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底建成区黑臭水体拟消除九成 市住建局落实提案要求不断提升城市品位 委员提案办理系列报道④

惠州日报 2019-01-03 08:57

河涌黑臭水体整治、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等一直是市民关注的热点问题。市住建局把《科学有效治理惠州市河涌黑臭水体,推进惠州市生态文明建设》《丰富历史文化街区内涵,擦亮历史文化名城品牌》等市政协重点提案,作为提升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动力,不断规范办理程序,提高办理水平,办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截至目前,惠州市27条黑臭水体已全面开工整治。按照要求,到2020年底,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将达到90%以上。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6.4%

近年来,惠州市牢固树立治水为民理念,把治水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大力推进治水工程,全面开展河涌(含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效果凸显。截至目前,惠州市27条黑臭水体已全面开工整治,开工率100%,累计完成投资约26.85亿元(含征拆费用),其中2018年投资约4.95亿元。

在污水处理设施方面,全市共建成城镇污水处理设施92座,污水处理能力173.25万吨/日;建成截污管网2785公里,实现了一镇一厂目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6.4%。

市住建局局长甘少权介绍,惠州市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设计后整治、先重点后一般、先治污后景观”的工作思路,采取“一河一策”方式,做好黑臭水体整治建设。按照要求,到2020年底,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将达到90%以上。

综合整治不仅要求恢复水体,还体现在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源头管控上。接下来,惠州市将继续开展既有管网大排查,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污泥处理水平。同时,深入开展养殖种植污染治理,强化工业污染防治,全面清理“散乱污”企业,做好源头控制。

挖掘整理各类历史文化遗存

近年来,惠州市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工作,不断完善保护制度,初步构建名城管理体系、保障体系,科学全面编制保护规划。

在名城保护制度建设方面,惠州市出台了《惠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设立了惠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为惠州市名城保护工作提供法治保障和制度支撑。

甘少权告诉记者,在规划编制方面,惠州市组织编制了《惠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及《水东街历史文化街区规划与建筑方案设计》《惠州市历史建筑保护专项规划》等一系列保护规划,接下来还将做好铁炉湖、金带街、北门直街、淡水老城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详细规划,科学指导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工作。

此外,惠州市还将进一步整治提升街区整体风貌,以东坡祠复原工程、宾兴馆保护修缮和历史文化街区整治提升工程为抓手,加强对历史遗存的保护和修缮,有效改善提升老城面貌。市住建局将与其他部门合作,加强对各类历史文化遗存的挖掘整理,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特色。

本报记者邱若蓉

新闻推荐

3天接待游客逾156万人次 元旦假期惠州市旅游市场平稳运行人气旺

市民游客在西湖景区东平窑陶瓷美术馆参观。本报记者李松权摄本报讯(记者周觅)元旦狂欢体验万人倒数共度跨年夜的欢乐、相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