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盐味永远的桥 □钟土清

惠州日报 2019-02-23 10:41

惠东县城开车出发,沿着广汕公路往稔山方向,经过近十分钟的路程,向右拐入“三分水”村道,再前行几分钟,便可来到永远桥的所在地涧背村。戊戌冬日一天,在暖暖的阳光中,笔者慕名踏入这个因桥扬名的村庄,在村委会干部、文体协管员陈带的陪同下,采访了陈秉林老人。

一进入这个村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望不到尽头、绿得让人兴奋的马铃薯。在马铃薯地深处一条弯曲的小河上,一驳连着一驳的石桥,静静地横卧在水面上,与周边的水草、荔枝树、芭蕉林一起,构成了一幅迷人的山水画卷,这便是惠东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永远桥。

对于永远桥,我的印象就是简单。没有用一块砖料、一条钢筋、一包水泥或石灰,全用石块来做桥墩、桥梁、桥面,简单得像立体几何图纸,着实让我这个不懂建筑工艺的人感到震撼。惠东“三普”资料记载,永远桥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由南桥、中桥、北桥三部分组成,均为平板石梁桥。南桥二墩三跨,东西偏南走向,长11.4米;中桥、北桥均为四墩五跨,南偏西走向,长各19.25米。南桥与中桥之间均由13米左右的土墩连接,北桥与中桥之间由宽约12米的土坝相连。桥墩均采用两根竖形方石、柱上端榫接一块长约2.3米,宽约0.45米,厚约0.3米的扁条石,承托则由3条长约3.8米、宽约0.45米、厚约0.26米的花岗条石组成的桥梁担当。条石之间镶嵌非常巧妙,整个建筑工艺与被列入广东“三普”十大新发现的白花黄沙塘桥非常相似。因竖立在桥头的记事碑石已破损,不少谜团还有待解开。

陈秉林老人介绍,这条桥建造的位置陂头坝,南面连接稔山、竹背、“三乡”(龙眼岗、竹背、水心围),东面连接雁湖、老坑,西面连接坝仔、坑尾。而前面的出海口,连接稔山长排一带的成片盐田,辐射到平海、港口,盐船可在这片滩涂上下盐货。涧背陈姓人的祖先是一个很有名望的“武举”,永远桥就是他号召族人、乡贤捐款建造的。陈秉林说,这三驳石桥,只有南面一段才叫永远桥,中段和北段当地人叫同仁桥。有盐需要在这里上货下货、交易,又有方便的桥、路通往外地,于是就有了永远桥那永远撇不开的盐味。最为有趣的是,传说建桥时还储备了一整套建桥石料,以备更换,埋藏在附近,只是至今还未发现。

来到涧背村,让人惊叹、流连的不单单是有着近300年历史的永远桥,值得深究的是因这三驳桥而形成的陂头坝“小社会”及其残墙断壁、一砖一瓦一石留给人们的思索。

感谢陈秉林老人,是他向我讲述了自他有记忆时发生在陂头坝的故事。抚摸着一段段残墙、一块块石条,一幕幕历史风烟向我们扑面而来。

陈秉林老人说,在他七、八岁的时候,永远桥周边的陂头坝非常繁华,有4个盐业公司。其中近海的滩涂上有2个、陂头坝本身也有2个。陂头坝上还有2间饭店、1间饼店、1间旅店、2间凉茶店、2间米店、2个猪肉档,也有药材铺。当年的陂头坝别样的繁华景象可见一斑。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供销合作社接管了上述商铺,统一经营日杂、百货、成衣社。直至1979年农村体制逐步改革,还有广汕公路的日渐畅通,盐货外运渠道的改变,陂头坝才慢慢沉寂下来。但留下来的一些店铺旧址至今还在,无言地记录着这段历史。陈秉林老人现在居住着的老屋子就很有历史。他说,原先这是一间“产院”,村子里50岁以上的村民基本上都在这里出生。接生婆名叫兰嫂,在生产队集体里记工分,收到的费用作为副业上交集体。看来,永远桥留给我们的不止是淡淡的盐味。

谁将石板架河腰,斜插横穿便一桥。定是神工施巧手,迎来送往见妖娆。让我们共同祈盼,在新时代“美丽乡村”的建设中,永远桥能以新的姿态融入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在“诗和远方”、文物和旅游结合的路上大放异彩。

新闻推荐

打造品牌服务助力全域旅游 吉隆镇欧汇大酒店董事总经理蔡传方用心经营努力创新 惠东县工商联之创新驱动质量发展

蔡传方(中)到海丰革命老区慰问并和当地群众合影。“自选择了做酒店服务行业,我就会一直坚持下去!”惠东县吉隆镇欧汇大酒店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