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刻刀雕人生一门技艺手传承 玉雕师唐飞扎根惠州传承玉雕技艺弘扬工匠精神,力求每件作品展现时代特征人文风貌
▲唐飞正在刻玉雕。
玉雕纹路分明非常精美。
作品《有一种爱叫北红》。
作品《秋意浓》。
作品《晚秋》。
▲展现古典文学经典桥段的作品《三打白骨精》。
唐飞
1977年出生,四川达州人,从事玉雕26年。1997年,他来到惠州发展。前不久,他在首届全国玉石雕刻职业技能竞赛决赛中荣获“全国玉雕行业优秀人才”荣誉称号,参赛作品《秋意浓》也在决赛中获中国玉雕作品“最佳创意奖”。
,玉温润以泽,致密坚韧,颇有谦谦君子之气,是中国重要文化符号之一。对玉石的推崇,几乎贯穿了整个华夏文明。这种温润而散发着美丽光泽的石头,被我们的先人赋予了大量文化含义和道德追求,君子以佩玉为荣,无故玉不去身。
正如《三字经》中所云:“玉不琢,不成器。”玉雕也成为中国一项古老的技艺,传承至今,从未间断。原始玉料具有天然颜色和自然形状,原本看起来并不起眼。经过一番精心设计、反复琢磨、巧手雕琢,却能蜕变成精美的玉雕工艺品。这个过程,全靠神奇“魔法师”——玉雕师傅。
“赋予玉雕作品时代特征和人文情怀是玉雕的一大难点,也是我所追求的。”从事玉雕26年的唐飞说道。1977年出生的唐飞是惠州市一位玉雕师,前不久,他在首届全国玉石雕刻职业技能竞赛决赛中荣获“全国玉雕行业优秀人才”荣誉称号。自小与玉石结缘的唐飞,凭借对生活的观察和领悟,从学习模仿,到能独立设计。如今,他的玉雕技术驾轻就熟。他说,身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他不仅要将这项古老的技艺传承和发扬,更要努力创新,将思想、人文、温情融入到玉雕作品中,凸显玉雕的时代价值。
看作品
表情惟妙惟肖 纹路清晰细腻
穿着牛仔裤、戴着围巾、背着背包,一位老人打扮潮流时尚。细细观察,老人脸上的皱纹清晰可见,裤子和围巾的纹路丝丝分明,精细的雕工令人赞叹。
唐飞的作品《秋意浓》在首届全国玉石雕刻职业技能竞赛决赛中获中国玉雕作品“最佳创意奖”。这件采用玛瑙俏色雕做成的手玩作品,刻画了一个精神矍铄的老人在秋风中围着围巾背着包出行。“通过这件作品,我们可以看到现代老年人精气足、心态乐观,追寻精神享受的生活状态。即使秋风起、秋意浓也夕阳无限好!”近日,记者来到唐飞位于小金口的工作室时,唐飞放下手中的刻刀向记者介绍道。
这个工作室是他施展“魔法”的地方,一件件精心设计、带有思想温度的玉雕工艺品在此诞生。“去年买了一批原石,40多公斤,天天盯着、想着要怎么创作。除了《秋意浓》,玉雕作品《有一种爱叫北红》也是采用北红玛瑙雕刻出来的。”唐飞拿出作品,舞台上的人物张嘴歌唱,表情惟妙惟肖,缕缕发丝分明,人物衣着质感强烈,裙摆灵动,头上戴着的帽子还能看到帽脚边的一针一线。去年年底,唐飞参加江西宜春当地政府举办的北红玛瑙推广活动,他有感于当时舞台上的歌舞节目,便将时代背景和当地特色相结合进行创作。“宜春作为林都,其森林覆盖率很高。于是,我就采用草花玛瑙巧做舞台背景,采用北红玛瑙巧妙雕刻人物。”
初入行
走进珠宝工厂学习刻画技艺
1977年出生的唐飞是四川达州人,小时候喜欢用弯刀、砍柴刀削刀枪,他还用蜡烛雕刻出一个世界杯。1993年中学毕业后,16岁的他外出打工,经人介绍来到深圳一家珠宝厂当学徒。那时候,他遇到了启蒙师傅、如今全国有名的工艺美术大师、玉雕非遗传承人杨克全。
刚到珠宝厂的时候,唐飞对玉石一点也不了解,第一次看到玉石还有点惊奇。在他的印象中,对玉的感觉是非常遥远的,玉很贵重,只在电视、电影里珠光宝气的场面才会出现。“看到玉的原石一点感觉都没有,可当师傅将玉雕刻出来之后,却让人大为惊叹。”从不起眼到耀眼夺目,玉石的变化就像魔法一般神奇。
“看到师傅成就那么高,自己也想向玉雕师傅的方向发展。”师傅的技艺炉火纯青自是让唐飞可望而不可及。一开始,唐飞只能用已切好的大形状物料,对照样板来雕刻一些简单的动物。工厂的流水线不讲究艺术,当时唐飞学到了对机器的熟练操作以及对石头进行刻画的手工技艺。在不断强化记忆中,唐飞懂得了如何灵活变化,这也为他慢慢走向玉雕设计奠定了基础。然而,当时的唐飞年轻气盛,有着跟普通年轻人一样爱玩、不羁的个性。两年后,唐飞离开了珠宝厂。
遇良师
善积累勤观察 独立设计作品
1996年,离开珠宝厂的唐飞为了生计,去了很多玉石工厂。一年后,唐飞来到惠阳秋长一家宝石厂。“在找工作时只能硬着头皮冒充能独立设计的熟练工人,到处收集图纸,顺着图案大致做出玉雕来。”虽然这点小聪明让他过了不少关,但实际上他对玉雕是一知半解,有些玉雕做出来还不能达到别人的要求。即便如此,脑子灵活的唐飞,善于积累经验,勤于观察,别人的技艺都深深印在他的脑中。
唐飞深知,艺术来源于生活,玉雕很难凭空想象出来。随着生活阅历和见识的增多,他逐渐从原来模仿雕刻“山寨货”过渡到能融入自己的设计思路。从1998年开始,唐飞有很多自己设计的作品。
2003年,唐飞在惠州市区下角邂逅了玉雕师傅骆国华,骆国华给了唐飞很多关于玉雕的书籍和资料,让他受益良多,进步很大。更为难得的是,唐飞跟着师傅,还获得了完全的独立设计机会。
让唐飞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台湾人拿了一块40多厘米高的台湾玉,还给唐飞一本画册,告诉他要做阿里山的玉,唐飞便自行翻书寻找重点,总结设计出了神木、林铁、小火车等元素,从设计到雕刻,花了两个月时间,作品创作出来后,对方表示十分满意。这是唐飞真正意义上自主设计、创作的第一件作品,当时的他心里是满满的成就感。
雕刻极具挑战 考验耐心细心
2005年,唐飞拥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在现今的工作室中,一间小房间中的方寸之地,便是唐飞的小天地,一件件其貌不扬的原石正等待着华丽蜕变。“我把好的石头放在显眼的地方,有灵感时就马上把设计画上去,随时都可以进行雕刻。”
唐飞告诉记者,单看玉石毛坯颜色,有时会对其期望值很大,但因为原石的色彩、纹路、质地存在不确定性,雕刻过程还是很有挑战性。例如,有时候切开南红会有晶体,这时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改变原本的设计方案。另一方面,材料越大,不确定性因素就越多。在做立体摆件的时候,不同于浮雕表现一幅画的形式,采用圆雕,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幅画,上面的东西不能脱离主体,因此难度更大。
“雕刻的过程可以说是非常枯燥的,要沉得住气、耐得住心才能完成作品。一天天的打磨如和尚打坐般。”唐飞说,玉雕的小件作品一般两三天能雕刻完成,大件作品雕刻耗时长,面对同一件作品,如果长时间没有完成,就会心烦意乱。但是,等到作品完成就会很有成就感。
立原则
弘扬工匠精神只求精品力作
在唐飞的家中,整齐陈列着他多年来创作的玉雕。有展现古典文学经典桥段的《三打白骨精》,有刻画成语故事的《画龙点睛》,还有传统的山水、神兽等摆件。
现代题材的玉雕则是唐飞的心头好。一位女子在秋风中等待,风吹起了她的头发、围巾和裙裾,再现歌曲《晚秋》的意境;被砍伐的木桩、工厂和汽车废气排放造成空气污染,一条半开的拉链嵌于其中,意寓坚持科学发展观、节能减排、保护森林,绿水青山可恢复、重现;昂首阔步、气势汹汹,一幅玉雕剪影记录下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的海军陆战队方队……
“传统玉雕受欢迎,但很难体现现代的风貌。如何体现时代特征和人文情怀是我设计的重点。”为此,唐飞平时很注重多看、多学习。他还加入了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通过交流学习来开拓眼界。
从事玉雕26年,唐飞的玉雕作品曾多次获得全国、省级奖项。这对他来说是一种肯定、一种鼓舞。“弘扬工匠精神,只求精品,力求每件玉雕作品雕刻出来都能展现时代人文价值。”唐飞说道。
统筹 本报记者潘高耸
采写 本报记者陈春惠 潘高耸
本组图片 本报记者陈春惠 摄
新闻推荐
上岗退学费!惠州乡镇卫生院等你来 医学本科生到惠州乡镇卫生院工作有望退补学杂费,每人每学年退8000元
南方日报讯(记者/廖钰娴)日前,省卫健委印发了《广东省千名高校毕业生下基层从医上岗退费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