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做棚”:盛宴迎亲朋把酒话新春 该习俗于农历正月初二到二月初在龙门县永汉麻榨龙华等地盛行,成为增进亲情友情的大型活动
“做棚”日是龙门县永汉镇官田王屋村春节期间最热闹的一天。本报记者王建桥 摄
从农历正月初二到二月初,一种名为“做棚”的习俗在龙门县永汉、麻榨、龙华等地的村落轮番上演:村民选定一个日子,备好美酒佳肴,邀请亲戚朋友前来相聚庆贺,享受美餐,互叙友情,通常还邀请戏班、狮队等助兴,做棚日成为这些村落在整个春节最热闹的一天。
去年12月,龙门做棚习俗入列惠州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月19日,元宵节,立春后的第一场春雨让惠州北部的龙门山区乍暖还寒,空气中氤氲的年味还未散去。龙门县永汉镇油田村叶屋村民小组,这个在春节已热闹数天的村子,因元宵节和做棚日(有的说“做朋”,有的说“做祊”)的到来,再次热闹起来。这一天,村民们祭祀祈福,用美酒佳肴宴请亲戚朋友,欣赏文艺表演,共贺新春,祝福彼此新年万事胜意。
搭棚宴请亲朋
当日,村民们一大早准备好香烛、三牲等拜祭品,到村中的祠堂等地方,馨香祷祝,为新年祈福。整个春节,除夕是拜祭、庆贺的起点,做棚日则达到高潮。拜祭完毕,村民回到张灯结彩的家中,准备佳肴,等候亲朋到来。期间,通常会请戏班表演,或舞狮助兴。村民们敲锣打鼓、舞动醒狮挨家挨户上门道贺。
为接待亲朋,村民们搭起棚子,这是做棚日最重要的活动场地。棚子有大棚和小棚两种。农家用草席、稻草和竹条搭起的叫小棚,旧时因交通不便,前来道贺的亲友还要带上过夜的棉被、席子等;大棚则是全村共建的,是全村村民和远方来的亲戚朋友观看戏班演戏的场所。
中午,一年一度的做棚如期上演,各家各户喜迎各方亲朋,把酒话新春。村民老叶告诉记者,做棚当天,哪一户亲友客人最多、酒菜最丰盛,哪一个村组织规模最大、演出人员最多、表演最精彩,就寓意哪户哪村丰收、兴旺红火。因此,做棚一年盛过一年,一年比一年热闹。
增进亲情友情
龙门做棚习俗,见于永汉、麻榨、龙华等镇。不过,龙门近旁的增城也有此习俗。这个习俗,与东江沿岸村落的会节以及各地的庙会有异曲同工之妙,成就了龙门独特的年味。
龙门县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介绍,龙门做棚习俗历史悠久,通常是在古村落中举行,有些村落是各家各户宴请亲朋,有些村落是以村的名义做棚,为村中一年中最热闹的一天。
值得注意的是,龙门做棚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变,由最初与远方的亲戚朋友、外嫁的女儿等相聚,后来逐渐增添唱戏、看电影、办篮球赛等文体内容。有些游客也慕名而来,“路过的也有得吃”。
多次到龙门古村落采风的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张燕华认为,龙门做棚习俗是承载亲情的盛宴,它传承着地域历史文化,也传递着一份重要的精神内涵——在做棚的欢庆中,融融的亲情在拉近。
“棚”还是“祊”?
长久以来,龙门“做棚”或“做朋”广为传播,对这个习俗的名称,经常有不同声音。热衷龙门乡土文化研究的人士指出,在本地方言中,“做棚”与“做祊”读音同,将它写成“做棚”实际上是有争议的。多年前,一位当地的文化人士从龙门一位老读书人的口述中获悉,这风俗叫“做祊”。
“祊,词典解释为古代宗庙门内设祭的地方,也指在这个地方举行的祭祀。做祊习俗是将平常在庙里祭祀的活动,定在春节期间的"祊日"在村里举办祭祀的喜庆活动。这喜庆活动当然也包括临时搭建棚架用以拜祭及演戏助兴。”该人士称。
“做棚”还是“做祊”?争议仍在。
本报记者侯县军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黄宇翔通讯员揭国良)日前,中国建设银行龙门支行工作人员带着蛋糕和一批慰问品到龙门县人民医院,为长期坚守在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