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罗湖镇围上灯传承数百年

惠州日报 2019-02-11 08:39

热闹的上灯现场。本报记者王建桥 摄

大年初六,博罗县湖镇镇湖镇围群众胡玮竣凌晨三点起床。一番庄重的穿戴后,便要出门去“接灯”,与族人一起共庆添丁之喜。每年大年初六,是湖镇围上灯的好日子。隔年添丁的胡姓族人都会敲锣打鼓,响着鞭炮去“接灯”。这一传统已经传承了几百年。

接灯队伍敲锣打鼓去“接灯”

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醒狮舞起来。大年初六这一天,湖镇围古村落里四处洋溢着喜庆的氛围。凌晨四点许,“接灯”的队伍便在古村的胡氏祠堂前集合。

“接灯”的队伍由隔年添丁的家庭组成,有新丁的父母、祖父,新丁的父母称“灯头公”“灯头婆”,新丁的祖父称“灯祖公”。“灯头公”戴着毡帽,穿着西装;“灯头婆”精心打扮,身着喜庆的旗袍;“灯祖公”戴着毡帽,着装隆重。

湖镇围老人协会会长胡业勤今年73岁,每年他都要协助族人将“上灯”这一盛事办好。他告诉记者,今年“上灯”的家庭有19户,接灯的队伍上百号人,“人数一般,往年多时有30多户人,"接灯"的队伍就更庞大了。”

在祠堂集结完毕后,队伍便打着大鼓,敲着锣,舞着狮子,放着鞭炮前往镇上市场。

接灯队伍与村民互放鞭炮祝福

记者留意到,接灯队伍所拿的物品也都很讲究。“灯头公”扛着两颗未去头和尾甘蔗,尾部系着几颗芹菜、葱蒜和一对大桔,意味着男婴将来勤劳聪明,健健康康,大吉大利。

“灯头婆”挑着担子,意味着代代丰衣足食;担子里放着红枣、桔子、糖果、花生、柏叶、葱等多种寓意极强的物品。

去“接灯”的队伍,一路上敲着锣鼓,舞着狮子,放着鞭炮,到镇上指定的地方买灯。胡业勤说,“灯”是特制的,年前便订做好。马兰灯有大有小,均悬挂于胡氏祠堂。另外一些写着“胡”字的小灯笼,添丁的家庭每家每户一盏悬挂于家中。

买灯回来时,也是一路舞动醒狮,敲锣打鼓,鞭炮喧天。队伍经过之处,家家户户竞相放鞭炮,寓意“接灯(丁)”,图个好意头。买灯队伍回到村里时,每家每户都放鞭炮祝贺。记者看到,接灯的队伍中,“灯头公”们都挎着一个包,包里都装满了鞭炮。每经过一户人家,都要点鞭炮,祝福自己的同时,也将添丁的喜气传递给他人。胡业勤说,相互放鞭炮传递祝福,热情的人家会与接灯的队伍互放鞭炮半个小时,甚至四十分钟。首次“上灯”的胡玮竣心情很激动,他说:“上灯这一传统风俗很热闹,很有味道,希望小孩健康成长,也愿大家一起沾沾喜气。”

在鞭炮和锣鼓的祝福声中,接灯队伍于11时许回到胡氏祠堂,大家将写有“胡”字的大灯笼挂于祠堂前,将担中的茶园公仔以及接回的其他灯挂好。胡业勤说,大年初八,族中60岁以上老人会帮助“灯头公”们将茶园公仔放置在搭好的架子上,将各类灯笼挂好。据悉,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十六日,湖镇围“灯头公”就会驱车到东莞市茶山镇买茶园公仔(泥塑彩绘公仔,多以三国人物为题材,有三英战吕布等历史人物)。

据了解,湖镇镇大部分村都会在大年初六上灯,但是湖镇围上灯是最隆重的,每年都吸引无数游客前来观看,成为东江流域规模最大、保持传统最完整、最热闹的春节必备节目之一。

话你知

湖镇围上灯

湖镇围是一个千年古村落,人文历史厚重。“上灯”仪式传承至今有几百年。湖镇围的胡氏家族中,每年正月初六,只要隔年有哪户人家诞下男丁,就会举行隆重的“上灯”仪式,“灯”是客家方言“丁”的谐音。这一天到来时,隔年诞下男丁的户主就会组织起来,举着家族的大旗,一大早一路舞动醒狮,敲锣打鼓,鞭炮喧天,到指定的地方去“买灯”,买灯回来将灯挂在胡氏祠堂。

(燕 文)

本报记者李燕文 通讯员高毅敏 黄伟雄

新闻推荐

欢乐贺新春 共祝祖国好 海外华侨华人和留学生庆祝春节

据新华社北京2月5日电在中国传统新春佳节来临之际,海外华侨华人和莘莘学子纷纷举办各种庆祝活动,热热闹闹过大年,共同祝愿祖...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