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大桥拟拓宽为双向10车道 增量换流量缓解“过江难”

惠州日报 2019-02-14 08:38

早晚高峰期,东江大桥呈潮汐式交通拥堵。本报记者汤渝杭 摄

早晨6时30分许,起床、洗漱、吃早餐……2月11日,春节假期后的首个工作日,家住市区东平东湖花园零号小区的李麟还像节前一样,早早爬起来赶着去上班,想尽量避开东江大桥南端的拥堵时间段。李麟这种担心上班遭遇堵点的心理压力,下来有望得到缓解。

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力疏通市民反映强烈的22个堵点,年内完成一半以上。记者从市自然资源局牵头组织编制的《惠州市区主要拥堵点近期改善方案》(以下简称“《改善方案》”)中了解到,这22个堵点就包含了东江大桥、中信大桥、滨江西路等早晚高峰潮汐式车流增长的路段,市民普遍反映“过江难”的交通节点,其中东江大桥计划拓宽改造为双向10车道,两侧设置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

现状

早晚高峰期呈潮汐式交通拥堵现象

近年来,随着城市快速发展,惠州市工作岗位持续向市区江北、仲恺高新区等区域集聚,居住主要集中在河南岸、麦地等老城区,大规模“职住分离”矛盾日益突出,市中心重点片区对外集散的机动化交通出行需求增长迅猛,叠加西湖旅游交通需求,市区中心区道路拥堵程度迅速加剧。根据2017年惠州市居民出行调查结果显示,跨江需求日均高达23万人次,特别是早晚高峰期呈现出潮汐式交通拥堵现象。

为此,惠州市各级各部门深入实地调研,积极想办法,确保市区中心区交通平安、顺畅。早在2013年7月,交警部门就在东江大桥南桥头实行禁止左转、优化红绿灯配时等新的交通组织措施缓堵。短短几年时间,惠州市曾多次调整东江大桥、滨江西路等易拥堵路段的交通组织方式,通过实行潮汐车道、4车道改6车道、红绿灯控制车流交替放行等措施保畅通。

每次调整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拥堵,但受多车道汇入3车道等多种因素影响,目前东江大桥、中信大桥、滨江西路等路段仍是市民关注的交通节点。节前一个工作日的早高峰8时许,记者驾车沿金山大桥往东江大桥方向行驶,发现排队车辆已延伸至东平下沉隧道内,东江大桥南端高峰时段交通依然拥堵。“像东江大桥南这样的瓶颈路段,只有拓宽车道才是最好的缓堵方式。”市民李先生认为,虽然隆生大桥建成通车,分流了一部分车流,东江大桥南端交通压力大幅减轻,但该路段早高峰拥堵现象依然存在。

除东江大桥南端外,中信大桥、滨江西路等路段早晚高峰时段通行压力也比较大。记者晚高峰时段走访滨江西路发现,该路段调整为3条狭窄车道,中间1条车道为潮汐车道,时见机动车、非机动车混行,常给主车道通行带来较大影响,高峰时段车行缓慢。

建议

瓶颈路段“以增量换流量”缓堵

据了解,针对东江大桥南端等路段的交通拥堵现状,有不少市民和团体建言献策,提出缓堵措施或方案。在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期间,市政协委员杨黎、秘海英、周辉红提出《关于拥堵路段利用拉链式交替通行设置的建议》,认为拉链式交替通行主要解决的是瓶颈拥堵问题,车辆左右交替通行不会造成加塞,还能规范行车秩序,而且拉链式交替通行比红绿灯控制效果要好,行车秩序感强,不会出现乱插队加塞现象,事故率也会相应降低。“拉链式交替通行可在市区东江大桥、惠州大桥等人字路口路段设置,强化用法规去规范行车秩序”。

对此,惠州交警部门认为,参照外地部分城市实行拉链式交替通行的建议是不错,但受现有条件及驾驶人驾驶习惯不可控等因素影响,该方案的可操作性并不强。目前,一般都是单条道路才会采用拉链式交替交通组织措施,东江大桥南端、惠州大道、东平大道以及东平下沉隧道均为多车道,并不具备实施拉链式交通组织的条件。

“对于东江大桥南、滨江西路这样的瓶颈路段,最好还是采用"以增量换流量"的方式,缓解交通拥堵。”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有关负责人介绍,在道路硬件设施不变的情况下,交警部门通常会采用“微循环”“空间换时间”的方式缓解交通拥堵,例如滨江西路、鹅岭三层立交的潮汐式车道,个别路段实行单向通行,利用红绿灯控制车流交替放行,缩窄现有车道宽度增加车道等等,这些方式对城市交通拥堵会有所缓解,也提高了车辆通行效率,但无法大幅度缓解类似东江大桥南端、滨江西路等瓶颈路段的交通拥堵。

但通过道路、桥梁改造拓宽、增加车道以“以增量换流量”的缓堵方式则不同。该负责人举例说明,隆生大桥建成通车后,据不完全统计,高峰时段隆生大桥单向每小时车流量高达3000辆次左右,大幅缓解了中信大桥、东江大桥的交通拥堵。根据前期视频监控来看,早高峰时段沿惠州大道由水口大湖溪往东江大桥方向车辆大幅减少,东江大桥南端排队车辆也比之前提前消散。

◎部门措施

分类施策治“堵点”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多,市区交通拥堵问题已成为群众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去年年底,按照市政府工作部署,市自然资源局牵头组织编制了《改善方案》,将对市区中心区22个交通拥堵点采取短平快的综合交通措施,提升通行效率。

短平快提升22个堵点通行效率

据介绍,随着机动化出行总量进一步增长,2017年惠州市高峰路网平均车速为22.9km/h(高德数据),相比周边城市偏低,且拥堵程度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尤其是市区中心城区主要干道、跨江通道、对外衔接通道等。

“针对发现的问题,近期主要通过短平快的综合交通措施,改善市区主要拥堵点交通条件,提升交通通行效率和服务水平。”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结合当前形势,围绕惠州市建设更加高效交通体系,以及提高出行效率的发展要求,该局制定了《改善方案》,旨在打造高效率、高品质的城市交通运行体系。

该负责人介绍,近期将从渠化改造、断面优化、慢行提质和定向增供等方面着手,推动新一轮交通拥堵综合治理。根据《改善方案》,记者看到,针对各个拥堵点的实际情况,分类施策。其中三环北路-惠民大道交叉口等9个交叉路口堵点进行渠化改造;滨江西路、东江大桥、中信大桥等7个堵点进行断面优化;对惠州大道(佳兆业路段)等三个路段进行慢行提质;三环南路与南岸路交叉口等3个拥堵点进行定向增供。

4类措施优化拥堵点交通组织

记者了解到,“渠化交通”是指在道路上划线,或用绿带按交通量来分隔车道,使各种不同性质和不同速度的车辆,顺着规定的方向互不干扰地行驶,以分隔或控制冲突的车流。

“渠化改造将使平面交叉在时间、空间上得到了充分利用,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同时增进安全性。”市自然资源局交通规划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渠化改造的拥堵点有9个交叉路口。具体措施为:针对直行,压缩进口单车道宽度,增加车道数;针对右转,增设渠化岛,设右转专用;针对左转或掉头,将压缩中央分隔带或压缩对向出口宽度。

“断面优化”也是重要的手段。城市道路横断面作为交通流的载体,是道路功能的体现,其设计是对有限的道路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过程,组合模式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该负责人介绍,7个进行断面优化的堵点将以“绿色低碳”为理念,根据拥堵点功能定位,优化断面各组成部分的宽度以及相互横向位置,满足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顺畅的通行。

“"慢行提质"在满足居民慢行出行需求的同时,提升慢行系统的环境品质,提倡绿色出行。”该负责人介绍,慢行提质的具体措施为,在交叉口区域,通过设置等候区,将转向、直行车流前置,缩减渠化岛设置2.5米非机动车过街通道,实行非机动车路权优先。同时,完善人行横道、过街天桥、过街隧道等过街设施。

“定向增供”则针对道路承载能力不足的严峻形势,持续按计划推动快速路快速化以及关键节点改造等重要工程,同时优化路面交通组织,挖潜道路设施潜力,着力解决道路交通瓶颈点。

统筹 本报记者刘豪伟

采写 本报记者刘豪伟 邱若蓉

新闻推荐

工行惠州江南支行重新装修开业

位于惠城区演达大道云天华庭的工行惠州江南支行,地处城区的商贸中心。该行营业部原址历经数月的精心装修后,于近日以崭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