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一切束缚激活人才“一池活水”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创新人才“引育留用”机制,聚集一流人才助力建设国内一流城市
上月底,惠州市组团参加中国海外人才交流大会暨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惠州馆”吸引不少海外人才前来洽谈。本报记者王建桥 摄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第四次会议提出,一流城市必须聚集一流的人才。要千方百计破除一切束缚,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激活人才“一池活水”。
市“两会”期间,由九三学社惠州市委员会、市政协委员张敏等提交的《关于构建科技人才创新机制,助力惠州建设国内一流城市的建议》《关于发挥校政行企联合优势,引进针对性高层次人才的建议》等政协提案受到广泛关注。提案建议惠州创新构建人才引进和培育新机制,厚植人才成长土壤,通过完善人才工作机制、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激励力度、发展技工教育等方式,以更好地集聚创新创业人才,并以更强大的科技支撑,助力惠州建设国内一流城市。
◎现状
高层次人才总量偏少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资源是科技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目前惠州在科技人才工作的具体实践中,还存在一些机制问题。”九三学社惠州市委员会《关于构建科技人才创新机制,助力惠州建设国内一流城市的建议》认为,这些问题集中在科技创新人才管理机制相对滞后、人才政策体系衔接不够紧密、人才配置和培养使用不够科学等方面。“比如,高校院所科研人员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与评价体系不尽完善,科研人员更愿意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如何发表更多文章上,缺乏鼓励长期基础研究积累和包容失败的机制和政策,致使科研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
张敏表示,惠州当前仍存在高层次人才总量偏少等问题,而且政府、学校、企业在人才引进方面均有不足,要么力度不够,要么机制不全。“比如,在省内外学术界的领军人物、拔尖人才,或者能够支撑一个项目一个行业的科研领军人才寥寥无几。此外,真正会搞科研、善于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人才比较稀缺。”
张敏认为,受广州、深圳等周边城市人才“虹吸效应”的影响,惠州在招聘人才上本身就不占优势。再加上吸纳人才的优惠政策和人才激励措施尚未健全,即使出台一些政策,但吸引力不够强,效益不明显。“例如,目前惠州给予博士每月1000元津贴、3万元安家费;给予博士后每月1500元津贴、5万元安家费,这一标准相对偏低,建议借鉴珠三角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政策进行调整。”
◎建议
重点引进培育高科技人才
记者了解到,就如何构建更好的人才引育机制,九三学社惠州市委员会在《关于构建科技人才创新机制,助力惠州建设国内一流城市的建议》中建议,要不断强化科研单位人才的主体作用,完善人才工作机制,建立一套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能力和业绩贡献为导向、以薪酬待遇为激励的量化考核与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眼建立核心价值体系,推进实施“智汇惠州”和“海智计划”,加大涉外知识产权保护、外语交流、经贸交流、涉外法务等方面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
提案还建议,惠州应严格按照科技创新规律设计制定高校、院所、企业等不同岗位科研人员的绩效分类评价体系,促使科研人员把精力和时间聚焦在深入研究原创技术与关键核心技术上。
张敏说,惠州学院作为惠州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主要平台之一,近年来引才力度不大。“建议政府联合惠州学院和重点行业企业组建招聘团队,发挥三方优势吸引并留住人才。同时,以优势行业、龙头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重点引进惠州优势产业紧缺的高科技人才。”
市人大代表黄文辉说,当前,惠州市创新创业人才的底子还较薄,建议进一步加大对创新创业人才的扶持力度,把孵化器、众创空间、产业园运营人才引进培养作为人才引进的重点,同时拓宽人才引进标准,对科技型应用型人才及子女入户入学提供优惠条件,对电子信息及软件开发等高端应用型人才给予住房及个人新增税收奖补。
市人大代表于加良认为,培育人才至关重要。以惠州农业人才为例,惠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现有土地面积560多亩,其中120亩为规范化标准试验基地,但科研技术团队薄弱,在甜玉米育种体系研究中,技术团队人员只有6人,在杂交、繁种等育种过程中,技术人员严重不足。他表示,惠州工程技术学校是惠州市农业院校之一,邻近惠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如果采用校所合作的方式,更有利于人才的培育和整合。比如实行双聘机制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整体力量的作用,共享实验设备与实验基地,培育本地农业科技人才。
◎回应
领军人才一次性专项工作经费最高可获100万元
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惠州市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方面不断加大力度。比如,海外人才创办企业自登记注册之日起3年内可申请一次性贷款贴息补贴,贴息补贴最高可达30万元;建立博士、硕士见习基地的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最高可申请10万元启动资金;市财政可为每个新设立的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分别提供50万元、20万元专项资助。
此外,从2013年起,惠州市实施领军人才培养工程,重点引进惠州的石化、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和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的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经认定入选的第一、二类领军人才,可获得市财政给予津贴补助(分别为每月10000元、5000元)、一次性住房补贴(分别为50万元、30万元)、一次性专项工作经费资助(分别为100万元、50万元)。
而在技能人才培育方面,近年来,惠州市实施了首席技师培养工程,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引进以及选拔激励机制,引进培养了省技术能手39名、市级首席技师35名。同时,将解决重大学科问题或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成果的原创性和科学价值、学术水平和影响力作为重要评价内容。截至2018年9月,惠州市累计引进、培养高级职称人才7694名。
统筹 本报记者刘炜炜
采写 本报记者刘炜炜 李向英
新闻推荐
统筹中医药资源建立生态化现代产业体系 惠州市中医药产业如何发力?代表委员积极建言
位于罗浮山的葛洪博物馆掩映在植被间。图片由惠州报业传媒集团东江图片社提供中医药学是我国的瑰宝。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