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访新会古驿道司前段遗迹,揭开石碑题字人身份之谜 背后隐藏的故事有待考究

江门日报 2019-03-11 07:37

张玉堂敬书的“应溪古庙”石匾。

新会有条古驿道,司前镇保留了其中两段较完整的遗迹,其中一段位于该镇天等瓦岗村,另一段位于田边龙溪村。“古驿道上的石碑题字人身份成谜,希望记者帮忙了解。”日前,司前镇一位热心村民张先生找到本报,希望记者帮忙。带着这个疑问,记者日前重走了新会古驿道司前段,并揭开了题字人身份之谜。

疑惑

村民都姓张却请“孙”姓人题字

驿道,在古代也称官道,是古代经由驿站传送公文的交通路线。据了解,新会古驿道东西线全长超70公里,而司前段长约14公里。在司前镇田边村党支部书记张英培的带领下,记者日前来到田边龙溪村的应溪码头,探访了新会古驿道的这段遗迹。

“你看,这就是古驿道的遗迹了,基本保留了古驿道的原貌。”在前往该村应溪码头的路上,张英培指着一段30多米的青石板路说。记者抬眼望去,临近水边的地方,“应溪古庙”四个大字映入眼帘。仔细一看,这是一块不规则的、已裂成两半的石匾,上面刻着“应溪古庙”“道光乙巳仲冬”“新会参将孙玉堂敬书”等字样。

在古驿道旁,有一寺庙叫“应溪古庙”,是当地村民及众善信敬奉张王菩萨——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张飞而建的。田边村村民祭祀张飞的习俗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初建时,此庙叫“张王庙”,后因迁址扩建至龙溪村,改名为“应溪古庙”。

“我们村全村人都张姓,为何会请这位新会参将孙玉堂在寺庙上题字?我在族谱上也没有找到一个叫张玉堂的先祖。再说,这字写得很有水平,还有印鉴,想必是当时受过良好教育并身份显赫的人所留下,但我也没听村里的长辈提起过。”报料人张先生表示,村口矗立的一块写着“龙溪里”的石匾也出自“孙玉堂”之手。

解答

“孙”乃孙辈之意题字人为晚清书画家

对此,司前文化站站长汤凤琼表示,“孙玉堂”中的“孙”是“孙辈”之意,这位提字的人其实叫“张玉堂”,有史可考,为惠州晚清书画家。

据《惠州书法》第四期介绍,张玉堂,字翰生,号应鳞,生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卒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归善县城(今惠城区桥东)人。自少能文却屡试不遇,于是弃文从武,参与镇压太平军。由于作战英勇、有谋略,屡获升迁,至清咸丰四年(1854)获任大鹏协副将,直到同治五年(1866)才告老还乡。玉堂的拳书,每于粗犷豪放中见雄伟壮大之气;指书则节律刚劲,筋骨健朗,有独特的韵味,他的书迹在港澳一带留存颇多。妈阁庙有他指书自作诗石刻,此外,中山石歧镇西山寺(即仁寿禅寺)的大门上,嵌有他拳书的“红棉旧荫;福地重光”门联石刻……这些书作,成为所在古迹吸引游客的人文亮点。

汤凤琼说,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版《新会县志》中,也找到了这位新会参将,名叫张玉堂,为正三品官员。“根据资料印证及笔迹对照,基本确定了他的身份,古驿道还隐藏着许多故事,还需我们耐心考究。”汤凤琼说。

文/图江门日报记者/张奕维

新闻推荐

搭建“双创”平台维权解难敢担当 区各级妇联用情用心维护妇女合法权益

区巾帼创业创新联合会慰问困难家庭。去年,惠州市绘就了建设国内一流城市宏伟蓝图,惠城区各级妇联组织和各界妇女群众紧紧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