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昔峥嵘岁月 怀赤诚不忘初心
70年栉风沐雨,70年砥砺前行。从1949到2019,70年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只是弹指一瞬间,而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却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习主席曾深刻指出:“人民军队的根脉,深扎在人民的深厚大地;人民战争的伟力,来源于人民的伟大力量。”人民军队始终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德、同向前行。红色血脉凝结着人民军队披风沥雨的苦难辉煌,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提供着最坚强的保证。享受着当下美好的生活,我们不应忘记那些为新中国的诞生和发展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前辈。他们始终心怀赤诚,为新中国自强自立建立卓越功勋;他们一直默默无闻,以“孺子牛”的姿态在平凡的岗位耕耘不平凡的事业。虽然他们历经战火且战功赫赫,但是他们却始终朴素得如一块“干布”。惠来籍一等功臣陈文乙、陈镇辉,便是这样爱党爱国、不忘初心的革命前辈。近日,记者专程来到这两位革命前辈的家中,倾听他们回忆往昔,致敬那段峥嵘岁月。
□记者 林宝凤 通讯员 郑超群 阎 英 殷景贤 郑耿辉
英勇善战,“海上英雄艇”上演绎军人本色
英雄人物:陈文乙,惠来惠城人,1944年出生,1963年12月入伍于南海舰队某水警区服役,是一名轮机兵。1965年8月6日,陈文乙主动请缨参战,与战友合力成功击沉蒋帮军舰“章江号”“剑门号”。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我方仅以11艘鱼雷艇和4艘护卫艇击沉了敌军2艘大军舰,这一战在人民海军战史上留下了光辉一笔。战后,国防部通令嘉奖参战部队,陈文乙所在的611护卫艇被人民海军授予“海上英雄艇”称号,陈文乙被记一等功。作为“八·六海战”有功人员,陈文乙还曾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接见。
这场震惊中外的“八·六海战”,距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1965年8月6日凌晨2点,新中国成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突然打响。在我国东海福建漳州东山岛附近海面,隆隆枪炮声响彻海天,人民海军护卫艇群正集中火力,围歼密谋输送特务伺机登陆袭扰的蒋帮大型猎潜舰“剑门号”和小型猎潜舰“章江号”。
陈文乙,正是当时参加战斗的一名轮机兵,他的战斗岗位,就在“海上英雄艇”611护卫艇的后机舱。
今年已经75岁的陈文乙老人回忆说:“当时敌我双方力量非常悬殊,敌人的一艘军舰比我们的好几艘护卫艇加起来都要大,而且他们的炮大,我们的炮小,所以我们必须向前冲,这样我们的火炮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夜战近战,一直是人民海军克敌制胜的法宝。在平时训练时,陈文乙和战友们需要蒙上眼睛,模仿夜间战斗环境,用手触摸舰艇上的每一颗螺丝、每一个阀门、每一条管道,直到把所有设备机件的位置烂熟于心,这种特殊的训练技能叫做“夜老虎”。在这场战斗中,陈文乙和他的战友们训练的“夜老虎”夜战技能派上了大用场,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深夜,陈文乙凭着平时练就的过硬功夫,负责舰艇的动力保持,坚定守护着舰艇的“心脏”。
在战斗过程中,陈文乙所在的611护卫艇因被敌方炮弹多次击中,机舱受损进水。如果不及时抢修,发动机就会被海水浸泡而停止转动。此时,两个轮机舱的四名战士,麦贤得(一等功臣、获“战斗英雄”荣誉称号,201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八一勋章”)、陈文乙等先后负伤。在那千钧一发之时,陈文乙一边利用急救包为受重伤的麦贤得等战友包扎(当时麦贤得的战斗岗位在前机舱),一边在领导的指令下排除机器故障,抽水、堵漏,坚持在二个轮机舱中战斗,维持机器运转,一直到战斗胜利。返航时,前后机舱共有4台机器,只剩下2台可以正常运行,在护卫艇上方指挥台的指挥下,陈文乙一人操控前后机舱机器,将受损后的611护卫艇和受伤的战友们平安送达码头。8月6日中午11时左右,护卫艇成功返航靠岸,受伤的战士们被运送出去,陈文乙最后一个上岸。直到这一刻,陈文乙方才如释重负,也才意识到自己身上也是多处受伤。谈起当年英勇作战的事迹,75岁的陈文乙仍意气风发,焕发出老一辈革命军人特有的气质。事实上,当时他本可以不用参加这场战役,然而在战斗打响前夕,得知军队急需召集轮机兵中有经验且技术能力较强的战士参战时,他便主动请缨参战,最终为战斗的胜利贡献出重要力量。
在“八·六海战”中,人民海军出色地完成了歼灭敌舰的任务,取得了重大的胜利。1965年8月12日,海军南海舰队为陈文乙记个人一等功1次,他所在的611护卫艇被授予“海上英雄艇”称号。作为“八·六海战”有功人员,陈文乙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接见。在陈文乙的家中,我们看到了2张珍贵的相片,一张是毛主席和周总理等领导人与“八·六海战”有功人员的集体合影,一张是毛主席与海军代表亲切握手的相片。“喏,我在这里呢!”陈文乙指着泛黄的相片,向我们介绍着。虽然相片因为年代久远已经模糊不清,但是,我们都能感受到陈文乙当年的光辉形象。因为战功突出,1968年10月1日,陈文乙作为海军先进代表之一,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参加了国庆观礼活动,并代表全军在天安门城楼上发言,这也是他一生中最引以为傲的事情。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春节前夕,麦贤得、黄汝省、彭德才等老战友偕夫人一同到惠来看望了陈文乙夫妇。时隔近半个世纪,陈文乙与麦贤得等老战友的感情就像陈年老酒愈久愈浓。他们即使天各一方,依然彼此牵挂。
经过15年的部队生活,陈文乙于1978年转业到地方,先后任惠来县工业局副局长、惠来县经济委员会纪检组组长,2004年退休。在位期间,陈文乙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兢兢业业,艰苦奋斗,曾获得“国家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 先进党务工作者”等多项荣誉。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论在部队还是地方,陈文乙都如一盏明烛默默照亮一方天地,将奉献活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铮铮铁骨,作战72次的“一炮手”
英雄人物:陈镇辉,惠来惠城人,1946年出生,1964年12月入伍,是海军高射炮兵独立第一营二连二排四班一炮手。1966年~1967年参加抗美援越战争。在越期间,他历经72次战斗,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不下火线,一直坚持到战斗胜利,先后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陈镇辉回国后,海军南海舰队授予他一等功一次,同年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接见。
“年青人就要保卫祖国、报效祖国,责无旁贷!”在记者提出“当年为什么要当兵”这个问题时,一等功臣、惠来籍退役军人陈镇辉的回答掷地有声。现年73岁的陈镇辉是惠来县惠城镇人。1964年12月,心怀报国志的陈镇辉如愿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入伍到海军高射炮兵独立第一营。
进入部队之后,陈镇辉积极努力提升自己,在上级首长和战友们的心目中,他就是一个既优秀又精干的好战士。自被分配在所在连队二排四班当一炮手之后,他刻苦训练,军事考核次次优秀,年年被评为全连标兵。为了尽快掌握军事技术,他总是利用休息时间苦练。他积极学习马列主义、毛主席著作,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
1966年8月,陈镇辉所在部队接中央军委命令参加抗美援越战争,陈镇辉随队入越。在入越作战的一年中,他经历了令他一辈子都难以忘怀的72次战斗。往事历历在目,回忆刻骨铭心。陈镇辉至今仍清楚记得每一次战斗的残酷场面。战火纷飞的岁月中,安详的时光显得特别难得。即使不用打仗,他和战友们也没有闲着,只要没有打仗,就帮助驻地的越南老百姓抢收稻谷、插秧等,受到当地老百姓的称赞。
上世纪60年代,高射炮是防空作战的重要武器,其主要任务是打击敌人的空中力量。在凶猛的敌机面前,陈镇辉不怕牺牲,勇往直前,从未退却,即使身受重伤仍坚守岗位。令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1967年5月1日的一场恶战,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他几乎丢了性命。据陈镇辉回忆,1967年5月1日中午,正当战士们在吃午饭的时候,敌军出动60多架飞机对他所在的高炮阵地进行猛烈攻击。战斗突然打响,战士们放下饭碗冲上作战,一时间整个阵地便成为一片火海。成群敌机在头顶上空猛烈扫射攻击,一个又一个的战友倒下去了。陈镇辉临危不惧,他一次次准确地瞄准敌机,一次次地开炮,一架架敌机被打成一团烈火而拖着黑烟往下掉。在艰苦激烈的战斗中,陈镇辉多次中弹,胸部、腹部、腿部严重受伤,右手也被炸断,然而他忍住剧烈的疼痛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右手断了便用左手操作方向盘,紧紧跟踪敌机,直到又一架敌机被击落时他才倒了下来。如今,陈镇辉身上还存留着16块弹片无法取出,肠子被切除了14公分,其中两肺叶、腰椎各存留一个弹片没有取出来,被炸断的右手经手术重接后比左手短了2.5公分。1967年,陈镇辉奉命回国后,南海舰队为他记一等功一次,同年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
虽然身体创伤严重,但陈镇辉没有喊过一声苦。回国后,他在部队仍带病坚持工作了11年,因伤势太重不合适继续留队才转业回乡,到惠来县五金交电公司担任副经理。在工作过程中,他始终以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忘军人本色,艰苦朴素保持廉洁自律。长期以来,身体中存留弹片所造成的后遗症和伤痛一直折磨着他,但是,他从未向国家提过任何要求,也没有接受任何特殊照顾。“虽然这几十年来我一直忍受着伤痛,但是说实话,一想起战争时牺牲的连长、排长和其他一起参加战斗而牺牲的战友,我就觉得比起他们来我还好得多,起码我还能活到今天,看到今天国家繁荣富强,我感到很幸福很高兴!”陈镇辉感慨地说。
如今,在家安享晚年的陈镇辉时常会与身边的晚辈分享战争记忆,教育晚辈要珍惜如今的美好生活,鼓励亲戚朋友家的适龄青年积极参军入伍,报效祖国。回望峥嵘岁月,陈镇辉从未后悔,他以自己不惧牺牲、勇往向前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信仰和追求。
本文图片由 林宝凤 摄
新闻推荐
春光好种树忙 200多志愿者在惠城小金口小铁村种树500多棵
志愿者在植树添绿。本报记者马海菊摄本报讯(记者马海菊通讯员容佳宁)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植树节,植树添绿正当时。昨日上午,惠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