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丝织带仔福泽永绵长 龙门蓝田瑶族乡织带仔流传300多年,带仔是瑶民嫁娶必备之物

惠州日报 2019-04-06 10:04

龙门瑶族传统手艺织带仔传承人杨桂兰在织带仔。本报记者侯县军 通讯员梁俊杰 摄

▲精美的带仔。?龙门瑶族传统手艺织带仔传承人杨桂兰在织带仔。本报记者侯县军 通讯员梁俊杰 摄

瑶家女善织带仔

位于珠三角东北部的龙门县蓝田瑶族乡是惠州唯一的少数民族乡。龙门瑶民居住的蓝田,是一个让人充满遐想的名字。相传很久以前,蓝田的土著人种火棉、苎麻,纺纱织布。蓝田先民利用蓝靛来染衣料。由于当时过着游猎的生活,为方便采集蓝靛,先民把蓝靛草从山上移植到田里栽种,到处都种有这种草,一片蓝色。特别是现在蓝田圩镇附近,更是盛产蓝靛的地方。有了原材料,各村寨都设有染缸,一个区域还有染房,方便人们染衣料。

蓝田妇女至今仍记得染布的方法:从地里割回蓝靛草,摊开敲裂后浸入木桶里,取汁将点好花纹的白布投入木桶,染色后,水煮脱蜡即现花纹,洗净后成蓝底白花纹布。蓝田妇女这种用“蓝靛自染花布”的方法,在壮、侗、苗、瑶等民族中,都是传统的优秀工艺。

如今,蓝田染布的工艺失传多年,但心灵手巧的瑶民还能编织各类物品,织带仔手艺便是其中一项。

现年70岁的杨桂兰,是龙门瑶族传统手艺织带仔的传承人。旧时,瑶家女儿善编织带仔。虽已古稀之年,手脚远不如年轻时轻快,但织带仔这门手艺,杨桂兰对每个步骤都稔熟于心。

丰富图案寓意喜庆吉祥

织带仔考验的是耐心。杨桂兰说,织带仔需要用六七十条乃至上百条丝线进行编织,年轻时,她学得很吃力,经常会编错、编漏,错了就要重来,否则图案就会紊乱。另外,织带仔也讲究季节,夏天炎热,手指容易出汗,会影响带仔的质量。因此,一般要到秋凉,才开始织带仔。

织带仔需要好丝线。年轻时,杨桂兰在本地买不到好丝线,便中断了手艺。直到她50多岁时,在广州的姐姐帮她找到好的丝线,她才重新开始织带仔,中间整整荒废了30多年。

织好的带仔,上面有猪肚、鸡嘴、筷子、榄仔榄壳、松仁松籽等图案。在蓝田瑶族乡的方言中,松籽和“重喜”相近,榄仔和“揽子”相近,而鸡嘴、猪肚则是农耕生活的象征。

织带仔离不了一个顺手的梭子。杨桂兰说,制作梭子不能用刀削,只能用破碗口慢慢刮,这样细细打磨,才能使得织出的线条细腻柔和。杨桂兰的梭子是她丈夫制作的。

盼年轻一代传承带仔技艺

织带仔是农耕社会的文化遗产。最经典的编织方式,是用一根担杆卡在门框,把带仔的一头揽在担杆上,另一头揽在腰间,用梭子拨顺纱线,织出经纬。然而,这样的方式,杨桂兰已经很久没有使用过,更多的时候,她静坐客厅,织织复织织。

杨桂兰织的带仔很受亲友欢迎。带仔常用于婚嫁,取“带来孩子”的好意头。而待到小孩出生后,妇女用宽的带仔背孩子,而窄带则一般缝入衣服当作花边装饰,精美的带仔越多越好。杨桂兰说,以前看大戏的时候,瑶族妇女会盛装出席,把带仔盘在头上作装饰。

毕竟是70岁的人,杨桂兰的眼睛不太好使,手指也没有以前利索。正是含饴弄孙的光景,她心里始终惦记着自己这套手艺的着落。她念叨着:无论如何都要传给其中一个媳妇。至今,这个心愿还没有实现。

一个四下无人的下午,杨桂兰把织好的带仔放进一个红色塑料袋。她计划给孙子们一人准备两条带仔,结婚的时候用。这是一个瑶族老人对子孙们最厚重的爱意,也是对传统最虔诚的传承。

非遗名片

龙门县蓝田瑶族乡织带仔传统始于清代中期,至今已流传300多年。带仔具有颜色鲜艳、美观大方的特征,是蓝田瑶族同胞嫁娶新婚之时的必备礼物。带仔意义重大,当地人结婚时会把带仔系在身上、挂在婚房门口,寓意早生贵子。2017年12月,蓝田瑶族乡织带仔被列入龙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报记者侯县军

新闻推荐

母亲这辈子

●刘佐坚1996年农历十一月初三上午7时15分,我的母亲永远合上了她慈祥而睿智的双眼。巧合的是,母亲生于1917年,也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