苎萝西子千秋色湖山胜景入画来 流传至今的各种图景,留存西湖历代景致,诠释西湖文化景观变迁
清代吴骞《西湖纪胜》中的西湖全图。
《丰湖渔唱》图载于张友仁所著《惠州西湖志》。
明崇祯年间归善黎遵指编辑的《苏文忠先生寓惠全集》中的惠州地图,西湖被列入其中。
从古至今,无数游惠州西湖者,“以湖当世界”——惠州西湖,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所谓的“单子”,是一个世界,有极为丰富的内涵。为了描绘或记录惠州西湖,有人孜孜不倦甚至穷其一生,它们有些凝固在诗词歌赋里,有些则翩翩成一张张景物图。今人能看到的一幅幅西湖旧图,无疑是前人的心血结晶,它们所呈现出来的,不仅是岁月的改变,还有西湖的文化景观变迁。
◆北宋
“惠阳八景”开风景之说
惠州西湖自然形成至今有1600年历史(约成形在东晋)。在漫长的岁月中,经过先民的开发,现在惠州西湖的景观大多成为文化景观。惠州西湖的人文景观,有着自己独特的空间位置,它是一个城市与自然融合的空间杰作,“半城山色半城湖”,成为人们对惠州的“第一印象”。
早在北宋治平三年(1066),惠州太守陈偁提出“惠阳八景”,即鹤峰晴照、雁塔斜晖、桃园日暖、荔浦风清、丰湖渔唱,半径樵归、山寺岚烟、水帘飞瀑(见明嘉靖丙辰本《惠州府志·地理志》附注)。“惠阳八景”中,除鹤峰晴照在水东归善县治、荔浦风清在水北江边,其余都在西湖,西湖首次被明确纳入风景范畴。
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记述惠州西湖景观,有龙塘、明月湾、归云洞、点翠洲、披云岛、漱玉滩、孤屿亭、荔枝浦、鳌峰亭、濯缨桥、西新桥、栖禅寺、六如亭、朝云墓等,并指西湖有“台榭二十余所,亭馆为广东之胜”。
明清时期,国内不少名家聚集惠州,他们或推广科举,大办书院,丰湖讲学;或为官斯地,卜居湖上;或浚湖修堤,倡建亭馆,使得西湖的营建进入了极盛阶段。据张友仁1947年初出版的《惠州西湖志》统计,从唐代到民国,西湖历代建筑的名迹不少,可分为27类246项,其中除主要供人们游览、观赏的园林建筑外,还有寺观、祠堂、庭院、庐舍、书院、名人别墅、墓、泉、塔等建筑,使得惠州西湖在客观上具备岭南带有广泛内容的综合性风景园林,并在长期发展中形成岭南的独特风格。
◆明代
古书难觅西湖图景
因为西湖与惠州唇齿相依的关系,当人们描绘惠州城时,就不免也将西湖囊括进去,以展示一郡之境。鲁迅在《集外集·编校后记二》中说,“因为图画是人类共通的语言,很难由第三者从中作梗的”,说的就是这道理。
收录在明崇祯年间归善黎遵指编辑的《苏文忠先生寓惠全集》中的惠州地图,显示了惠州府城和归善县城的全景,西湖也被描绘其中。这是目前能找到的较早的一张惠州西湖图。在这张地图中,堤桥如带把西湖切割,每汪湖水各具神韵,湖中小岛洲渚景观分隔得错落有致,西湖因亭台楼阁、堤桥、庭院等点缀,更具曲折幽深、层次鲜明的立体感。惠州西湖曾被人们称为“碎西湖”,从这幅古图中已经可以端倪。
2012年夏天,惠州文化研究会托人从台湾地区一家图书馆翻印了一本明代万历四年(1576年)的苏东坡《寓惠录》,书后面附录着当时归善县城的地图,不仅能清晰地看到城墙走向、城楼分布和街道格局,还能看到白鹤峰上东坡祠的全貌。遗憾的是,当时的惠州府城和西湖并未在其中。不过,从这些苏东坡寓惠文集可以看出,至少在明代,人们就可以用画笔在描绘西湖全图了。
◆清初
《西湖纪胜》堪称西湖导游图
惠州西湖五湖作“S”形分布,湖与湖之间又以堤桥分割成独立的整体。到了清代,描绘西湖的脚步并未停止。
在清康熙版《惠州府志》中,对惠州西湖已有“五湖六桥八景”记述,五湖即菱湖、鳄湖、平湖、丰湖、南湖,六桥指烟霞桥、拱北桥、西新桥、明圣桥、圆通桥、迎仙桥;八景是丰湖渔唱、半径樵归、山寺岚烟、水帘飞瀑、荔浦风清、桃园日暖、鹤峰返照、雁塔斜晖。
康熙甲午年(1714),朝廷特差理藩院钦天监与养心殿笔帖式大臣,与西洋人麦、汤二位来惠绘图,并丈量西湖。这是惠州西湖历史上首次进行科学测绘。然而,这段记述只刊载在康熙版的《惠州西湖志》中,当年西洋人的绘图,有没有绘就,或者绘就后去向如何,均不得而知。
同在康熙年间,惠州画家骆维藩作《西湖全图》和“西新避暑”等12幅西湖风景图。这已是画家作西湖全图的较早记述。
清初,吴骞在撰写《惠阳山水纪胜》时,也较为详细地记述了当时的惠州西湖。吴骞在《惠阳山水纪胜·西湖纪胜》篇中,又增加了6景,分别是:象岭飞云、合江罗带、黄塘晚钟、苏堤玩月、榜岭春霖、西新避暑,吴骞还改“荔浦风清”为“荔浦晴光”,“桃园日暖”为“桃园春色”。
吴骞对西湖的描述,后来形成了“西湖全图”。这种地图在张友仁的《惠州西湖志》(1986年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再版)以及1995年出版的《惠州西湖新志》都有刊载。此图将西湖景点一网打尽,标识明确,堪称古时惠州西湖导游图。
◆近现代
西湖山水常成“地上之文章”
吴骞之后,乾隆与嘉庆年间,先后有画家翟泉、蔡耀作《西湖八景图》和《西湖十二景》。
清代道光中期,有人在吴骞的基础上,再添加两景,即 “三台晓月”、“万壑松风”,变为十四景。后来,番禺文人杨作熙又将西湖列为八景,分别为:楼头宸瀚、岭上樵苏、晨钟敲梦、暮鸟投林、野港观鱼、水亭玩月、石桥春涨、竹坞朝烟。如此诗意的描述,已难以比肩前人融地名与景物的表述,所以杨作熙的西湖八景之说,流传不广。在清代光绪《惠州府志》中,收录一张晚清惠州书画家“二黄”之一的黄灿芳绘就的《西湖全图》。黄灿芳1865年作的《西湖全图》,再一次清晰地展示了古代惠州西郊的湖山胜景,以今天的审美眼光来看,这幅图依旧有动人心弦的魄力,“峰头寺寺楼楼月,清煞东坡锦秀肠”的图景,让人怦然心动。
1947年,张友仁编著《惠州西湖志》时,列举当时惠州西湖“风景之尤著者”,共有19项,分别为:象岭飞云、横槎穷泛、鹤峰返照、榜岭春霖、红棉春醉、丰湖渔唱、水亭玩月、半径樵归、留丹点翠、荔浦晴光、花洲话雨、山亭代泛、古洞归云、犹龙剑气、水帘飞瀑、三台晓日、山寺烟钟、玉塔微澜、西新避暑,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集大成于一家。
值得注意的是,在《惠州西湖志》(1986年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中,除了刊载清代吴骞《西湖纪胜》西湖全图外,还用了《象岭飞云》《苏堤玩月》《丰湖渔唱》《雁塔斜晖》等4幅西湖风景旧图,旧时画家寥寥数笔,便能将西湖山水营造出特色的山水人文空间。
◆今天
“五湖六桥十八景”迎客来
然而,这样的空间其实是在萎缩。《惠州西湖新志》附录了3张西湖水域示意图,民国时期的西湖水域总面积为2.26平方公里,1958年为1.66平方公里,到1987年是1.22平方公里,其中,萎缩得最为严重的菱湖和南湖,缩小了三四倍。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代至1980年代城市逐渐扩展,形成三面环湖的态势,使得惠州西湖的景区面积大幅缩减,湖岸山麓建满杂乱的房舍,湖水开始受到污染。
1989年之后,惠州政府重新规划城市,惠州西湖的整治也大规模开始。经过政府数十年整理湖山,目前,惠州西湖“五湖六桥十八景”静静伫立在城市怀抱中,以最美的姿态跻身国家5A级景区之列。
天气晴朗的日子,且看西湖湖光山色,即便是雨天,西湖亦有其朦胧之美。西湖四时皆能游,近者悦,远者来。飞鹅览胜、榜岭春霖、象岭云飞,以登高胜;小舟荡云、石桥春涨、花港观鱼等,以临水胜;苏堤玩月、玉塔微澜、孤山苏迹等,以访古胜,而对那些已经消失的,比如三台晓日、黄塘晚钟、山寺烟钟等,“于苍茫的烟雨中生无限之低徊”。
无数游人用相机将景色定格,也有不吝笔力者,对着西湖写生。这样的审美形式与能力,从古至今,一直延续。
从无图到有图,从无景到有景,历代惠州人和寓惠贤人,将惠州西湖打造成为浑然天成的山水式园林。今朝花蝶翩翩、鸥鹭飞舞,让西湖之图灵动起来。
文/图 本报记者侯县军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邓青通讯员古小强)日前,香港惠阳社团总会秋长联谊分会成立大会在秋长街道办举行。市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陈涤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