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起竹产业生活节节高 驻村工作组精准施策帮助博罗水华寨村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创业
戴坤文一家在家门口创业,挣钱顾家两不误。
下午两点,阳光热辣,博罗县杨村镇水华寨村贫困户戴坤文和丈夫走出家门,把门前一捆捆竹片翻转过来晾晒。这是改变他们家庭生活的小产业。“感谢党和政府,感谢扶贫干部的大力帮助,我们的生活越过越好。”戴坤文感激地说道。
自2016年4月市生态环境局(原市环保局)挂钩帮扶水华寨村以来,驻村工作组帮助戴坤文发展竹制品加工产业助其脱贫致富。如今,戴坤文家庭年收入由原来的1.4万元提高到6万元左右,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由以前的5000多元提高到1.6万多元,生活节节高,幸福感不断飙升。
■精准帮扶
家门口搞起竹制品加工业
“这批竹子刚买回来不久,才加工了一部分……”一捆捆竹签在阳光下散发着竹香,戴坤文忙活着,闲聊间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
今年38岁的戴坤文脚部残疾,脚底一碰到泥水,伤口便会扩张,她只能长年穿着袜子、水鞋做事。戴坤文的两个孩子都在上学,生活开销比较大,最困难时还要靠娘家接济。戴坤文原本在家附近的一家工厂打工,每个月收入1000多元。丈夫则在家里一边耕地,一边照顾孩子。
在工厂干了5年,用工合同到期,戴坤文拿着手上的一点钱,寻思着自己能干点什么。2016年年初,她买了一台二手的旧机器,在家门口搞起了竹制品粗加工,由于缺少资金,粗加工难成气候,生活一直过得比较艰苦。“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
“文化程度不高,没有资金、没有技术,收入低,第一次看到她的时候,还没说上几句话,她就哭成了泪人。”市生态环境局驻水华寨村第一书记莫社成回忆道。2016年4月的一天,莫社成来到戴坤文家,了解其家庭情况。面对她的迷茫和无奈,莫社成耐心地做她的思想工作:“有志必能致富,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有什么想法,只要合理,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
戴坤文身残志不残的精神深深感染了莫社成,为此,驻村工作组结合其家庭实际情况及其本人愿景,谋划出“1+1≥2”的帮扶模式,即让戴坤文夫妇捆绑创业就业,丈夫和妻子能相互照应,同时也能兼顾孩子。“发展竹制品加工产业,投入成本不高,技术含量低。在家门口创业,方便她在机台前做竹制品加工第一道工序和半成品的整理工作,孩子也能利用节假日及放学空闲时间帮家里搭把手。”
■奔康致富
精神面貌好,收入翻几番
为了解决资金问题,帮扶干部筹集1万元资金,帮助戴坤文搭建简易工棚、平整场地、购置烘干机,戴坤文也拿出资金购买了破竹机。
戴坤文夫妇每天早上7点就开始工作,中午简单休息一会儿又继续工作,他们经常工作到晚上10点多。
通过两年的辛勤劳动,戴坤文的竹制品加工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以前一年最多只能生产4批次,今年上半年就能生产4批次,每批次由原来生产1200公斤提高到现在3000公斤,纯利润由3000元提高到5500元,再加上其种植的水稻、蔬菜、瓜果等,戴坤文家庭年收入由原来的1.4万元提高到6万元左右,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由扶贫前的5000多元提高到1.6万多元。
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莫社成欣慰地看到,戴坤文一家的精神面貌也有了明显变化。“以前她谈起家庭情况时经常以泪洗面,如今谈到今后的发展计划,信心有了,笑容自然流露。”莫社成说,精准扶贫带给贫困户的是信心与希望,坚定了他们有志必能致富的信心,让他们更懂得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文/图 本报记者陈春惠 骆国红 实习生林琦琪 通讯员杨添才
新闻推荐
傅华到惠州博罗调研,强调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让群众共享文明建设成果
南方日报讯4月14日上午,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傅华到惠州市博罗县调研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