服务需求,及时解决社区、居家护理服务问题,尤其是解决出院后、康复期的患者,高龄老年人,以及慢性病患者等行动不便人群的护理问题。但是,同时也对护理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巨大的护理服务需求相比,现有护理服务人员供给不足,社会、社区、家庭护理的需求增加,会使护理服务的供给缺口进一步增大。

社区基层护理人才短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逐步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对卫生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据悉,目前全市执业护士登记注册18000余名,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病房床护比1:0.4-0.6。护理人才紧缺,男护士更是供不应求。数据统计显示,全市执业男护士占比仅2.16%,“男护士身体素质好,逻辑思维强,在急诊科、手术室、ICU病房等岗位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服务患者。”

江桂素表示,除了现有护理人才供给不足、比例失衡,社区基层护理人才同样短缺,数量占比少。社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短缺、发展缓慢,医疗服务机构设施条件、技术水平有所局限,导致市民就医需求和社会资源越来越向大医院倾斜,社区服务就近、方便、快捷的优势难以得到发挥。“因此,全面提高全市护理从业人员能力,快速适应医院、社区、家庭等多元化需求,是亟需着力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优质护理服务提升患者康复速度

从发药、送药、喂药,到照顾患者,为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康复训练,再到手术的医护配合、术前准备,护理工作涵盖了生活、饮食、起居等方方面面。也就是说,作为一个责任护士,她有自己分管的病人,对这个病人的入院、出院,直到回家的康复指导,要求全程无缝隙地监管护理,这包括对病人所有情况的了解以及满足患者对疾病康复、健康的需求,护士就应该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去满足患者的需求。江桂素对目前护理行业所开展的优质护理服务做了介绍,她指出,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首当其冲的就是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团队朝着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这样的其中一个好处之一,就是能提升患者康复速度,加速护理人才资源的整合。”随着健康意识的普遍提升,多数患者对于疾病痊愈后的状况了解以及自身健康认知有迫切的需求,办理出院时就会咨询“伤口回家应该怎么处理”、“康复训练如何进行”、“出现不适应该怎么办”等问题,这时候,护士不仅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还要对回归家庭、患病后的生活质量有所了解。“越是专业的护士主动思考能力越强,对于病人的临床现象评估会更加科学,这就可以达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早康复的目的。”

搭建交流学习平台覆盖县区、社区

“小区里有个慢性胃炎患者,吃了两天药,胃痛好多了,但是肚子和后背出了一些疹子,挺痒的,药还能继续吃吗?”手机里传来叮咚一声响,打开一看,这是护理微信交流群里的信息,群里多是社区与各大医院的护理人员,随后就有医院的护理人员进行详细地询问、解答。江桂素向记者介绍,各大医院与社区护理人员建立微信群,及时协助社区解决问题,这也是加强护理人才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医联体建设工作的需要。

据悉,为了不断提高护理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满足服务市民的健康管理需求,同时更好地推进双向转诊工作,市护理学会不仅开通了线上交流平台,还对医联体社区服务中心开展了持续的培训工作。通过制定具体的培训及考核计划,着重实用性理论与技能,以理论授课、操作演示等不同形式进行,最终让区县及社区的护理人员都学习到最新的护理理念及技能。

“通过医联体模式,帮助区县医院的护理人员提高护理能力,建立一支高标准的优质护理团队。”江桂素表示,优质护理资源下沉的同时,来自县区、社区的护理人员也多次到各大医院进行再教育培训,让市民家门口也同样享受到优质护理服务。

护理“转介服务”

实现“康复回社区”

仅用了6个月时间,共60多名脑卒中患者在出院后得到了医院-社区-家庭的延续性护理,促进了患者的康复,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了基层社区医院及患者家属的高度认可。而这,得益于社区的转介服务。

据了解,脑卒中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俗称为“脑中风”,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由于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均及三级医院医疗资源的有限度,大部分患者再经过急性期地治疗后均需回归家庭进行长期地康复及照护。数据统计,75%的患者出院时均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为了提高相关照护人员的康复技巧及照护能力,更好地落实医院-社区-家庭的延续护理措施,2018年8月,市护理学会利用双向转诊平台跟全市已签订医联体建设的三个社区实施转介服务。通过护理技能培训进社区、义诊在社区等活动,涵盖了基础操作、专科技术和急救技能等内容,社区护士纷纷表示不仅让基础操作得到规范,还让专科操作得到提升。“最重要的是,通过精准帮扶,脑卒中康复患者回顾家庭和社会的信心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更加积极地配合康复训练。”

本报记者黄 婷

新闻推荐

2019年国际护士节庆祝活动举行

本报讯(记者张斐特约通讯员苏秉成)昨日下午,惠州市举行2019年国际护士节庆祝活动,31个护理集体、36名护士长、101名护士分别...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