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留住乡愁退休老教师拼了36年 陈佛生1984年开始编写“柏岗围史志”为大亚湾柏岗村保留了大量珍贵史料
陈佛生老人给记者讲述他编撰村史和族谱的故事。记者匡湘鄂 摄
村史和族谱里的图也是老人手绘。记者匡湘鄂 摄
■记者匡湘鄂
翻开白纸线装的“柏岗围史志”和“柏岗围昌世堂族谱”,纸张微软发黄但保存很好,上面的纤细小楷全为手写。很难想象这两本小册子竟出自一位84岁老人之手。
日前,本报记者走访大亚湾区霞涌街道东联村委会柏岗村民小组老人陈佛生时,偶然得知这位退休老教师,因为对村史文化的爱好,独自默默地用几十年时间搜集、整理柏岗村史料,在23年前便手写编撰了“柏岗围史志”和“柏岗围昌世堂族谱”。陈佛生老人说,他最大的心愿是希望有志于村史、村志的村中后辈能将这两本小册子完善并续写。
1984年着手编写村史
柏岗村是大亚湾区霞涌街道东联村委会下辖的一个自然村。因中海壳牌落户,2002年2月5日,东联村整体搬迁入现大亚湾西区上杨片区定居,村名不变。
陈佛生是东联柏岗村人,今年84岁。在未见到老人之前,只听村人说他很了解柏岗村史。当记者来到老人家中表达搜集村史来意时,老人欣然答应。虽然老人年事已高且身体不适,但他兴致很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据了解,柏岗村人世代勤劳勇敢,尤其是读书风气很浓。新中国成立前后,柏岗村先后培育出50多位从事教育事业的中、小学老师。陈佛生就是新中国成立后上了师范院校并做了一辈子的老师。
陈佛生老人讲述,他1960年从惠州师范学校毕业后,先后在深圳宝安沙中、大亚湾三门岛小学、东联小学、兴汉小学等几所中小学任教。1985年,他突发重病,做了开颅手术。1988年,他便因病提前退休。
关于村史,老人说因为早年生过大病,记忆大不如前,不过此前他自己整理了一些村史资料。说着,他拿出了一本“柏岗围史志”和一本“柏岗围昌世堂族谱”。这两本村史资料都是老人独自手写、编撰完成的,让记者大为赞叹,如获至宝。
陈佛生老人说,他从小喜欢听老人讲古,读初中时开始有意识地从村中族老、老教师那里收集村史资料。“我看他们写了许多回忆的东西,跟村里有关,我就去抄下来,怕老人不在了,这些东西就废了。”老人说。
1984年冬,陈佛生老人着手编写“柏岗围史志”,直到1986年形成初稿,中间因为生病耽搁了一段时间。“柏岗围昌世堂族谱”是几乎同时进行和完成的。2000年开始,他又再次对两本小册子重新修改整理。
均用墨水笔手写无一处涂改
记者翻阅“柏岗围史志”“柏岗围昌世堂族谱”看到,这两本手写册子都是用白色A4纸写就,纸张用粗线手工装订。册子是按古书方式从右翻开,且行文为竖排。册子上的每一个字都是用墨水笔手写,字体娟秀,一页翻阅、一列列仔细读下来,没有一处涂改,可见书写者的认真与用心。
虽是手写,册子的编排却非常用心。从名字到目录到页码一应俱全,两本册子的内文都有多幅反映村庄变迁、村民迁徙以及村庄外貌的地图,也是手绘。
编撰者陈佛生老人在“柏岗围史志”“前言”中说:史志的原始材料有的来自村中古建筑物的碑文记载,有的是根据村中长者口述记录,也有的是他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因此,本史志难免有错漏之处。
“柏岗围史志”有62页,目录中介绍了本册子主要内容,包括“林氏开居于柏岗及柏岗围原貌”“陈姓两氏的立业与柏岗围建筑的独特性”“柏岗地域变迁示意图”“柏岗围居民变迁示意图”……“日军侵略及土匪的横行”“柏岗围解放与社会动态”“要高瞻远瞩与发扬先祖立业精神”等15项内容。
现在柏岗村的年轻人,估计已少人知道本村先祖何时从何地迁徙而来、过去村子的面貌如何、发生了什么大事。陈佛生老人在“柏岗围史志”中介绍,柏岗村开基先祖是林氏,大约400年前,林氏从福建迁徙而来,当时柏岗村多为海湾、沙滩、红树林。后因海水下推,多处成了陆地。林氏定居后几百年间,刘氏、文氏、江氏、李氏、陈氏等十几个姓氏相继迁入柏岗村定居。清乾隆年间,柏岗村人口达到了一个高峰,聚集了23个姓氏。因有了人的居住、耕种,原本荒芜的沙滩、林地逐渐形成富饶美丽的村庄。
陈佛生老人说,随着社会发展,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柏岗围中原始村民陆续外迁,但也有外地人不断进入。2002年,随着中海壳牌落户,柏岗村与其他自然村一起,整体搬迁至今处,这些围墙及围内的房子也就成了历史。如今柏岗围不在,那些大门旁的石碑也没能保存下来。
陈佛生老人说,村庄搬迁至此后,他曾看过一起搬过来的柏岗围石碑,但后来不知去了哪里,实在可惜。在撰写“柏岗围史志”时,他曾将柏岗围外的“礼门义路”门楼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重修时立的碑文抄录了下来,该碑文主要记载了重修门楼目的及捐资村民名字。
为核实信息查过墓地碑文
陈氏是柏岗村众多姓氏中的一个,也是目前柏岗村中主要姓氏之一。
据了解,柏岗村陈氏分“本地陈”和“客家陈”。“本地陈”祖先公名为陈贵用,公元1663年从惠阳淡水沙田旧村迁入(至今350多年),自行建造祖祠,取名为“昌世堂”,供子孙后辈参拜纪念。“客家陈”祖先公名为陈于高,与“本地陈”相近年代从广东兴宁迁入,自行建造祖祠,取名为“唐虞堂”,供子孙后辈参拜纪念。故柏岗村有两个“陈氏祠”。
陈佛生老人所撰写的“柏岗围昌世堂族谱”即是“本地陈”族谱。族谱前面是“陈氏渊源述说”“陈氏族谱论说”“关于陈世祖宗族谱索查绪(应为:序)言”“族谱说明”等大量关于陈氏起源、迁徙过程,以及该本族谱修撰的目的、意义。
陈佛生老人说,因为柏岗村“本地陈”是从惠阳沙田迁来,所以柏岗村“本地陈”后人尊沙田陈氏为“旧村”,本村村民每年都会到沙田去祭拜,寻根问祖。本族谱记载的一至七世祖就是抄写于沙田旧村的陈氏族谱,柏岗村开基先祖贵用公为该宗八世祖,本村一世祖。该族谱的重点部分为柏岗村“本地陈”一世祖贵用公及其后裔子孙繁衍,其中部分人物重要事迹还进行了简短的记叙。柏岗村“本地陈”村人繁衍至今,已有十三世。
修族谱是一件非常费时费力更费心的工作,需要足够的耐心与细心。翻阅这一本85页的手写族谱,可以想象其中凝聚了陈佛生老人大量的心血。
陈佛生老人说,修此族谱前期,主要由村中较为清楚的一位长者口述,他记录,每天一个半小时,如此持续了4个多月。经反复校对修正后,他又多方走访、查证。为了查实某一位先祖名字等信息,他不怕麻烦,到本宗各大小房查考有关墓地碑文,甚至到先祖迁徙之地——惠阳沙田去走访同宗老人,夜宿同宗村民家抄写老族谱。
后记
希望后生 续写族谱
2003年,陈佛生老人将“柏岗围史志”和“柏岗围昌世堂族谱”进行了重新修改整理。
陈佛生老人说,他自己修撰村史和族谱,完全是因为个人爱好,修撰过程中得到了村中几位热心老人的帮助提供资料。“除了自己喜欢,也权当给个别有兴趣者参阅。”老人说。
虽然族谱修成,但陈佛生老人仍颇有遗憾。他说,因为许多先祖信息遗失、失传已无法查证,所以族谱中有些先祖信息不全。
人有生老病死,族谱是动态变化的,需长年累月常修常增订。而今陈佛生老人已84岁高龄且身体不适,他最大的希望是在族中找到有志后生,愿意对此族谱进行完善并坚持续修下去。
陈佛生老人认为,村史和族谱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一个家族、一个村庄有了历史和文化,就有了人情味,有了乡愁。“只是可惜,现在没人愿意干这个了。”老人无奈道,不仅如此,如今村人也少有人愿意遵照族谱所定辈字名称排辈分、取名字了。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记者了解到,如今东联村委会正积极搜集村史资料,计划兴建村史馆,梳理共同记忆,传承优良家风,促进乡村振兴。
延伸阅读
柏岗“围” 有5大门
柏岗村积聚了众多姓氏人口后,村庄逐渐兴旺,后来便受到外来势力侵扰。为能安居乐业,村中陈、林、文、刘、莫、叶等几个较为兴旺的姓氏村民便商议修筑围墙。其中陈氏家族积极实行等额捐款修筑围墙,并对全围进行了详尽的考究后绘制了建造图。
陈佛生老人在“柏岗围史志”中记载,柏岗围全长200余米,高一丈多,设有5个大门,全围村民通过这5个大门进出耕作、与外界通联。每个大门又各有功能,每个大门旁都立有石碑,石碑上刻有碑文,注明有关事项;每个大门都有人负责看管,一年四季,每天早晚有人开锁落栓管理。
柏岗围设计巧妙,兼具防火、防窃等防御功能,又方便本村村民生活出入。围中的“迷途巷道”更是神秘,本村村民熟悉地形可以自如行走,但外面的人进得来却难以出去,或者进来了却难以行走十丈之遥。围中还建有“众馆”,专供全围各姓氏族供奉、祭拜先祖。柏岗围建好后,围内村民安居乐业。
清朝雍正年间,柏岗围外又修建了“礼门义路”门楼。清乾隆年间,村民曾捐资修缮;1990年,该村“本地陈”后人陈斯健还个人捐款一千多元对该门楼进行修缮。
新闻推荐
今年重点做好8方面工作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抓住湾区大机遇推动高质量发展
与会人员认真学习。本报记者张艺明摄本报讯(记者黄尉宏)昨日,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惠阳区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在惠阳大剧院开幕,区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