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了解收藏界行内规矩有益无害 《古董局中局》《黄金瞳》热播,引发新一轮古董艺术品收藏热

惠州日报 2019-03-26 09:02

多看多学,再牢记文中几个规矩,或可愉快地在古玩市场看热闹了。潘高耸 摄

《古董局中局》的热播,又掀古董收藏热。本报采集

七十二行,行有行规。收藏行当源远流长,不少老年间的规矩流传至今,仍未改变。近来,两部与古董艺术品收藏有关的网剧——《古董局中局》《黄金瞳》热播,引发了新一轮“淘宝热”。尤其是在行外圈子里,不少原本对收藏并不“感冒”的朋友,也纷纷对逛地摊“捡漏”有了兴致。再加上广东惠州·华南地区春季大型钱币杂项及古董艺术品交流会即将在仲恺高新区柏曼酒店拉开帷幕,笔者身边就有不少收藏圈外的朋友摩拳擦掌。不过,“捡漏”与否,靠的是眼力,凭的是经验。但在去地摊上“淘宝”之前,多了解点收藏行内的规矩,到时候举手投足间流露出一点“行家大拿”的风范,倒也是百利而无一害。

规矩

1

过手不接

收藏行当的第一条“规矩”,叫作“过手不接”。

地摊上,卖家热情地招呼着,顺手拿起一件瓷器:“来,上眼瞧瞧!”然后顾客就冒冒失失地接过来,结果两下里不小心,手一滑,“呯啪”一声,瓷器掉在地上摔了个粉身碎骨。

这样的情景,在古玩地摊上还真不少见。实际上,“碰瓷”一说,最早就来源于此。有心怀不轨的商人在手手交接的时候故意把瓷器给“碎了”,以此讹人。即便卖家不是有意设局,在你递我接的过程中,也难免会一时疏忽。万一因此引发纠纷,责任也是说不明道不清。

所以,收藏行内才有了“过手不接”的规矩。尤其是在交接玉器、瓷器这一类易碎品的时候,甭管卖家多热情,行家都会让商家先把物件放在平地或是桌子上,再慢慢拿起来仔细端详。新手逛地摊的时候,切忌“手传手递”。

规矩

2

观棋不语

收藏行内的第二条规矩,叫作“观棋不语”。

地摊上,有顾客正在细细端详着一个铜香炉,卖家舌吐莲花推销道:“您看好了,这可是乾隆年间仿的宣德炉,正儿八经的好玩意!”旁边偏有不开眼的多事人插嘴:“我看着不像乾隆年间的炉子,倒像是晚清民国的。”顾客摇摇头,放下炉子走了。多事人也想转身离开,卖家可不乐意了,拉着多事人的袖子:“你不能走,你坏了我生意,得给我说明白,这怎么就不是乾隆年间的?说不明白我不让你走。”好家伙,逛个地摊,平白惹一身麻烦。

观棋不语,本意是说看别人下棋的时候不要对嘴支招,以免影响公平。这条规矩,用在古董交易中,也尤为合适。

古董断代,向来是个难题。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个人有个人的见解,个人有个人的理论,断代都是相对的,很难有绝对的准确。甭管眼力再好,在别人没有主动请您发表个人见解时,最明智的办法就是闭口不谈。尤其是在买卖交易的时候,大家观点一致还则罢了,要是不请自来多嘴说了几句,搅黄了别人的生意,那就难免惹一身臊。

规矩

3

还价必买

收藏行内的第三条规矩,叫作“还价必买”。

有人逛地摊,看中了一件玉器:“这块玉佩请个价?”卖家顿时满脸堆笑:“老板好眼力,这可是正宗清代中期的和田玉,造办处的工,料精工细!看您是行家,我不开高,3万元您拿走,我就剥层皮赚个跑腿钱。”

顾客心想,这么个糙玩意,还说是造办处的,当我是“大头虾”啊!但又不好直接拒绝,只能打个哈哈:“贵了,300元我拿走。”

“得勒,我刚出摊,开个张,就300元了!”卖家很是干脆。但顾客却傻了眼,不喜欢的东西,掏钱还是不掏。想转身走人,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古董交易,向来没有明码标价。卖家漫天要价,顾客就地还价,开三五万元的物件,最终三五百元甚至三五十元成交,那是常有的事情。但是,讨价还价却不能随心所欲,想要就还价,不想要就转身走人。千万别不想要还故意还个低价,倘若卖家真的就接受了,按照收藏圈子内规矩,那必须是掏钱买下的,否则就会被视作“砸摊子”,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规矩

4

不找后账

收藏行内的第四条规矩,叫作“不找后账”。

只见一顾客怒气冲冲地来到某地摊上:“你卖我的这个青花盘子,说是康熙的。我刚刚找人看了,明明就是个假货,不行,你得给我退钱。”又或者是:“物件不错,但这价格不对啊,我花了1.8万元呢,那边差不多品相的,开价才3000元。”

卖家却懒洋洋地瞥了一眼:“这位老板,买定离手、银货两讫的规矩不懂啊,古董行里哪有真假贵贱之分?得,哪儿凉快您去哪儿呆着吧!”

古董艺术品不比其他东西,一不保真伪,二不明码标价,吃的是“眼力饭”,靠的是经验和判断。

行内人都知道,古董向来不能说真假,只有新老之分。一件康熙年间的青花盘子,即便大多数人看是新仿的赝品,那也不能说是假货,因为再怎么说,这也是个“真瓷器”,并不是“假瓷器”。老实说,收藏行内就没有“造假”这一说法,人家生产售卖的是“仿古工艺品”。除非是故意设局诈骗,否则一般的真赝之争,根本就不能叫“骗”。别说是地摊了,即便是大的拍卖行,在拍卖条款上也会说明,也只能对藏品的断代给出建议,不对新老负责。

再来说说价格。古董艺术品不比水、电、天然气,不比粮油副食品,也不比汽车、电器,有物价部门宏观监控价格,市场上也有相对明确的参考价。古董艺术品定价,全靠个人的眼力、见识和喜爱程度。同样一个老物件,在不喜欢的人看来,一百块都懒得掏。在喜欢的人看来,出上万元也值得。故而,收藏行内没有买贵了这一说,敝帚自珍那是再合理不过的了。

因此,收藏行内没有找后账这一说,一旦掏了钱,那就代表顾客对藏品的新老、真赝、品相和价格有了自己的判断。溜达一圈再回来说不要,那就是自找麻烦了。

5

规矩

不听故事

收藏行内的第五条规矩,叫做“不听故事”。

地摊上,只见卖家口若悬河讲起了故事:“说起这幅画,那可了不得,这可是当年清三代的宫廷画师郎世宁作品,跟故宫里面的《八骏图》是同一个时期画的。清晚期的时候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太后仓皇外逃,好多宫里的东西流落民间。有一个太监带着几幅画逃了出来,饿晕在街头。我祖上当时是卖小吃的,用一碗热汤救活了这个太监。为感谢我祖上的救命之恩,就把这幅画送给了他。后来慈禧太后回京,派人追查宫里流失宝贝的下落,我祖上挑着挑子,携家带口往南逃。到了民国……”

卖家讲得那是滔滔不绝,从清代讲到民国,从新中国成立讲到十年动荡,从改革开放讲到自己创业失败,一路跌宕起伏,然后作痛心疾首状说,为了东山再起,不得不变卖祖上留下的宝贝。直把顾客唬得一愣一愣的,硬是掏了大把银子,买下了那副粗制滥造的“郎世宁真迹”。

从旁观者的角度,这就是个“大坑”。可对于被故事深深吸引了的顾客来说,这就是“传承有序”的证明。君不见,有个笑话,说是古董店里招伙计,一个伙计来应聘。掌柜就问,你有什么本事?伙计就从地上捡了根木签,张口就说,这可是慈禧太后用过的牙签啊。于是应聘成功。

古董收藏行内,讲故事那是“基本功”。早年间有句老话,叫做十个卖古董的,九个半能讲评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为了藏品能卖上好价钱,不少卖家都会选择用各种各样的“传奇故事”来包装。这些故事,常见但不限于流落民间、报恩赠宝、传承有序、海外遗珍、乡下捡漏等。不可否认,有相当一部分故事确实有所根据,但大多数故事都是套路。所以,行内人买物件,都讲究一个“先看东西,再听故事”的规矩。东西对了,再问出处。否则,很容易被故事说得心动,以至于蒙蔽双眼。

以上就是收藏行内的几个不成文的规矩,希望对刚刚踏入圈子的新人有所帮助。总而言之,收藏行内,“捡漏”的少,“打眼”的多。只要坚持“多看多学,少听少买”,再牢记上述几个规矩,或可愉快地在古玩地摊和古董店里游刃有余看热闹了。

(墨炎白)

新闻推荐

千古爱情佳话西湖不老传说 “东坡与朝云传说”去年底入列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惠州市首部大型情景音乐剧《千年之约》再现东坡与朝云的爱情故事。本报记者王建桥摄(资料图片)北宋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