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包庙会:精彩民俗历久弥新
双龙戏珠表演现场,游客、舞者、渔民同欢庆。
旱龙船在鼓手锣手的鼓舞下在“大海”中“乘风破浪”。
渔民在享受潮剧文化大餐。
妇女们身着渔家传统服饰,挑着丰盛的祭品去朝拜杨包真人。
小朋友盛装挑篮。
渔民、游客穿过龙身祝福自己吉祥如意。
游客与长寿渔民合影。
今年的5月1日恰逢农历三月廿七,是大亚湾霞涌一年一度的杨包庙会时间。当天,霞涌霞新村张灯结彩,杨包庙前敲锣打鼓,舞龙、舞狮、划龙舟,热闹赛过年,数千村民与游客参加这一传统活动。
一大早,依山傍海的霞新村便开始了一天的热闹。伴随着一阵锣鼓声和鞭炮声,村中各小房族人捧着“炮台”、挑着祭品陆续来到杨包庙里祭拜。
等到小房基本祭拜完后,上午9点,村里四大房的朝拜队伍按照事先抽好的签依次登场,这才代表隆重的朝拜仪式开始。伴随着不停歇的锣鼓声,第一支大房朝拜队伍浩浩荡荡地从村中巡游一番后进入杨包庙前广场。
广场上,朝拜队伍在杨包庙前作揖朝拜后,精彩的表演就开始了。身穿节日盛装、头戴七彩斗笠的渔妇们组成两艘“龙船”,她们肩担“龙船”、手拿“船桨”、喊着号子,整齐地划着“龙船”;身强力壮的渔夫们组成两条彩龙,他们统一着装,随着鼓点的高低,缓举着“彩龙”或奔跑、或转圈、或盘旋,忽高忽低……一支大房的朝拜队伍要在广场上表演半个小时。
据传,杨包真人是一对道法高深的夫妻,夫姓杨,妻姓包,二人均为茅山道士。明末清初时期,这对夫妻在现在的大亚湾区霞涌晓联村张屋上排等地做道场、打斋醮,闲时采草药为乡民医治疑难杂症,偶尔也施法为村民祈福除灾。杨包故去后,当地居民便在他们居住的地方建起拜台,安上香炉、奉香求拜。1875年,大亚湾区渔民为杨包真人建庙,朝拜仪式随之重启,一直持续至今。
请神、祭拜、抢炮台、还神、唱戏……杨包庙会一共要热闹5天,整个朝拜仪式有多个环节。霞新杨包庙会理事会会长苏洋雄说,庙会前一天,村民们盛装打扮、载歌载舞,到杨包庙里恭请杨包真人神像巡游;三月廿七这一天,外出工作的、远嫁的村民都回来了,包括远在香港的族人也回来了,附近的霞涌新村也组织队伍赶来朝贺,还送来节目表演。
大亚湾杨包庙会朝拜仪式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正在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年年岁岁,岁岁年年,世代霞新村村民恭敬地遵循和承袭着一整套严谨的流程和仪式,同时又与时俱进,在每一个环节中创新:祭品更丰富、彩龙彩凤彩狮彩马更漂亮、插在村妇发髻上的饰品更灿烂、唱大戏不仅唱学佬戏还唱黄梅戏……创新,让参与者更加兴奋和热情,为活动注入了更多趣味和热闹。
杨包庙会作为一个古老的传统民俗,何以历久弥新、长盛不衰?事实上,这不仅是霞新村村民朝拜杨包真人、祈福的日子,还是全村人和游客团圆共庆的日子,这其中包含了血脉亲情、邻里乡情以及对自然的感恩与敬畏。
而今,在如火如荼的乡村振兴工作中,杨包庙会朝拜仪式当仁不让可以成为一个能“留得住乡愁”的乡村文化符号,相信会继续在传承与创新中发扬光大。
■文 本报记者匡湘鄂
■图 本报记者王建桥 摄
新闻推荐
今年“五一”小长假延长至4天,惠州市假日旅游市场火爆,各大景区全线飘红,乡村旅游持续升温。记者从惠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