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幸福变迁说不完 本报记者采访各行业代表,听他们讲述岁月故事
黄澄钦。本报记者侯县军 摄
潘文静。本报记者张 斐 摄
陈宇文。图片由本人提供
郭竹松。本报记者骆国红 摄
王伟业。图片由本人提供
吴素文。本报记者张艺明 摄
40年改革开放,40年沧桑巨变。
从普通百姓衣食住行的点滴变化,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渐行渐近,时代变迁中,每一个人都是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受益者,如奔涌的浪花,汇聚成岁月长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本报记者采访各行业代表,听他们讲述工作生活中亲历的变化和故事。
■黄澄钦(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文化自信不断增强
“改革开放后,我们开展了很多文体活动,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长期在文化系统工作的黄澄钦说。
黄澄钦喜欢画画,惠州古城的深厚底蕴、西湖的秀邃山川、苏东坡寓惠文化等让他痴迷,他常拿起画笔,胸中丘壑,喷涌而出。
黄澄钦认为,改革开放40年以来,文化空前繁荣,人们看电影和话剧、逛画展和艺术展等,文化审美和消费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人们越来越懂得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2008年4月8日,惠州科技馆、博物馆落成。2009年9月27日,惠州文化艺术中心投入使用。文化硬件越来越完善,市民的文化消费更为便利。”
近年来,惠州成功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惠州西湖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这些荣誉的获得,增强了惠州人的文化自信。”黄澄钦说,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重要时空节点,惠州弘扬岭东雄郡雄武气魄,必将激励更多文化工作者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
■潘文静(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副院长)
出生缺陷率降低
“我1994年毕业后到惠州市妇幼保健院(惠州市第二妇幼保健院前身)上班。当时医疗条件非常有限,只能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对孕产妇也只能进行量体重、听胎心、测血压、验尿等简单的孕前检查。”从事妇幼保健工作已有24个年头的潘文静说,以前出生缺陷干预基本没有,所以新生儿的出生缺陷率也比较高。
潘文静介绍,严重的出生缺陷会引起胎儿或婴儿死亡、寿命缩短或导致儿童长期患病,甚至终身残疾。
近年来,惠州不断加大对出生缺陷防控系统工程的投入力度,使更多人群得到免费的筛查服务。2014年,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产前诊断中心独立设置,为全市妇幼健康提供了专业的孕前、孕早期及产前医疗服务。截至目前,已成功阻断惠州及周边地区200多例重型地贫胎儿和300多例严重染色体异常胎儿出生,降低了出生缺陷率。
潘文静告诉记者,如今,惠州已构筑孕前免费婚检、孕中地贫防控和出生缺陷防控、孕后新生儿疾病筛查三道防线。
■陈宇文(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总工程师)
出行越来越快捷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惠州交通最大的变化就是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如今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经位居全省第二。”接到记者电话时,陈宇文正在从莞高速公路上检查施工进展。他说,从莞高速建设紧锣密鼓推进,路基和桥梁主体工程即将完工。
出生于1976年的陈宇文从读小学开始就在惠州生活。以前惠州人的出行方式主要是水运,他经常跟爸妈一起坐船去广州,下午从惠州出门,第二天凌晨才到广州码头,一趟下来要花一整晚的时间。1992年,广汕公路惠州段改造完成,从惠州去广州有了长途客车。
1999年,陈宇文参加工作,成为惠州市道路桥梁开发总公司的一名员工,先后参与惠州16条高
速公路的建设工作。他告诉记者,进入21世纪,惠州通过开展高速公路建设大会战,建成广河高速惠州段、武深高速博深段、惠州海湾大桥、惠大高速、汕湛高速揭博段、大广高速龙门段、潮惠高速惠州段等高速公路,“七横五纵一联”高速公路网愈发完善。“现在惠州到广州有3条高速通道,走高速2个小时就可以到。”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城市交通拥堵现象越来越严重。”陈宇文希望惠州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公共交通出行体系。“值得期待的是赣深高铁和广汕铁路。”陈宇文说,这两条高铁通车后,将进一步完善惠州与深圳和粤东地区的交通通道。
■郭竹松(市金岁月爱老促进会会长)
现在不愁吃天天如过年
“改革开放40年,老百姓过上了富裕的生活。”郭竹松说,看到祖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由衷感到自豪。
老家在韶关农村的郭竹松出生于1974年,那是一个缺衣
少食的年代,家境贫寒,再加上兄妹多,一家人每天都在为吃而发愁。
“不仅是吃不好,家里几兄妹的衣服也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郭竹松说。
改革开放让原本一贫如洗的家庭悄然发生改变,一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如今,郭竹松在惠州买了房,把父母接过来居住,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其中一个妹妹自己创业,在广州、韶关等地开了多家工厂。
“以前很多人只追求吃饱,现在是追求科学膳食吃出健康。”郭竹松说,现在人们更讲究荤素搭配、饮食均衡。“以前只有到过年才会去集市上采购食材,现在家楼下都有菜市场,母亲天天去买菜,想吃什么都有,天天像过年。”
展望未来,郭竹松希望社会创造更多有利于老年人发挥余热的机会,丰富他们的晚年生活,为更多老年人服务。
■王伟业(市东坡小学校长)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我记得考初中那年,班上40多人,有一半同学没考上,还有一部分考上的因家境不好也只能放弃学业。”王伟业说,没有免费义务教育的当年,很多人只能止步于小学学业水平。
出生于1970年的王伟业是博罗县杨村镇人,1992年7月从师专毕业后回母校杨村中学任教。“课室就一块黑板,一盒粉笔,再没其他的辅助教材。操场是泥地,每到下雨黄泥水横流。”王伟业说,当时学校设施非常简陋。
“从上学到参加工作至今,我见证并参与了这40年来惠州教育的发展历程。”王伟业说,2000年以后,学生学杂费免了,教师待遇提高了。后来,惠州撤并“麻雀学校”建片区小学,并按照城市小学的标准建设基础设施,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乡村的孩子也有电脑课上,老师也用上了电教平台。教师待遇也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这也让乡村的教育水平相应得到了提升。”王伟业说。
“这些都是改革开放的成果。”王伟业说,他希望惠州能早日实现12年义务教育。
■吴素文(新农人)
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和农业发展变化很大,我相信未来发展会更好!”吴素文如此感慨。
出生于1967年的吴素文是惠阳区平潭镇人,小时候因为家里缺米,经常吃木薯。他记得,13岁那年吃木薯中了毒,差点没能救过来。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分田到户”,激活了农民的积极性,大家早出晚归,努力耕种,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1984年,改革开放的路子越走越清晰,吴素文认为,城里人肯定会越来越多,粮食的需求也会很大,他决定创业做粮食生意。1986年,吴素文跑到市区摆地摊,从米行老板那里一次买进一麻袋米,散放在箩筐里卖,随后又在老家建大米加工厂,正式开启了粮食经营之路。
上世纪90年代,他注册了属于自己的品牌。1997年,吴素文首开与农户合作的经营模式,他出种子和化肥,等收粮后再从中扣除相应费用。“我们以高出市场价10元/担的价格收购农户种出来的粮食。”吴素文说,这一模式实现了多方共赢。
吴素文说,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发展变化很大,现在城里人都喜欢到农村来休闲和度假。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抓住改革机遇,农村和农业的发展一定会更好。
统筹 本报记者廖桂旭
文字 本报记者戴 建 侯县军 张 斐 郑国瑞 刘建威 骆国红 通讯员苏秉成
新闻推荐
户外运动爱好者参加徒步活动。本报记者姚亚超通讯员县旅游局摄本报讯(记者姚亚超通讯员黄少卿)日前,由惠东县禁毒办、县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