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热议“争创一流” 惠州如何让一流城市的梦想变成现实

南方日报 2019-01-16 05:34

惠州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召开委员专题座谈会。南方日报记者梁维春摄

惠州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委员专题座谈会上,政协委员自带展板发言。

南方日报记者梁维春摄

在15日开幕的惠州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争创一流”成为政协委员最关注的议题之一。

当天下午,惠州专门召开了“探索城市管理新手段,助推一流城市建设”和“解放思想,鼓足干劲,建设国内一流城市”两场委员专题座谈会,惠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贻伟,惠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吉分别参加了座谈会。

而就在日前召开的惠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第四次会议,针对惠州争创国内一流城市这一宏伟目标,明确提出了四个“一流”(一流的实力、一流的环境、一流的人才、一流的生活品质)的思路,让惠州在未来十年的发展愿景更加明确。

能否把一座城市的竞争力放到最大,让各种资源要素使用效率最大化、生活品质最佳化和城市治理能力最优化?如何破茧成蝶让一流城市的梦想变成现实?怎样让惠州具备“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核心竞争力、在优势领域冲击“单打冠军”?在15日上午的大会发言和下午的分组讨论环节,政协委员纷纷围绕“争创一流”的主题,提出了自己领域所熟悉的建议。

一流的实力

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离不开一流金融生态支撑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的综合实力做支撑,实力就是底气。实际上,一个城市只有经济总量足够强大,只有坚持走高质量发展路子,才能拥有一流的综合实力。对于惠州而言,壮大实体经济不动摇,以“2+1”支柱产业支撑起经济大厦的“四梁八柱”,在强筋壮骨上久久为功,才能实现一流综合实力的目标。

在政协分组讨论时,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胡建斌表示,目前惠州在重大项目建设方面取得良好效果,将为惠州打造一流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他介绍,国家已确定两批重大外资项目,其中包括惠州的3个项目,即埃克森美孚、中海壳牌三期和旭硝子。仅以埃克森美孚为例,两期总共投资额达到100亿美金。一个地级市有3个这样的项目,非常不容易。

除了重大项目,惠州也亟须引进、培养一批有前景的新兴产业,而这需要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的力量。

省政协常委、广东丽日企业集团董事局主席吴火豪表示,惠州要充分利用好自身优势,推进惠港深三地科研院校与科技创新机构合作,引进香港高等院校来惠办学,打造三地科技研发和教育产业合作承载区;引进惠港两地青年合作团队,打造惠港青年创业孵化基地;同时利用龙门温泉、罗浮山中药和惠东滨海资源打造世界级的旅游康养基地和中医药养生研究基地。

实际上,作为生态宜居、历史积淀深厚、旅游资源丰富的惠州而言,发展旅游产业同样是高质量发展的一部分。

市政协委员、市政府驻北京联络处任副主任廖志华说,惠州旅游资源优、起步早、基础好、潜力大,但对标一流旅游城市标准还有很大差距。如何建设一流的旅游城市,他建议:一是要有一流的文化旅游规划做支撑;二是要有一流的文化旅游产品做支撑;三是要有一流的旅游环境做支撑;四是要有一流的服务品质做支撑。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离不开金融强有力的支撑。显然,打造一流的金融生态环境是建设一流城市的应有之义。

在市政协委员、中国工商银行惠州分行行长徐晓飞看来,一流的金融生态环境,金融总量和资产规模往往相对较大,金融业增加值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占比较高,金融业资产质量优良,金融从业人员素质高,金融创新能力强。

不过,当前惠州的金融业,还存在着存贷款总量规模小、人均低,金融业增加值占比较低,金融从业人员较少,金融创新能力弱等问题。

对此,徐晓飞建议,要发挥金融机构作用,将惠州作为金融创新试验田先行先试,加大金融消费、宣传等引导力度,搭建银行、保险、证券等多元化融资平台;要加强联动,打造金融供应生态体系,构建好商业银行、创投、风投等资本市场协同发展的资本体系,促进银保、银政、银企等多方合作,从而强化资本对惠州经济的支撑。同时,引入评价机构,利用惠州创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的契机,加强城市信用建设,培养良好的社会信用意识,减少投融资决策的误判率。对新兴产业和中小企业,要加强各类扶持基金的设立和投入,设立种类齐全、覆盖面广的财政专项基金等。

除了发展一流金融服务之外,能否减轻负担让企业轻装上阵,也是一流产业的必备基础。

当前,随着经济发展下行压力风险的增加,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企业面临的压力颇大。全国政协委员、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会长、旭日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杨勋建议继续加大力度为企业“减负”,只要企业能生存下来及持续发展,就业才有保障,就业有保障,社会才能稳定,市民才有能力及愿意消费,才能刺激经济循环发展。

一流的环境

交通、营商环境要与周边发达城市无缝对接

一流城市必须创造一流的环境。“当今城市什么最珍贵?环境!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有什么样的城市形态,就会催生什么样的城市文明,良好的环境是吸引力、竞争力,也是生产力。”惠州市党代会报告掷地有声。

一流城市必须以一流市政设施作为基础。

市政协常委、市律师协会会长杨择郡表示,自己作为在惠州生活工作了25年的市民,真切地感受惠州市区早晚高峰时段热点片区、路段和主要节点的交通拥堵状况仍然严重,交通运行效率和市民出行便利受到深度影响。他认为,惠州应运用立体思维,多元投资运营,从地表上下做文章,通过空中管廊和地下通道等方式综合破解“过街难”,同时保障慢行安全和质量。

城市交通问题除了拥堵,突出的另一个矛盾就是“停车难”。为此,杨择郡连续三年提出解决“停车难”的提案,呼吁通过有偿使用,优化公共资源配置,科学设置停车位,推动建立智能立体停车库和加强管理。目前,他的这些提案已经得到了惠州市政协的重视和落实。他建议,惠州应加快市区立体停车场建设,积极推动智慧停车平台和系统建设。

市政协委员、市市政园林事务中心主任邬泽勤从解决区域交通平衡、进出城快速化、民生热点难点、配套政府战略、提升城市品质五个方面问题介绍了未来要做的思路,以全力提升市政设施建设。

比如针对中心城区“过江难”问题,在惠州大桥、东江大桥、中信大桥、合生大桥、隆生大桥等基础上,加快建设金石二路跨东江大桥、北环大道跨东江大桥、惠新大道跨东江大桥等等。同时,针对中心区目前主要的22个堵点,今年将实施12个堵点改造,用两到三年时间,完成剩余10个堵点痛点的改造。

杨勋认为,不仅要实现市内更便捷的交通,也要从粤港澳大湾区乃至更大范围来谋划好交通设施体系的建设。

胡建斌介绍,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赣深高铁和广汕高铁的惠州段都已动工,征地等方面的进展也比较顺利。一旦建成,惠州在原有的厦深高铁基础上,将形成东西和南北走向的高铁网。

而在航空方面,惠州机场去年的旅客吞吐量突破188万人次,这一指标使该机场在全国的排名上升不少。新的千万级机场规划正在做前期工作,并得到了部队的大力支持。如果高铁和航空方面的建设在今后几年进展顺利,将为惠州实现高质量发展形成强有力的支撑。

相比于交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硬环境,政府办事等软性的营商环境,对企业而言意义绝不亚于前者。

“企业愿不愿意来,来了之后留不留得住,关键取决于是否有一流的营商环境。”惠州市政协常委、惠州鸿达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小波说。

实际上,相比于港深广莞佛等城市,惠州在营商环境、社会环境、政策和开放程度以及包容性等方面都不具有优势。如果单纯靠低成本和资源优势,对惠州高质量发展而言显然不具备可持续性。

“所以一定要更加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彻底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这不仅需要交通无缝对接,更重要的是所有的政策及整体的营商环境也要无缝对接。”黄小波建议。

具体来说,就是要进一步推动干部队伍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敢想敢干;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真正为企业排忧解难,让企业用口碑来为惠州宣传,以吸引更多更优质的企业来惠州落户;要梳理各职能部门和基层政府部门办事流程,参照深圳、广州、东莞的政策做法,甚至比他们更优厚,只要法无禁止即可为,释放政策红利、吸引投资者和企业来惠州;要加强监督,形成公开透明的政务环境,并加强作风整治。

吴火豪也建议,惠州市各级部门要加大改革力度,转变政府职能,打造服务型政府。各级部门敢担当、敢作为,提升服务效率,优化服务企业,为企业办实事营造宽松的营商环境,让更多的企业为建设惠州国家一流城市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流的人才

“吸引蜜蜂一定要把花开好”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一流的人才既包括干部队伍,也包括企业家队伍,还包括教育、卫生等各行各业人才队伍。“营造充满希冀的环境,点燃各类人才期待成长的火焰,方能让惠州的事业长盛不衰。”惠州市对此认识颇为清晰。

如何营造更肥沃的土壤,吸引更多人才到惠州干事创业?

惠州市提出,要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打破户籍、地域、学历、身份、社会保障、人事关系等刚性或柔性限制,让惠州成为天下英才向往的地方。

惠州毗邻深圳、香港,能否以好的机制引进发达城市的人才,是惠州必须考虑的问题。

当前,香港的高等院校聚集了不少国内外的科研人才,也有很多有潜力的研究项目,这正是惠州的短板。

杨勋建议,可大力推动惠港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先从共建实验室开始,引入项目及科研人才,政府给予大力的政策及财政的支持;另一方面,引入香港的专家、学者及专业人士到惠州的院校及企业进行交流及协助培训,为一流城市建设储备所需的知识及人才。

“长远而言,应尽快促成引进香港的大学在惠州建立分校,并开设我们所需要的学科及开展科研工作。”杨勋表示,他正在推动惠州学院与香港的院校开展科研项目及人才培养,也希望政府给予更多的支持。

实际上,人才和环境都是相互协调和融合的。

“从内外两个层面来看可以分两种人才,一种是外面请过来,一种是从自身来培养。”市政协委员杨春来认为,要吸引人才进来最重要的就是搭建好平台和创造好的环境,“吸引蜜蜂一定要把花开好”,提高自己的实力才能吸引更多有实力的人才进来。

“关键还是自身的培养,培养自己的人才。”杨春来认为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践行,成才的路没有捷径,只有不断努力和践行,日复一日学习和提高才能慢慢成才。“一直努力走下去,路上就会有同行的人,而不是等到有人一起再出发”。

而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人才振兴是重要一环。

实际上,要实现农业有发展、农村有活力,需要一大批能创新、敢创业、懂科技的新型职业农民,特别是有知识、有想法、有干劲的大学生和年轻人。对于惠州来说,如何引导大学生和年轻人愿意投身农业农村,将他们培养成未来农业的生力军和领头人,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对此,市政协委员、博罗县政协副主席、博罗县农林局副局长何金华专门提出了建议——出台一揽子扶持政策,鼓励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创新农业科技发展模式,鼓励农业科技人才下乡创新创业。

具体而言,包括对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年轻人在资金、政策、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给予支持,比如免收行政性收费、贷款优惠、返乡创业培训补贴、税收优惠、技术培训等;大力实施“新乡贤”培育与成长工程,推荐“还乡”机关干部、返乡大学毕业生、复退军人、企业家等“新乡贤”群体参加村级后备干部遴选;健全基层农业人才培养政策和培育工程,完善有利于激励创新的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及人员聘用、晋升、奖惩、待遇等配套改革措施,加快培养一批精技术、善经营、会创业的农技推广人才和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一流的品质

以一流公共服务供给构建现代化品质城市

城市的核心在人,建设一流城市的终极目标在于惠民。一流的生活品质,不是用来看的,是拿来用的,是每一个人在惠州的切身感受,要以“用户”的真实体验来衡量城市的品质。

实际上,一流的生活品质,体现在现代化教育体系、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适度超前的全民健身体系,还有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提升平安惠州、法治惠州建设水平等各方面,让老老少少都有获得感、幸福感。

对此,惠州市政协委员纷纷提出了建议。

比如针对市民十分关注的教育问题,市政协委员、民进惠城区总支主委冯素娟表示,近年来,惠州在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上工作扎实,成效显著,但在经费投入、教育用地、学位供给、教师编制和优质均衡等方面还存在短板。

比如学位供给方面,随着惠州城镇化加速推进,学位需求快速增长,新(扩)建学校和学位供给相对滞后,大班额、大校园现象较为普遍。2017年,全市累计尚缺学位近2万个,学校12所;超省定标准大班额5901个,超2000人学校86所。

对此,冯素娟从提高经费保障水平、保证学位供需平衡、统筹城乡师资配置、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在她看来,关键就是通过统筹推进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以基础教育的“提强升质”助推惠州建设国内一流城市。

市政协委员、仲恺中学校长张干丁表示认同,有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他呼吁健全财政保障机制,提高经费保障水平,统筹城乡师资配置,优化教师管理体制。

医疗卫生服务,也同样与市民生活品质息息相关。

“一流的城市离不开一流的公共服务,而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流的医疗卫生不可或缺。”市政协委员、致公党惠州市委会委员、惠城区政协副主席琚雄飞认为,只有争当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急行军”和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领跑者”,才能助推惠州国内一流城市建设。琚雄飞建议,应该抓住资源配置不均衡、医疗水平不高、专科医院发展不足、住院服务体系不高、区域信息不畅等方面的关键节点,在有效供给、人才队伍建设、服务能力提升、全面深化改革、大数据融合发展等务求实效。

针对医疗的话题,医务工作者、市政协委员张晓慧认为,一流的生活品质,与活得健康、活得有尊严关系重大。因此,她今年提交了有关临终关怀的提案。她认为,现在的医疗不应该是为了治疗而治疗,应该从生理和心理多方面加强保障,让人走得更有尊严。

“惠州市要实现创建一流城市的发展目标,须大力实施体育惠民工程,完善体育设施,合理布点布局,在城市社区建设15分钟体育健身圈,推动新建社区体育设施覆盖率达100%,打造有主题、有服务、多功能的体育社区,增强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市政协常委、致公党惠州市委会副主委王晶晶的这一提议,获得了参会者的点赞。

王晶晶建议,惠州市政府担当主体,成立社区体育场地建设领导小组,以“创建一流城市”为目标,把社区体育场地建设作为以民为本、建设宜居城市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点项目来抓。在选址方面,要综合考虑土地资源、基础设施、交通出行及人群特点等实际情况,可以社区街头巷尾闲置地、临时边角地、街头绿地等建设用地为主,根据用地大小,建设居民身边的、接地气的体育场地。

此前,市政协副主席华红到珠海做过体育场地建设的相关调研。“一流的生活品质,与教育、医疗和文化等民生问题息息相关,也包括适当超前的体育设施。珠海为什么有幸福感,15分钟即有健身公园,连网球场和室内游泳馆都是免费的,有很多值得学习。”

惠州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文化遗存。能否推动罗浮、东江、西湖等历史文脉与现代文明深度融合,让“岭东雄郡”精神焕发时代光彩,这也是惠州能否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现代化品质城市的一个关键点。

对此,市政协常委、惠州市惠金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荣辉建议,在城市出入口的设计中应彰显惠州符号,立足东坡文化、罗浮文化、惠州历史文化等地域文化元素的同时,融入现代化、国际化的设计理念,“让惠州作为大湾区城市的文化魅力在城市出入口得以充分体现,让惠州一流的城市品质和形象得以充分体现。”

■链接

政协委员说“一流”

建设一流的旅游城市,一是要有一流的文化旅游规划做支撑;二是要有一流的文化旅游产品做支撑;三是要有一流的旅游环境做支撑;四是要有一流的服务品质做支撑。

——惠州市政协委员、市政府驻北京联络处任副主任廖志华

一流的金融生态环境具有以下特点:金融总量和资产规模往往相对较大,金融业增加值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占比较高,金融业资产质量优良,金融从业人员素质高,金融创新能力强。建议惠州作为金融创新试验田先行先试,打造一流金融服务。

——惠州市政协委员、中国工商银行惠州分行行长徐晓飞

企业愿不愿意来,来了之后留不留得住,关键取决于是否有一流的营商环境。如果单纯靠低成本和资源优势,对惠州高质量发展而言显然不具备可持续性。

——惠州市政协常委、惠州鸿达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小波

要吸引人才进来最重要的就是搭建好平台和创造好的环境,“吸引蜜蜂一定要把花开好”,提高自己的实力才能吸引更多有实力的人才进来。

——惠州市政协委员杨春来

一流的城市离不开一流的公共服务,而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流的医疗卫生不可或缺。只有争当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急行军”和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领跑者”,才能助推惠州国内一流城市建设。

——惠州市政协委员、致公党惠州市委会委员、惠城区政协副主席琚雄飞

惠州市要实现创建一流城市的发展目标,须大力实施体育惠民工程,完善体育设施,合理布点布局,在城市社区建设15分钟体育健身圈,推动新建社区体育设施覆盖率达100%,打造有主题、有服务、多功能的体育社区,增强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惠州市政协常委、致公党惠州市委会副主委王晶晶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叶石界张峰

刘光明宝廖钰娴张昕周春马发洲

统筹:叶石界

新闻推荐

入伙通知书

尊敬的华冠花园业主:我公司开发建设的华冠花园(5、6栋)已具备入伙条件,定于2019年01月16日至2019年01月17日入伙,请业主按通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