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惠州非国有博物馆增至10家 惠州市明确非国有博物馆比照国有博物馆享受优惠待遇

惠州日报 2019-01-02 08:27

博物馆是文物藏品和精神文化的集聚地,能反映一个地域、一个城市的精神文化厚度。日前印发的《惠州市支持鼓励非国有博物馆发展工作方案》指出,惠州市将通过一系列有力措施扶持非国有博物馆发展,争取到2025年,建成以国有博物馆为引领、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的全市博物馆网络,进一步提升博物馆特色化、现代化、专业化、社会化水平。

非国有博物馆免费开放率将不低于90%

目前,惠州市现有纳入全省文博系统管理的各级国有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10家,但纳入管理的非国有博物馆只有1家。

《方案》提出,到2019年底,进一步拓宽非国有博物馆范围,丰富场馆类别,基本形成陶瓷、玉器、钱币、书画、家具、革命文物等多种类型的非国有博物馆体系;至2025年底,全面建立藏品丰富、类型多样、制度健全的惠州非国有博物馆格局。

同时,推动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环境更加优化,非国有博物馆实现全员登记注册,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改善,场馆数量提升至10家,打造一批专业化程度高、社会影响力强的优秀民间场馆,实现非国有博物馆免费开放率不低于90%。

在场馆资金等多方面提供支持

《方案》指出,惠州市将从“场馆保障、资金支持、专业指导、规范管理”四个方面,有序推进非国有博物馆建设。

场馆保障方面,鼓励社会力量围绕惠州市非国有博物馆建设,兴办能填补本地区博物馆门类空白以及能体现本地产业特色、地区文化特性的专题性场馆,着力解决非国有博物馆用地难的问题。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利用古村落、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名人故居、商业老字号等作为馆舍设立非国有博物馆;支持利用旧厂房、旧民居、旧物业或自有建筑改建成博物馆、陈列馆,结合实际情况给予改造单位“低租金长租期”等优惠。

资金支持方面,明确非国有博物馆比照国有博物馆享受公益性事业单位土地、规费、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待遇;水、电、气供应执行当地居民生活用水、用水、用气价格标准,帮助非国有博物馆降低运营成本;专业指导方面,为非国有博物馆提供关于藏品管理、保护修复等方面的人员、技术支持和服务;规范管理方面,鼓励各非国有博物馆落实登记注册,引导民间场馆走正规化办馆之路。

本报记者龚 妍

新闻推荐

3项目落户潼湖生态智慧区 分别是香港塑镕集团有机薄膜电容器总部及生产基地项目、惠州深科达智能装备有限公司项目和汉弘集团惠州研发、生产及供应链基地项目

本报讯(记者张斐)又有3个项目正式落户潼湖生态智慧区。12月29日,项目签约仪式在潼湖生态智慧区管委会举行。这3个项目分别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