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立体过街设施缓解“过街难” 市政协委员关注市区交通优化

惠州日报 2019-01-16 08:56

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为市民过街搭起安全通道。这是市区东平吉之岛人行天桥。本报记者钟畅新 摄

随着人流、车流量不断增大,惠州市行人与汽车、电动车等交通工具“抢道”的情况时有发生,特别是市区中心区行人“过街难”矛盾更为突出。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期间,市政协委员杨择郡提交了《加快立体过街设施建设,切实缓解市民“过街难”问题》的提案,建议科学建设立体过街设施,这样既能完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缓解交通压力,又能充分利用城市立体空间,节约土地资源,提升城市形象。

◎现状 行人“过街难”成为重要民生问题

交通是城市的动脉系统,也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随着市区车流和人流大幅增长,道路交通拥堵不断加剧,行人与汽车、电动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抢道”的情况时有发生,行人过马路风险大,人车矛盾日益突出,行人“过街难”已成为惠州市发展中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重要民生问题之一。

杨择郡指出,惠州市一些交通设施规划建设和管理理念没有跟上城市发展步伐,以西枝江桥头地下通道、下角市场附近地下人行通道为代表的过街设施,由于管理不善、标识不明等原因,使用效果不佳。同时,红绿灯控制优先提高机动车的通行能力,市民过街等候时间长,过街权利没有得到充分保障。

“如今,在出行方式分担率上,步行、自行车、电动车合计占比53%,慢行已成为市民主要出行方式,这也增加了过街需求。”杨择郡说,惠州市机动车保有量已从2014年的45.5万辆增至2018年底的119万辆,加上立体交通运用不足,地下管廊和立体架构建设使用不足,导致“过街难”问题日益凸显。

◎建议

吸收商业资本投资建设及运营过街通道

“科学建设立体过街设施是关键。”针对惠州市行人“过街难”成因,并结合国内外保障行人路权的成功案例,杨择郡认为,科学建设立体过街设施,是既能完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缓解交通压力,又能充分利用城市立体空间,节约土地资源,提升城市形象的最佳方案。

在提高立体过街设施建造设计水平和科学合理性方面,杨择郡建议按照既有专项规划,综合评估商业发展水平、交通繁忙程度、人流量及密度等客观指标,科学合理加快推进立体过街设施建设。优先在靠近商业中心区、公园景点、医院等人流量大的地方,以及“过街难”问题突出的片区实施。可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综合判定该地段建设过街地下通道或人行天桥的可行性,并尽可能增加与周边商场、写字楼、交通场站通道的联系。

杨择郡认为,市区还需进一步加强“礼让行人”理念宣传教育,完善标志标线,增加执法监控智能设施,加大违法曝光力度。优化行人过街信号灯控制方案,减少行人过街等候时间,以及提高行人过街等候区安全保障和过街环境水平,如增加防撞墩、遮阳伞等。“还要拓宽投资建设及运营渠道,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杨择郡建议吸收商业资本投资建设及运营过街地下通道,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助力破解“过街难”困局。

本报记者刘豪伟

新闻推荐

履职尽责为建设一流城市贡献智慧力量 市政协委员分组讨论常委会工作报告和提案工作报告

本报讯(记者杨剑辉)昨日下午,出席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的委员分成8个组,讨论政协第十二届惠州市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