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打造重点专科,构建医疗卫生高地 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3个专科被列入市重点专科

惠州日报 2018-12-07 12:45

产前诊断中心实验室。

陈剑虹主任接诊患者。

张伟忠主任诊治患儿。本版图片均由本报采集

新生儿科全景图。

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提出,争取在未来十年把惠州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城市,实现“病有良医”,擦亮“惠民之州”品牌。提升卫生服务能力推进健康惠州建设,加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2018年7月,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惠州市2018-2020年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方案》,市妇计中心产前诊断中心、儿科(手足口病收治示范病区)、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被列入培育和打造的重点专科,在2020年以前,完成市重点亚专科和交叉整合型学科建设和省指令性任务建设的紧缺亚专科建设的任务,构建医疗卫生高地。

构建专科高地,为产前诊断提供强力支撑

近日,记者走进了市妇计中心,就打造市重点亚专科和交叉整合型学科的发展战略定位,具体的举措及管理,采访了产前诊断中心专科项目负责人陈剑虹,了解到该院在打造重点专科方面的举措、成效及规划。

构建专科高地,有效减少出生缺陷

“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高龄孕产妇比例增高,对全市的产科、儿科、妇幼保健等服务体系带来压力与挑战。惠州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努力加强学科建设,从孕前评估、孕期检查、产前筛查和诊断、分娩、新生儿疾病筛查等各环节入手,打造生育全程链,致力于优生优育全程服务,全周期保障母婴安康。其中,规范的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能有效降低出生缺陷率,提高产前诊断水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4年,市妇计中心产前诊断中心独立设置,陈剑虹担任学科带头人,从中心的架构组建,到创新医疗管理,再到科室人才培养建设,经过4年的发展,建成集遗传咨询门诊、介入手术室、细胞遗传实验室、生化免疫及分子遗传实验室(PCR实验室)为一体的产前诊断中心,为全市妇幼健康提供了专业的孕前、孕早期及产前医疗服务。

数字的变化最能说明专科建设的成效。2015年,遗传咨询门诊为12264人次,2016年为29678人次,2017年为33517人次,年平均增长率为65.32%,外院转诊病人逐年增加;累计完成介入性产前诊断手术量(脐穿、羊穿、绒穿等)4400多例。同时,中心开展新技术、新项目20余项,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实验室地贫基因标本累计达6万余例,发现罕见地贫基因型200余例;唐筛标本达4万余例,假阳性率为4.3%。

“产前诊断中心开展至今,医院高度重视中心的专科建设工作。短短4年时间,中心便凭借高质量的技术服务水平、高精尖专业人才团队与先进的医疗设备,成为了惠州地区领先的产前诊断中心。”陈剑虹介绍。2016年,率先在全市开展经腹绒毛活检术,将产前诊断干预节点从中孕提前到早孕期,大大缩短了孕妇及家属焦虑等待时间。积极开展多项分子遗传诊断技术,如染色体非正整倍体异常和微缺失的快速诊断(BoBs),短串联重复序列(STR)检测等,提高中心的产前诊断技术服务能力,扩大遗传性疾病的可检测范围等。2017年惠州市重型地贫儿的出生率比2013年下降了71.43%,减轻了家庭和社会负担,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感。截至目前,产前诊断中心已成功阻断惠州及周边地区200多例重型地贫胎儿和300多例严重染色体异常胎儿出生,降低了惠州市的出生缺陷率,提高了社会人口素质。

创新变革,强化科研建设人才梯队

为了强化科研教学,提高工作效率,作为学科带头人,陈剑虹在医院领导的指导下,严抓科室内各组的质控管理和持续改进措施。鼓励团队成员利用现有的数据库资料构建数模,研发了科室地贫数据库的管理软件和进行科研大数据分析,减少科室的人力和时间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完善市三级出生缺陷防控网络建设,与7家基层保健院和医院建立了专科联盟,每年对基层医院开展为期一周的督导两次,定时到基层医院义诊和上课,支持基层医院的人才培养及免费进修。利用新媒体建立各县区医生工作群,加强联系和沟通。

陈剑虹坦言,“专科联盟的建立,为基层特殊病人的转诊提供"绿色通道",和便捷的遗传咨询服务。”有利于与医生们的相互沟通和开展妇幼督导工作。

目前该科室有博士1人,硕士7人,本科11人(在读硕士研究生5人)。为了增强科室团队的专业素养,提高临床服务能力,科室积极引进高精尖人才,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不断加强人才梯队培养。在科内开展再培训活动,安排临床医师轮转实验室和超声科,提升专业水平和扩大知识面;鼓励团队成员继续教育,外出短期进修培训,参与国内外前沿的会议和高峰论坛,鼓励攻读硕博。同时,在医院层面上,奖励科室申报省、市级课题,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和SCI收录论文。在陈剑虹的带领下,科室多位医师在省、市的学术组织内任专业委员、常委,已成功申报省级课题两项,市级课题多项,中心成员也多次在省里专业竞赛获奖,目前发表SCI4篇。

率先开展宫内治疗,制订个性化方案

“加大力度预防和控制严重致死、致残遗传病患儿的出生,积极开展产前诊断精准医疗,胎儿宫内治疗、分子遗传项目,提高全市产前诊断服务能力,将产前诊断提前到孕前、孕早期干预,以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争取专科水平达到省前列,成为粤东地区的区域性产前诊断中心,更好服务于广大市民,这是产前诊断中心未来三年的专科建设目标。”陈剑虹表示。为此,该科室不断根据学科发展和出生缺陷防控需要开展新技术和新项目。其中,宫内治疗被列入了专科医疗服务。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们认知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对宫内患病胎儿给予重视,并希望通过医疗手段为胎儿进行治疗。目前,胎儿宫内治疗主要涉及减胎术、羊水灌注和排放等简单手术,日后希望能开展双胎宫内治疗手术,胎儿宫内输血等新技术。同时,科室还将结合学科发展继续自主开展多项分子遗传检测项目,如基因芯片等。通过多学科,多中心的密切合作,与上海、广州等城市建立起区域性胎儿远程医疗会诊中心,利用多学科优势在胎儿异常、疾病认识、诊断及处理方面开展合作,逐渐与省内先进水平接轨。此外,通过产科、新生儿科、麻醉科、小儿外科、心血管专业、超声科、急诊科、病理等专业和亚专业的参与,全方位为孕妇提供精准医疗的个体化处理方案。

“一个预防出生缺陷的产前诊断大体系,有利于降低婴儿死亡率、减少残疾,提高人口素质,这对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陈剑虹表示,产前诊断中心将继续提高自我服务能力,积极开展新项目、新技术等,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争取达到省内先进水平,成为区域性的三级出生缺陷转诊网络中心。

◎【专科介绍】

惠州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产前诊断中心为惠州市出生缺陷防控中心,是全市出生缺陷三级网络转诊中心、广东省地贫防控中心惠州分中心、广东省先天性心脏病网络惠州监控点,集遗传咨询门诊、介入手术室、细胞遗传实验室、生化免疫及分子遗传实验室(PCR实验室)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的产前诊断中心。

2014年,产前诊断中心组建。

2015年,通过省卫计委产前诊断中心的资质认证。

2016年,通过省临检中心PCR资质现场考核。

2018年,成为惠州市重点亚专科和交叉整合型学科。通过省卫计委产前诊断中心的3年周期校验。

锻造“新生儿”专科强院,全面护航母婴健康

学科建设既是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大举措,更是实现为民服务目标的重要保证。作为新生儿健康的守护卫士,市妇计中心新生儿科开科5年来,不断强化医院学科建设,集中优势资源,精心打造专科品牌,促进了医院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截至目前,成功抢救各种危重症新生儿500余例,其中成功救治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200余例,对最低体重700克早产儿施救成功,具备危重新生儿抢救的先进设备及技术,在省内处于领先水平。

未来三年,在专科建设方面,市妇计中心新生儿科将按照围产医学发展模式,重点发展新生儿危重医学救治,重症新生儿转运网络,逐渐覆盖服务至粤东地区,建设成为区域新生儿救治医疗中心。

发挥技术优势做强专科,提高诊疗能力

“二孩政策放开后,新生儿数量大幅增加。在生育二孩的产妇中,大龄、高危产妇占比升高,这类产妇妊娠合并症并发症高发,导致胎儿早产增多,大大增加了危重新生儿的数量。”新生儿科主任张伟忠分析,“早产儿问题不容忽视,新生儿科接诊过一例特殊双胞胎,母亲是二孩高龄产妇,两名婴儿早产,出生时体重分别仅有500克、700克,呼吸急促,生命体征弱,情况危急。经全科奋力抢救治疗,两名患儿最终转危为安,得以顺利出院。”

张伟忠表示,像上述大龄产妇早产导致肺功能发育不全,需要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新生儿在科室较多。数据显示,2017年,新生儿科总收治患儿中早产儿危重症占比20%。面对科室患儿数量大,在床人数多,危重患儿增加,新生儿科设置了六个功能区,包括重症监护中心、早产低体重儿区、普通新生儿区、新生儿黄疸区、呼吸道感染隔离区、消化道感染隔离区,医疗用房总面积2400平方米,床位设置80张。

近年来,医院还不断加大对新生儿救治中心的投入,累计总额超200万元。为了发挥技术优势,定期将医护人员送出去学习,开展亚低温治疗技术、一氧化氮治疗、新生重症心律失常的诊疗、有创血压监测等,以提高新生儿疑难、罕见病的诊疗能力。同时,加强各亚专科建设,包括新生儿危重急救专科、新生儿呼吸专科、新生儿营养专科、新生儿普外科、新生儿感染专科等,将各亚专科做细做强。此外,还加强护士执业素质的培养,开展沟通培训,使医护团队能更好地对新生儿开展常见病的护理,并与家属进行沟通、宣教。

提升新生儿复苏技术,为“第一声啼哭”护航

产妇生产时,婴儿洪亮的第一声啼哭是对母亲及焦急等候的家人最大的安慰,因为婴儿的第一声啼哭代表着新生儿开始自主呼吸的最重要生命指征之一。时至今日,虽然医疗技术突飞猛进,但仍有新生儿死于出生窒息。如何在窒息的第一时间及时、规范、准确地进行复苏关系到新生儿的生命安危,是提高新生儿存活率和远期预后的关键。

为进一步促进医护人员熟练评估并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技术水平,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由市卫计局、市总工会联合主办,市妇计中心承办的惠州市首届新生儿复苏技能竞赛于2018年7月5日在院内成功举行。其中,市妇计中心代表队凭借操作规范、配合默契拔得头筹,荣获团体一等奖,科室医生陈炎波获个人二等奖。“新生儿复苏技术在新生儿急救工作中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它反映了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也标志着医院应急处置能力和医疗救治水平的高低。”张伟忠表示。

目前,该科室已发展成为集科研、教学、临床为一体的新生儿救治中心,是广东省新生儿护理抢救中心惠州第一分中心;是全市新生儿质量控制中心,承担全市医疗机构新生儿建设与质量控制;更是广东医科大学、汕头大学等多个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医院和惠州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协同基地。

“绿色通道”引人才,专科联盟分级防治

“尽管目前新生儿科打造临床专科已颇具成效,但是依然任重道远。” 张伟忠坦言,打造临床专科,从人才、科研及罕见危重症救治等方面,仍然需要继续向省级重点专科要求靠拢。

市妇计中心新生儿科作为市级重点专科,将在现有发展的基础上向高精尖领域迈进,用3至5年的时间冲击省级紧缺亚专科并建设成为惠州市五大培训基地,包括市新生儿专业培训基地、市新生儿复苏专业培训基地、市新生儿PICC专业培训基地、市早产儿视网膜筛查中心、市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

为加快新生儿科人才队伍建设,尽快充实现有人才队伍,医院为重点专科人才引进开设“绿色通道”,制定人才引进制度,以省级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要求为标准配备科室人才。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计划,定期外送医护人员进修,提高整体医疗技术水平。对内加大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培养,引进与国内一流医院一流专家合作,引入新生儿专科技术专家,加大科室员工培训及职业生涯规划力度,建设学习型团队,打造医疗服务高质量体系、培养造就有影响力的业务专家,为患儿提供高质量的人性化优质医疗服务。

同时,不断引进新的技术,获取先进的诊治信息,提高自身诊疗水平,提高对危重症及疑难疾病的诊治;组建全市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联盟,牵头制定《全市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2018-2020年建设方案》,构建全市融合预防、救治、康复一体的分级防治网络。

◎【专科介绍】

惠州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惠州市第一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是惠州市重点专科;是广东省新生儿护理抢救中心惠州第一分中心;是全市新生儿质量控制中心,承担全市医疗机构新生儿科建设与质量控制。目前拥有医护人员70名。学科带头人院党委书记陈伟明主任医师,是惠州市儿科专业市级名医。由大儿科主任张伟忠主任医师兼任科室主任。

目前已开展新生儿常频及高频机械通气、无创辅助通气、新生儿复苏、静脉营养、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PS应用、NSIMV、高流量吸氧、PICC置管、危重症新生儿专用转运等领先技术,拥有新生儿专用呼吸机(包括常频、高频、有创、无创等)二十余台、中心供氧、中心吸引、佳能床旁X光机、多功能心电监护仪八十余台,空氧混合仪、氧浓度监测仪、经皮测黄疸仪、电脑血糖仪、进口喉镜、辐射抢救台、各种婴儿培养箱(八十余台)、床边血气分析仪、床边超声等先进设备。熟练开展超低、极低早产出生体重儿、胎粪吸入综合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休克、新生儿败血症、重症黄疸、重症肺炎等各种危重症的救治。

本版文字 本报记者黄 婷

新闻推荐

“南方号·惠州矩阵”影响力11月榜单发布 “大亚湾发布”首进前十

12月6日,《南方日报·惠州观察》与“南方+”客户端惠州频道联合发布“南方号·惠州矩阵”影响力11月排行榜,排名前三的依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