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力田:修桥修路带头创业 团结群众致富奔康

深圳侨报 2019-04-10 02:12

荣获南粤七一纪念奖章(受访者供图)

廖力田。侨报融媒记者 尹萌

廖力田与妻子合影。(受访者供图)

侨报融媒记者 尹萌

人物名片

廖力田,男,1920年1月生于惠阳县山子吓村上中段(今深圳市龙岗区园山街道大康社区上中居民小组),于195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惠阳县南强乡信用社主任、惠阳县大康乡乡委兼乡代表、宝安县龙岗人民公社大康大队莘塘生产队党支部书记等职务。在当地百姓心目中,他是甘于奉献的老党员、创业致富的“领头雁”。

悲惨岁月 备受鬼子欺侮 保护妇女逃难

廖力田这辈子挨过饿、受过冻,但在他心里,日子再难都难不过被日本鬼子欺侮的那些年。

1940年,日军一支部队驻扎横岗,奸淫掳掠无恶不作,廖力田所在的山子吓村与横岗相去不远,人心惶惶。村民们将年轻妇女藏在阁楼上,只有吃饭时才让下来。不巧的是,有一次廖力田不在家,他的新婚妻子李桂莲下楼时被一个鬼子看到了。李桂莲连忙爬上阁楼,鬼子也追上了阁楼,幸好她个子高、力气大,挣脱魔爪爬下楼梯夺门而出,可怕的是鬼子追了出来,又把李桂莲往屋里拖。廖力田赶回家正看到这一幕,抄起扁担对准鬼子的胸口猛击,这才救下了妻子。

村里的妇女在阁楼一藏就是7天,终日惊惶流泪,眼看躲藏不是长久之计,村里决定送她们到香港避难。廖力田带着十多个年轻妇女连夜爬山离村,经三洲田、小梅沙到港口坐船赴港。廖力田带着大家挤上客船,可到了香港才发现日子更加难捱。香港涌入大量难民,工作机会早被抢光了,廖力田和妇女们只能靠慈善企业家救济的食物勉强维生。他们在香港度过了一段风餐露宿的日子,听闻日寇在村里发放“良民证”,承诺不会奸辱良民,为了让大家不再挨饿受冻,廖力田又将这些妇女带回了家乡。

拿到“良民证”后,妇女的安全暂时有了保障,但廖力田和村民们每天下午四点多就要去给驻扎的日军做苦工,自家养的鸡鸭常被抢走,日军还将村里房屋的子孙桁拆去修炮台。除此之外,鬼子还动辄打人杀人,山子吓村前后有十多人被打死,还有十余人下落不明,更有60多人被活活饿死。

共产党的到来让廖力田看到了希望。1941年,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派民众运动工作队进驻山子吓村,在其宣传号召下,村里多名青年参加抗日。廖力田没有赴前线抗日,但他和村民们一道掩护游击队员,获知敌人要来扫荡的消息便第一时间告诉游击队,并帮助游击队摸透日寇驻军情况和有利地形。

据廖力田回忆,当时日本鬼子从大康、吉溪抓壮丁,修建了一条从坪山通往横岗的马路。这条路经过山子吓时两侧都是高山地,抗日游击队多次在此组织伏击。有一次,东江纵队提前埋伏,待鬼子进入伏击地便首尾包抄,集中火力猛烈射击,击毙日军15人,打伤20多人,缴获战马5匹。横岗敌军前来增援,途中又遭到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惠阳大队的阻击,日军用迫击炮向山上轰炸,但这时东江纵队和惠阳大队的队员都已安全撤退了。

“真是大快人心!”廖力田高兴地说,当时村民们奔走相告,连续多日都在为这场精彩的战斗叫好。

1945年,日本宣告投降,廖力田生命中最为苦难的岁月也终于画上了句点。

光荣入党

走村串户宣传

盘活了信用社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山子吓村依照明清时的“大康约”建制改名为大康村,归惠阳县南强乡管辖。据廖力田回忆,当时的南强乡面积很大,如今的六约、爱联、南联等社区都归属其中,还成立了信用社。

“信用社可以借钱给吃不上饭、看不起病的村民,春种秋收时还能借钱买种子、农具,利息很低,对村民来说是一件大好事。”廖力田回忆道,信用社的功能跟银行相似,但当时村民没有在银行存款的意识。信用社缺少存款,借贷给穷人的钱很有限。为此,廖力田每天干完农活就走村串户地宣传,劝村民们把积蓄拿出来放到信用社,把金银首饰、外币等拿到信用社里“变活钱”。

廖力田的热心受到乡党委的肯定,将他聘为专职信用员。每次进村宣传时,他都会带一个保险箱和两名安保员,收到群众的贵重首饰或外币就放进保险箱,再拿到县里去换钱。

在廖力田带头努力下,信用社的存款最多时达到5000元。这在那个全乡单户最高存款只有20元的年代,可谓是天文数字。因此,1955年至1959年,廖力田多次受到县乡表彰,并于1956年光荣入党。

艰苦奋斗

扎根基层工作

带头修桥修路

1960年,正值三年困难时期,村里不少群众都在挨饿,廖力田作为党员被派到基层一线,担任大康大队莘塘生产队(现园山街道大康社区莘塘、上中、龙村等居民小组一带)党支部书记。

当时大队里唯一的产业就是种田,最怕台风、霜冻等恶劣天气,加上农村屋舍简陋老旧,台风暴雨常常带来巨大的损失和灾难。因此,每到台风季节,廖力田就格外警惕。一旦收到公社上级下发的台风通知,他就连忙组织支部成员、生产队干部,挨家挨户上门通知,保护群众转移到安全地方,带头到田里护苗排水,常常连饭都顾不上吃。

廖力田冒着风雨保护群众转移的身影仍烙印在当地群众脑海里。年过九旬的宋云香用颤抖的声音说:“那时的台风吓死人啦,屋顶都被吹走了,一不小心就会被砸死砸伤,我们都躲起来不敢出门,他(廖力田)一直在外面跑,一定要确认全村的人都躲到安全的地方了,他才躲起来。”

1963年的大旱灾让大康人的生活变得更加难捱。当时,莘塘、上中、龙村和下中等村的稻田都靠雨水灌溉,久旱无雨,水稻就会枯死。眼看这500亩“望天田”就要颗粒无收,廖力田带领广大党员和群众,夜以继日地以人力抗旱保田。当时的上中村对面有五个大石塘,他们向县里争取来了柴油发动机,开动水泵抽水,同时村民们肩挑手提,灌溉一畦畦水稻。经过近两个月的苦战,终于把这500亩水稻救活。廖力田清楚地记得,水稻产量与往年基本持平,如果这500亩水稻绝产,不知会是怎样一番惨状!

旱灾刚刚捱过,暴雨又来侵袭。1966年,一场大雨导致梧桐山河泛滥,冲走了河面上充当桥梁的三块大麻石。于是,廖力田带领村民们一起修桥。

要修怎样的桥?廖力田力主修拱桥。过去充当桥梁的麻石时不时被涨高的河水淹没,有一次,廖力田背着生病的妻子从麻石上趟水过河,差点被湍急的水流冲进河里。在村里,不少人也遭遇过同样的险境。但当时村民只能靠自己设计,要建拱桥并非易事。最终,廖力田的堂兄廖惠仁想出了一个土办法:用木头架起一个临时桥面,在桥面上修石桥。修好石桥后,再拆去木架。当时,所有石料都是村民们从鹅公髻山上凿下并运到河边的。工程繁杂浩大,全村男女轮流上阵,历时两年才修好了大康桥。

村民们的辛苦付出没有白费,这座用土办法修建的石拱桥至今仍是群众出入大康的重要通道。2013年,龙岗区政府在原先石拱桥的基础上进行拓宽和加固,如今的大康桥有着双向四车道和两条人行道,终日川流不息,充满生机。

除了大康桥,廖力田还参与修建了碑头桥、环山路及占地20余亩的老虎坜水库。共产党员带头、群众齐心协力,让原本因三面环山而交通、用水极为不便的大康乡面貌大改,也为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苦尽甘来

积极创业致富

见证家乡发展

改革开放为贫困饥馑的日子带来了盼头,国家鼓励引进外资企业,发展本土经济。廖力田响应党的号召,第一时间找到在香港定居的内弟,通过他向香港居民宣传大陆对港商的优惠政策。通过廖力田内弟的引荐,一位叶姓老板来到大康,投资办起了玩具厂。

这是大康首个“三来一补”企业,厂房是用上世纪60年代的粮食加工厂和土榨油厂改建的。叶老板带来了简单的机械,在当地招聘了20多名员工,很快就开始生产。但叶老板在大康人生地不熟,没有住处,廖力田就留他住在自己家里,一起在家吃饭。为了带头服务港商,廖力田从没收过叶老板住宿费和伙食费,这让对方十分感激。第二年,叶老板又介绍了一位李姓港商来到大康办厂,雇了50多名员工,都是大康乡和附近村民,进一步实现了乡亲就业、增加了大伙的收入,也为大康打下了良好的招商引资基础。到1988年,大康辖区内的“三来一补”企业达20多家。

现任大康社区党委副书记的廖伟光于1985年来到大康乡工作,曾与廖力田共事。在廖伟光的记忆中,这位老党员似乎总在快步疾行。当时,廖力田负责为大康乡“三来一补”企业办理手续,每次办事都要从横岗坐中巴到位于罗湖的雅园宾馆,再步行到办事处,一天要跑好几个部门,一般一整天也就办成一份手续。但廖力田腿脚快,经验多,认识的人也多,还总是带上自家土特产分给别人,人缘特别好,所以有时一天能办下来两份手续。“他个子不高,年纪又大,可是走得比谁都快。当时我高中毕业不久,年轻力壮,跟着他跑一天都累得不轻。可他总说,做党员干部就是要多做少讲,别怕辛苦,少提条件,听党的话。”廖伟光说,廖力田于1990年退休,他们只共事了5年,但他那忙碌的背影给初出茅庐的自己带来了很多感动。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大康村民也争相创业,廖力田和堂兄一同办起了养鸡场。他们兴办的大安鸡场专为香港五丰行供货,廖力田成了村里第一批“万元户”。在老金融工作者廖力田看来,向香港出口的意义可不仅仅是改善个人的收入水平,更是为国家赚取外汇,意义重大。

作为带头创业、“先富起来”的老党员,廖力田没有忘记乡亲们。1993年,有着百年校史的大康小学亟待修缮,但政府经费紧张,需要本村自筹50万元。廖力田通过一位名叫廖丁财的旅港宗亲极力呼吁,又动员村民向海外的爱国、爱乡人士争取支持。他们的奔走终于得到了海外侨胞、香港同胞们的积极响应、踊跃捐款,为大康小学建起了新校舍、运动场、围墙、大门。

回顾这夹风带雪但终究拨云见日的一生,廖力田感慨万千。他说:“我年幼时,父亲远走南洋谋生,在我11岁那年身患重病,坐了一个多月的轮船才辗转回到故乡,一周后不治身亡。他的悲惨命运不仅仅是个人的,也是那个时代的缩影。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的日子越来越好。就拿我来说,自1990年退休后,一直安享晚年,从来没有为吃穿发过愁。生养了7个儿女,现已四世同堂。这也不是我个人的幸运,而是当下中国人共同的命运。”

新闻推荐

师生宣誓防溺水

“不准私自下水游泳,不准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日前,惠阳区沙田镇中心小学举行防溺水宣誓签名活动,该校1000多名师生郑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