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城生活”进入“多城生活”,青年创业者们对大湾区充满期待 大湾区为粤港澳青年提供逐梦平台
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落户”南沙。南方日报记者梁文祥罗斌豪摄
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南方日报记者鲁力摄
今年以来,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开工建设如火如荼。南方日报记者关铭荣摄
为港澳青年拓展发展空间,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点之一。
一周前,备受关注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正式发布,《规划纲要》提出在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建立港澳创业就业试验区。支持港澳青年和中小微企业在内地发展,将符合条件的港澳创业者纳入当地创业补贴扶持范围,积极推进深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南沙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等港澳青年创业就业基地建设。
连日来,南方日报记者在走访了广州、深圳、珠海等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港澳青年创业聚集区时发现,港澳青年创业者们都为此欢呼雀跃,“《规划纲要》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在从“单城生活”转变为“双城生活”后,又将要进入“多城生活”,并在产业合作、技术转化、人才交流和交通连接等方面对未来充满了预期。
广州
南沙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
在科研和产业之间架起桥梁
从香港西九龙站乘坐广深港高铁,花费35分钟到达南沙庆盛站后再转乘广州地铁4号线,30分钟后即可到达南沙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下称“创新工场”)。广深港高铁开通后,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下称“研究院”)物联网研发部总监高民博士和他的创业团队1个多小时就能完成香港、广州南沙两地的通勤。
创新工场是由研究院于2015年初启动建设的国际化青年创新创业平台,是广东自贸区广州南沙新区片区港澳青年创业就业基地标志性项目。截至2018年12月,已签约入驻初创项目累计54个,覆盖新材料、新能源技术以及物联网等领域。2018年共为超过1500人次提供创新创业相关服务,其中不乏港澳创业者。
“《规划纲要》的出台给了创业者很大的信心!我们将继续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在科研和产业之间架起桥梁。”高民说。
基础设施联通促创新要素流动
“《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在这方面,我们这些经常往返两地的创新人士最能感受到变化。”2007年从香港科技大学毕业后,高民来到当时刚刚落户南沙的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成为最早参与研究院筹建的技术人才之一。“过去我们经常都是坐船、转车,要花几个小时的时间才能从香港到南沙,如今坐广深港高铁,不到1个小时就能到广州南站。”
同样感受到基础设施完善带来便利的还有研究院先进材料研发部总监吕冬博士。“交通设施的完善是大湾区进一步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在路上花费的时间少了,我们就有更多精力集中在创新研究和成果转化上。”吕冬说。
物理距离拉近了,但从实验室到工厂这段“距离”,仍然是很多科研人员难以跨越的一段征途,创新工场为这些科研人士在技术研究与产业转化之间搭建起转化平台。
创新工场有关负责人介绍,创新工场以“香港标准、国际资源、技术先导、研发支撑”为特色,重点面向粤港澳大学生及青年创新创业主体,以建设“高校—创新工场—产业园—产业界”的创新创业产业链为重要发展方向,着重挖掘具有技术创新的研发和创业项目,致力于在南沙新区片区建设具有国际特色的粤港澳大学生及青年创新创业综合示范平台和国际化产学研创新实践基地。
由于拥有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为主的科研导师资源、港科大EMBA校友为主的商业导师资源、港科大国内及国际风投资源,创新工场目前已有多项科研成果在这里成功实现了产业化。高民带领的团队就已成功孵化出广州码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其提供基于微信的室内定位一体化解决方案,已经在广州高德置地春广场等多个场景落地。
在创新的时候有了“保护伞”
“《规划纲要》出台之后,我相信粤港澳三地将迎来一个迅猛的发展期。”作为创新工场青年专家的一员,吕冬对大湾区的发展充满信心,目前他带领的创业团队已经和珠海云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合作,专门为无人船、无人机等产品提供超轻高强材料生产,年产值达三四百万元。
知识产权的保护也是吕冬非常关注的方面。“如果创造的产品在短期内就被人模仿,而且难以维护自身知识产权,这对创新人士来说是一件非常挫败的事情。”看到《规划纲要》提出“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依托粤港、粤澳及泛珠三角区域知识产权合作机制,全面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在知识产权保护、专业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合作”,吕冬很高兴。
“国家对知识产权越来越重视,让我们在创新的时候有了"保护伞",心里也就更踏实了。”吕冬表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更能保护创新者的热情,将吸引更多人投身到源头创新中去。
随着粤港澳合作的加深,创新工场的青年专家们对大湾区科技创新的进一步协作充满期待。
“将技术转化成生产力,就是创新人士对粤港澳大湾区的贡献,我们将深度参与到大湾区的建设当中去!”吕冬表示,目前,其带领的团队在纳米增强材料、电子产品材料分析方面已经掌握了关键核心技术。“希望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黄金机遇里,让香港的科技资源和内地产业更加紧密结合,在产业转化方面多出成果。”
针对《规划纲要》提出的“强化粤港澳联合科技创新”,高民表示,在创新成果转化的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理顺港澳和内地之间的对接机制。“南沙目前在此方面已经有一些先行先试的经验。随着大湾区建设的不断深入,相信将有更多的港澳籍科创人才选择到南沙扎根发展。”对南沙的发展,高民充满期待。
深圳
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
以大湾区作为重点创新平台
在前海深港合作区,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下称“前海梦工场”)大概是这一工作人员平均年龄最小的区域。这个于2014年12月开园的青年创新创业基地,4年多来已累计孵化创业团队356家,其中港澳台及国际团队176家,约占一半,来自香港的创业青年郭玮强和林恒一便是其中的“老面孔”。
郭玮强是前海随身宝科技公司创始人,其公司曾被谷歌评为香港年度十大青年企业及创新科技公司。自2016年入驻前海梦工场后,这名90后创业者去年已带领团队完成两轮融资,项目估值逾1亿元。林恒一也是这一年进驻的,他成立了深圳凝方科技有限公司,从此开始了“双城生活”,并“希望以前海为跳板进入到更广阔的内地市场寻求商机”。
《规划纲要》的出台,在前海梦工场里的创业青年中引起热烈反响。“我的朋友圈被《规划纲要》刷屏,看到"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提供更多机遇和更好条件"被写入,真是振奋人心!”郭玮强希望可以利用粤港澳大湾区作为重点创新平台,努力创业。
林恒一也很关注这一内容:“我们期待,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交通更为便利后,我们的智慧城市技术产品能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借力产业优势互补
打造深港双核心基地公司
前海是深港紧密合作区,前海梦工场自最初设计时就融入浓厚的香港元素,小园区由香港著名的何周礼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8栋极具现代设计感的黑白建筑,从空中俯瞰,恰好构成了一个中国繁体字“梦”。由于入驻团队中一半来自香港,且累计融资金额已超15亿元人民币,前海梦工场在香港高校和青年创业者群体中已享有较高知名度。
“当初选择来到前海,就是看重深圳在供应链和产业链配套上的巨大优势。”郭玮强说,现在随身宝的香港业务负责高等科研研究及国际品牌业务推广,前海业务则重在软件及硬件采购、生产管理和融资。“能成为深港双核心基地科技公司,正是借力于深港产业的优势互补。”
2016年,林恒一团队有感于内地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各大省市都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于是来到深圳进入内地市场。“目前,前海业务集中在智能硬件研发方面,同时通过前海创业平台,吸纳科研人才,加快产品研发周期。”林恒一说。
从2016年年底的3名港籍创业者,到今天15人的深港融合团队。郭玮强表示:“公司的成长壮大,离不开前海的优惠政策,让我们团队在初创阶段有更好的条件去发展和成长。”
“前海的创业资源丰富、配套成熟,能使初创公司将更多精力聚焦于产品研发,并帮助创业者对接很多风投以及企业资源。”令林恒一意外的是,借力于前海的关注度,团队接触到不少知名港企,反而促进了其在香港的业务发展。
科研资金“过河”
助推国家科研事业发展
“《规划纲要》中提及"支持粤港澳设立联合创新专项资金,就重大科研项目开展合作,允许相关资金在大湾区跨境使用",这对于内地和香港的科研创新是一个好消息,解决了"资金过河"的问题,也意味着未来香港高校能更多参与国家的科研计划。”郭玮强希望,未来国家能针对性地把资源和资金投放到香港数码港的一些孵化型公司等,让他们也能为国家科研事业出一份力。
“《规划纲要》出台后,香港可以更加明确自身定位,发挥所长,并与其他城市联动起来。”林恒一说,“在我看来,大湾区最重要的元素就是"合作"。《规划纲要》第十章谈到共建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并提出"加快推进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等重大平台开发建设,充分发挥其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合作中的试验示范作用"。这一点充分表明城市之间要优势互补,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合作"。”郭玮强说。
“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包容性强且多元化发展的地区,我们将竭尽全力寻求合作机会。”今年,郭玮强希望团队能加强整合在粤港澳大湾区不同城市的产业资源。“过去我们业务着重在深圳、香港,未来我们会在惠州、东莞、中山有所发展。我们计划在惠州设立电商团队,将库存仓库、加工程序转移到东莞,然后将大湾区作为核心基地,集成所有产品和服务,通过"一带一路",将我们的产品推向海外。”
林恒一也开始计划利用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资源和优势,让公司发展得更快。“我在深圳招纳科研人才,在深圳周边城市的工厂生产智能硬件,在珠海、广州等地做销售和后台支持,香港总公司则发挥管理优势。”
随着港珠澳大桥和广深港高铁的通车,香港青年们觉得在内地生活变得越来越便利。“从香港元朗的家里到深圳湾口岸,再过关来前海,甚至快过去港岛,完全符合我对1小时生活圈的定义。”林恒一说。郭玮强也表示,在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双城生活”将变成“多城生活”,未来香港青年创客发展商机无限。
珠海
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
加速打造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
谷科智能科技(珠海)有限公司正式开业,迪奇孚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第一款基因检测设备预计6月面市,横琴先芯科技有限公司第一个芯片产品年内推出,澳能研究院6月完成主体结构施工……今年以来,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开工建设如火如荼。
看到《规划纲要》中提到“加快推进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和粤澳合作产业园等重大合作项目建设”,园区内创业青年的热情更甚,纷纷表示将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加速打造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
为产品走向海外提供优质窗口
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园区内,谷科智能科技(珠海)有限公司横琴展示与数据中心的数块巨型显示屏上,每天都有海量的全球金融大数据在这里进行处理。通过使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算法等技术,这里将为全球市场、美国市场、中国内地市场、中国香港市场的金融产品和投资提供独有的二元衍生数据和智能指数。
2月17日,这家有着纽约华尔街“血统”的金融高科技企业在横琴新区智慧金融产业园正式开业。事实上,去年10月,该公司的博士专家团队已从华尔街回国入驻横琴,以指数化的智能手段来科学地进行投资管理、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希望成为中国最大的AI量化金融管理平台和服务提供商之一。
“《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特色金融产业",这让我们这些金融科技领域的公司感到非常期待。”谷科智能科技(珠海)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捷强表示,未来,横琴或将更加重视布局金融大数据中心的发展,有力支持澳门与珠海横琴的金融及科技创新。
在与谷科智能相邻楼栋的迪奇孚瑞(Digifluidic)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内,澳门大学博士陈天蓝坐在仪器前来回琢磨。隔壁间的无尘生产线上,质检员正一遍遍检验生物芯片的质量。如果进展顺利,其自主研发生产的第一款基因检测设备将于今年6月正式面市。
这家由澳门大学及其毕业生团队创立的生物科技公司,于一年前来到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主要生产用于小型自动化病原体检测的生物芯片,为呼吸道感染、基因变异、食品寄生虫等提供快速平价的基因检测方案。该公司创始人、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研发团队负责人陈天蓝介绍,目前其研发的芯片正在为合作的水产养殖企业提供大量病原体测试,已能提供及时可靠的疾控处理。其呼吸道病原体检测也已进入研发阶段,相关产品不久将会面市。
“横琴的人气越来越旺,《规划纲要》的出台无疑又带来了崭新机遇。”陈天蓝兴奋地表示,规划纲要对创业谷的创业者来说是一个重大利好。“同时,随着大湾区物流进一步融合,也将为横琴的产品走向海外提供一个很好的窗口。”
便利的“双城生活”未来可期
创业谷横琴先芯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室内,一台新购置的服务器正在架设。在这台服务器上,该公司自主研发设计的无线物联网芯片将完成其性能的仿真模拟。目前,该公司第一个芯片产品ETC(ElectronicTollCollection)正在进行测试,预计今年内将正式推出,期望月生产量将达到几百万颗。
横琴先芯科技有限公司是澳门先进科技有限公司于2016年12月在横琴注册的全资子公司,由产业经验丰富的海外归澳专家创办,聚集了粤、澳、台等地的人才。公司创始人余澍鹏说,其主要专注于无线物联网的芯片研发,产品主要用于智能家庭、智能工业与智能城市等物连网应用。
余澍鹏透露,澳门和珠海横琴都十分重视科技型创业企业的发展。以他的公司为例,去年得到了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的研发经费支持,澳门特别行政区也在今年加大了支持力度,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全力协助横琴先芯落地横琴,横琴金融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也对其表达了投资意愿。
在余澍鹏看来,《规划纲要》的出台更是让和他一样在横琴创业的澳门科技工作者感到无比兴奋和期待。余澍鹏表示:“公司将立足澳门与横琴,致力成为世界无线物联网芯片的领导厂商。”
在横琴港澳大道南侧的濠江路北侧科技研发区,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的澳能研究院正在建设中,预计今年6月将完成主体结构施工。这是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园内澳资企业澳能(横琴)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正在建设的全新项目,建成后将用于新能源汽车和关键零部件的研发以及新能源汽车的海外营销。
该公司副总经理许国飞说,正与澳能研究院同步建设的还有未来中心和智慧空间两个项目。其中,未来中心的总建筑面积为5.4万平方米,主要用于跨境电商以及亚马逊、京东等电子商务公司的合作项目;智慧空间总建筑面积7.42万平方米,将主要用于无掩膜激光光刻设备的研发、半导体上下游产业延伸等。同时,这里还将成为文创与科研相结合的花园生态型创新之园。
许国飞认为,随着大湾区建设的火热开展,横琴交通路网的进一步完善,澳能研究院等项目将迎来全新的快速发展机遇。作为工作在横琴、生活在澳门的企业家代表,许国飞还从民生角度做了预期:“《规划纲要》涉及澳门人在横琴的执业、就医、教育、医保、养老等各方面的问题,便利的"双城生活"未来可期。”
本版撰文:南方日报记者张玮张秀娟梁涵宾红霞
统筹:郑佳欣黄应来黄颖川
新闻推荐
惠东的海上生蚝养殖场。南方日报记者王昌辉摄前不久,国务院在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意见新闻发布会上强调,要牢牢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