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新时代点赞最美劳动者

惠州日报 2019-04-30 10:12

姚金凤。 本报记者李松权 摄

熊文忠。 本报记者马海菊 通讯员方 明 摄

李王安。 本报记者马海菊 通讯员程秋伊 摄

姚金凤(左一)和同事在工作室研究工作进度。本报记者李松权 摄

熊文忠(右二)在车间检查线路板生产情况。

李王安和同事抢救严重创伤患者。

编者按

“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追梦、护梦、守梦,最是奋斗动人心。当前,惠州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逐梦新时代,一步一个脚印创造着幸福、美好的新生活,一批批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不断涌现。劳动模范是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是最美的劳动者。今天,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他们身上,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领略他们的劳动风采,以他们为榜样,感悟奋斗价值,凝聚同心筑梦的精神力量,坚定信心、振奋精神,立足本职、扎实工作,为惠州建设国内一流城市建功立业。

---------------------------------

2019年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姚金凤:

带队披荆斩棘 一年收获专利百余件

“鹰姐,你猜我在机场看到了什么?店铺有我们研发的产品呢。”正在国外旅游的小张一下飞机便发来一段微信语音,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电话这头的“鹰姐”姚金凤欣慰地笑着,“没有什么比看见自己研发的新产品成功上市更开心的事了。”

TCL集团一直倡导坚韧不拔的鹰之精神,对员工实行从“雏鹰”到“飞鹰”再到“精鹰”最后到“雄鹰”的培养计划,期望员工坚定不移地追求实业梦想,不断改革创新。如今,2019年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TCL通力电子(惠州)有限公司研发中心研发总监姚金凤始终践行着企业的鹰文化,她带领团队,用责任和热情,完成了一项又一项产品研发任务。

带领创新团队开发新项目创收23亿元

过去9年,姚金凤先后获得个人申请专利28项。目前,她负责公司智能教育和智能显示两个新产品所的运营和研发管理,在研产品包括带显示屏的智能语音产品、智能语音美妆镜、智能语音台灯等。

新产品研发是一件看起来“很美好”的事情,但需要跨过一道道坎、熬过无数个夜。正常情况下,一件产品的研发上线需要5~6个月时间。但在国内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当下,客户常常要求我们在3~4个月内完成。加班加点跟时间“赛跑”成了姚金凤的常态。

采访中,姚金凤跟记者说起发生在去年的一件事情。去年“五一”前夕,在做了3000台样板产品后,客户根据市场需求和用户体验临时提出要调整外观标准。如何调整产品,让客户满意并快速挽回损失,成为当时最重要的事情。“几十套复制模具的互配需要重新确认,模具尺寸需要重新调整,9万套库存需要找到方案消化……”时间紧,任务重,这是一个看似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去年五月对姚金凤来说注定是一个特别的“劳动月”。困难时刻,姚金凤快速组织了攻关团队,带领项目组同事深入供应商现场、生产线、物料仓库、实验室等工作一线,确认、分析、验证问题,连续奋战了近3周,每天都加班到深夜,终于完成了攻关任务,确保产品交付。

姚金凤告诉记者,她早已对这种工作状态习以为常,因为每一个产品研发的背后,都有着不同的故事,都充满着不同的艰辛。而支撑自己这一路走来的,是工作责任,也是工作热情。

在一次次考验中,姚金凤带着她的团队披荆斩棘,近两年,由她带领的创新团队共开发12个重点创新项目,取得约23亿元总收益。

组建女职工创新工作室获评省三八红旗集体

“雄鹰展翅,搏击天空时是鹰最美的姿态。”姚金凤笑着说,不过搏击天空的鹰应该是不分性别的。去年,姚金凤领衔组建的女职工创新工作室成立,旨在为广大女职工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推动女职工创新发展,发挥女职工半边天作用,促进女职工在企业科技进步、技能人才培养等方面贡献巾帼力量。

在公司不断转型的过程中,女职工创新团队共同努力完成了多个大客户项目,其中两个项目的年销售额都超过3亿元,并获公司优秀项目。在姚金凤的模范带头下,工作室一年收获各项专利133件,包括发明专利31件,实用新型专利92件,外观专利10件。

如今,姚金凤带领的女职工创新团队因成绩突出,今年3月获得广东省女职工创新工作室示范点称号和广东省三八红旗集体荣誉。

奋战一线做榜样,用心栽培好苗子

研发团队,人才是第一资源,人员培养工作至关重要。作为研发“鹰姐”,姚金凤注重对大学生的培养,从导师配备、实习方案、定期沟通、考核要求、实习期满评议等多方面着手,用心培养好部门“雏鹰”,2014年7月她获得“TCL集团十大雏鹰导师”奖。

面对公司不断发展壮大,新入职员工不断增加的局面,人才培养也需要新方法、新模式。作为部门新人培养的主要责任人,姚金凤对有章可循、重复循环的内容,结合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组织团队录制了大量教学视频,有针对性地设计专业知识考题,利用互联网资源,将教学视频和对应试题上传到网络系统,方便员工在线学习、考试,既节约了培训资源,又收到较好效果。

同事文艳一直视姚金凤为自己的榜样。她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在项目研发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题,每个难关面前都有金凤姐的陪伴,和我们一起攻关、冲刺,因为有她的鼓励,我们更热爱研发这项事业。”

本报记者周 觅

---------------------------------

2019年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熊文忠:

追求精益生产 每年节支增效千万元

“这块板左右上下均匀度不一样,中间的电金层10微米,旁边的有的到了15微米,一方面要检查设备是否有问题,另一面要看看夹子有没有夹到位,调整夹子固定位……”在惠州美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车间,个子不高、一身深蓝色工服的熊文忠,正跟工友分析新生产的一块线路板电金问题。这一情景对工友们来说已是寻常事。从2014年起,几乎天天可以看到熊文忠巡查在生产线上,今年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惠州美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精益生产改善小组组长的熊文忠,通过技术创新、流程改善、工艺提升等十八般武艺,孜孜以求降成本不降品质,每年给企业带来千万元效益,他是企业的“一块宝”。

为及时解决生产问题把家从市区搬到公司附近

惠州美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隶属美国TTM集团,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所生产的线路板供货给航空航天、汽车、医疗、通讯等行业。近年来,该企业的利润率在集团20多家内部企业中位列第一,同时也位列惠州众多线路板生产企业前茅。“企业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与熊工及团队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他是一个非常敬业的人,熟悉线路板生产全过程,24小时与生产绑定。为了及时解决生产改善中碰到的种种挑战,他还放弃在市区居住,搬到厂区附近住。”该公司副总经理邱海波评价说。

由熊文忠主导的电金板金厚节省金盐项目就是最生动的一个注解。线路板电金线可使之耐磨抗压,该公司不少客户要求线路板电金线。“最初客户要求电1克金,但公司用料上需要3.4克金,怎样才能把用金量降下来?熊文忠便和这个问题磕上了。他进行了系统观察与测试,统计电金板的金厚度测量记录,发现三成以上型号线路板实际电金厚度比客户要求最小金厚度超过20%,整板电金的线路板甚至超过50%?为了深究原因,他先从优化生产参数着手,通过一次次优化,使大部分线路板在降低整体金厚的同时保证客户最小金厚要求。

此外,他还发现有些线路板,因图形设计原因导致金厚均匀性差,为了保证客户最小金厚要求,往往整体电金会适当增厚几微米,怎么解决这几微米的厚度差?为此,熊文忠一次次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探讨解决方法,经过一次次调试,最终找到了调试金电流密度、适当延长电镀时间的方法,达到提升均匀性、整体降低金厚度的效果。

深究生产工艺一个项目每年节省成本120万元

刚解决这一问题,熊文忠又发现线路板上板时夹子的位置、板与板之间的空隙都会影响电金效果。“在改进工艺过程中,我发现板与板之间的空隙大小不定,对板与板之间有空隙和板与板之间没有空隙的线路板测量金厚,前者的金厚均匀性较差,且板边与板内金厚差异较大。”找到问题所在,熊文忠特别亢奋,又召集相关人员连着召开几次会议商议如何改进生产工艺。

“每次保养时,我们分批重新调整夹子的位置,以便八成以上的线路板板与板不留空隙,同时对员工进行培训,使板边与夹子位置一致。”熊文忠说,改造硬件、优化流程,经过上万次的调试,电金板金盐的消耗量终于从最初的从3.4克下降到目前的2.2克,一个电金项目一年就为公司节省了120万元开支。

2014年以来,以熊文忠为首的精益生产改善小组每年都为公司节省开支千万元以上:2014年节省2896万元,2015年节省1241万元,2016年节省1322万元,2017年节省1421万元,2018年节省1769万元。

这么多年来,他经常第一个到公司、最后一个离开公司,每天都会花3小时左右巡查生产线。“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还有改进的空间,我们还没有达到业内最省。”在金盐用量这个项目上,他还要死磕,“这也是这份工作的乐趣,每天都是新的挑战。”

创设提案激励系统实现职企双赢

在该公司生产车间墙壁上的宣传栏里,有一个提案管理看板专栏,上面有2019年优秀提案、每月有效提案数量柱状表、2018年Q4优秀提案表彰现场照片资料等,生动注释着这个充满活力、创新力的企业。

这也是熊文忠为之津津乐道的提案系统。“一个人的智慧、力量有限,群众路线同样适用于公司管理。”熊文忠眼睛里闪烁着管理者的智慧。

2014年,熊文忠在公司内创建提案激励系统,激励每个员工发挥主人翁精神,做工作中的有心人,大胆提出改进公司生产管理的建议。员工提一条建议奖励5元;每个月评10个左右优秀提案,每个奖励50元;每季度的第一名额外奖励300元。

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一系统实施以来,取得了双赢,公司运营成本日趋降低,安全、生产及员工生活条件等全面改善,员工也得到实惠和激励,更让大家拧成一股绳,齐心为公司发展出力。

文/图 本报记者马海菊 通讯员方 明

---------------------------------

2019年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王安:

打造智能平台提高严重创伤患者救治率

2017~2018年,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诊严重创伤患者共583例,院内死亡率仅7.55%,远低于国内文献报道的平均值20%。这背后,离不开今年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外科主任——李王安的付出。他率先在惠州市引入惠州市急救创伤智能救治平台,使院前急救院内抢救“零等待”,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他组建急救技能培训队,深入社区、景区、机关单位和学校等地开展急救创伤培训,普及急救知识与技能。“目前,创伤已成为人类第四大死因,同时也是45岁以下人群的第一大死因。一个伤者倒下意味着一个家庭变得不再完整,我要尽最大努力完善创伤救治体系,把严重创伤死亡率降到最低。”李王安说。

创伤救治模式从“患者等待医生”变为“医生等待患者”

“有患者被三轮车撞伤,请派车。”接到120急救指挥中心的调配指示后,市第一人民医院医护人员马上登录急救创伤智能救治平台,派车派医护人员。医护人员赶到救治地点,拿出平板电脑快速拍下车祸现场照片,进行初步急救。在运送伤员回院的路上,医生在平台查看伤员受伤情况,根据伤情判断病情,启动“一键报警”,信息随即输送到平台,院内平台警报响起,紧急救治模式启动。这一头救护车还在路上,另一头医护人员已经赶到创伤复苏单元,查看现场传来的照片、生命体征等各项数据预判病情,做好各项准备,等待伤员到来。

这是该院急救创伤智能救治平台的一次演练,这个演练自去年来在该院时常上演。“严重创伤患者在受伤后的1小时内是救治的关键节点。以前,往往由于院前急救与院内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各个专科之间协调耗时等原因,使严重创伤患者错过了最佳救治时间。”李王安说起这个平台眼睛一亮,“而通过这一模式将创伤救治从传统的"患者等待医生"转变为"医生等待患者",为严重创伤患者争取了最宝贵的救治时间,直接提高了救治成功率。”

牵头协助搭建“惠州市创伤中心联盟”

在惠州市率先推行这个模式的李王安在急救专业却是半路出家,他曾是该院神经外科的一把好手,因医院安排,2016年他转到急救创伤中心。在“跨界”发展的情况下,他克服种种困难,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短短数年时间里成了急救创伤中心的顶梁柱。

2016年7~8月,李王安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澳大利亚阿尔弗雷德医院急救创伤中心研究学习,掌握了先进的、系统的创伤急救理论和技能。“澳大利亚的创伤急救比我们先前的技术、理念先进很多,专业的团队运用先进技术、执行科学的急救流程,创伤急救成功率大幅提高。”李王安说。从澳大利来回来后,善于学习的他立马将国外先进理念运用到急救临床革新上,亲自设计并建设了惠州市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创伤复苏单元”,建立“严重创伤一体化救治”模式。同时,以他为首的创伤团队协助专业机构在澳大利亚先进的创伤接诊急救(TRR)系统的基础上,研发了惠州市急救创伤智能救治平台,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提升明显。

2018年5月,李王安主要负责的创伤中心成为中国创伤救治联盟的“创伤中心建设单位”,这是广东第四家、惠州第一家。今年1月,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李王安牵头协助市卫健局组建了“惠州市创伤中心联盟”,“惠州其他医院也正在推行这一平台,且医院之间的数据可以共享,将使惠州市的创伤急救体系形成一张网,使患者最大程度地得到救治。”李王安说,他这几年全心追逐的梦想即将实现。

组建专业团队在全市普及创伤急救技术

急救工作,预防为主,培训先行。在投身建设惠州市创伤急救体系的同时,李王安积极向公众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2016年5月,他在惠州市率先组建专业急救技能培训队,与惠州市红十字会密切合作,深入罗浮山和惠州西湖等景区培训工作人员和游客约25批次,深入企事业单位和学校普及急救知识及技能约30批次,累计培训市民超3000人次。

从2018年底开始,李王安积极响应“医疗强基层”战略,牵头组建创伤急救骨干团队,创办了“惠州市初级创伤生命支持培训班”,把先进成熟的医疗理念和技术下沉到广大基层医院,并计划两年内在惠州市“四区三县”开展巡回培训,目标培训基层一线医务人员1500人。目前已完成龙门县惠东县的大型培训。“很多基层医院医务人员参加培训班后立即着手改进急救方式,把学到的规范技术应用到临床工作中,极大地促进了基层医疗机构的进步。”看着自己的耕耘成果,李王安乐此不疲。

对李王安来说,忙得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是常态,就在采访过程中,他还接了几单会诊、一单会议。作为一名急救医生,平时工作已经超负荷了,还要承担这么多额外的工作,他是怎么做到的?“时间挤一挤总是有的,而且前三年我已经组建了一支创伤急救团队,接下来要培养更多人才,建设区域性创伤救治网络系统。”

在10多年的行医生涯中,李王安多次受到病人及其家属的书面和口头表扬,收到锦旗数十面和感谢信数十封。但他也有遭遇伤心的时候,特别在前几年医患关系紧张时。“我也遇到过一些无理的患者,"医者,先做人,后行医"是我的座右铭,我努力减少矛盾发生,努力消除医患矛盾产生的土壤,而且我背后还有医院这个团队的支撑。”李王安说,“与这个相比,我更看重的是一个个患者一个个家庭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获健康的欣喜,我相信这也是千千万万个医生坚守的初心。”

文/图 本报记者马海菊 通讯员程秋伊

新闻推荐

限期迁坟告知书

为了加快惠东县稔山镇大埔屯碧桂园项目用地和村民留用地清场,确保项目施工进度,促进我县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根据国土资源管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