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写族谱村史盼后辈接班续写 西区东联柏岗村退休老教师陈佛生搜集整理写好村志族谱

惠州日报 2019-04-09 08:41

陈佛生盼望后人能完善续写族谱。

翻开白纸线装的《柏岗围史志》和《柏岗围昌世堂族谱》,纸张微软发黄但保存很好,上面的纤细小楷全为手写。这两本书出自一位老人之手——大亚湾区西区街道东联村柏岗村民小组陈佛生。

陈佛生是一位退休老教师,今年84岁,出于对村史文化的爱好,用了几十年时间搜集、整理柏岗村民小组的史料,23年前便手写编撰了《柏岗围史志》和《柏岗围昌世堂族谱》。陈佛生老人说,他最大的心愿是希望有志于村史、村志的村中后辈将这两本书完善并续写。

初衷

爱好村史文化,初中开始收集村史资料

柏岗村民小组的人世代勤劳勇敢,尤其读书风气很浓。新中国成立前后,该村民小组先后培育出50多位从事教育事业的中小学老师,陈佛生就是其中一位。

关于村史,老人说因为早年生过大病,记忆大不如前,不过此前他整理了一些村史资料。他拿出了一本《柏岗围史志》和《柏岗围昌世堂族谱》,这两本村史资料都是他独自手写、编撰完成的。

陈佛生读初中时开始有意识地从村中族老、老教师那里收集村史资料。1984年冬,陈佛生着手编写《柏岗围史志》,两年后形成初稿,中间因生病耽搁了一段时间。《柏岗围昌世堂族谱》几乎是同时进行和完成的。2000年开始,他再次对两本书重新修改整理。

写村志

62页内容全为手写,还有手画地图

记者翻阅《柏岗围史志》《柏岗围昌世堂族谱》看到,这两本手写书都是用白色A4纸写就,用粗线手工装订。书本按古书方式从右翻开,且行文为竖排。书上的每一个字都是用墨笔写的,字体娟秀,没有一处涂改,可见书写者的认真与用心。

虽是手写,书本的编排却非常用心。从书名到目录到页码一应俱全,两本书的内文都有多幅反映村庄变迁、村民迁徙以及村庄外貌的手画地图。

《柏岗围史志》有62页,目录中介绍了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林氏开居于柏岗及柏岗围原貌”“陈姓两氏的立业与柏岗围建筑的独特性”“柏岗地域变迁示意图”“柏岗围居民变迁示意图”等15项内容。

陈佛生在《柏岗围史志》中介绍,柏岗村民小组开基先祖是林氏,大约400年前,林氏从福建迁徙而来,当时柏岗村民小组多为海湾、沙滩、红树林。后因海水下推,多处成了陆地。林氏定居后几百年间,刘氏、文氏、江氏、李氏、陈氏等十几个姓氏相继迁入柏岗村民小组定居。清乾隆年间,柏岗村民小组人口达到了一个高峰,聚集了23个姓氏。

修族谱

每天记录一个半小时,持续4个多月

陈氏是柏岗村民小组众多姓氏中的一个,也是目前柏岗村民小组中主要姓氏之一。

据了解,柏岗村民小组陈氏分“本地陈”和“客家陈”。“本地陈”祖公名为陈贵用,清康熙二年从惠阳淡水沙田旧村迁入(至今350多年),自行建造祖祠,取名为“昌世堂”,供子孙后辈参拜纪念。客家陈祖先公名为陈于高,与本地陈相近年代从广东兴宁迁入,自行建造祖祠,取名为“唐虞堂”,供子孙后辈参拜纪念。故柏岗村民小组有两个“陈氏祠”。

陈佛生所撰写的85页《柏岗围昌世堂族谱》即是“本地陈”族谱。老人说,因为柏岗村民小组“本地陈”是从惠阳沙田迁来,所以柏岗村民小组“本地陈”后人尊沙田陈氏为“旧村”,本村村民每年都会到沙田去祭拜,寻根问祖。

陈佛生说,修此族谱前期,主要由村中一位长者口述,他记录,每天一个半小时,如此持续了4个多月。经反复校对修正后,他又多方走访、查证。为了查实某一位先祖名字等信息,他不怕麻烦,到本宗各大小房查考有关墓地碑文,甚至到先祖迁徙之地——惠阳沙田走访同宗老人,夜宿同宗村民家抄写老族谱。

2003年,陈佛生将《柏岗围史志》和《柏岗围昌世堂族谱》进行了重新修改整理。

陈佛生认为,村史和族谱是乡村文化的重要传承方式,一个村庄有了历史和文化,就有了人情味、有了乡愁。虽然族谱修成,但老人仍有遗憾,因为许多先祖信息遗失、失传已无法查证,所以族谱中有些先祖信息不全。

族谱是动态变化的,需常修常增订。而今陈佛生已84岁高龄且身体不适,他最大的希望是在族中找到有志后生,愿意对此族谱进行完善并坚持续修下去。

令人欣慰的是,如今东联村正积极搜集村史资料,计划兴建村史馆,传承优良家风,促进乡村振兴。

本组文/图 本报记者匡湘鄂

新闻推荐

惠阳东江引水工程或下半年动工

区政协五届四次会议举行大会发言,针对委员有关建议,区委副书记、代区长翟伟锋作出回应“喝上东江水成为惠阳居民的强烈愿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