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城市之美·石井》出版发行让石井人在新时代的发展中“记得住乡愁”
有着“西化”建筑风格和课程设置的南中学校,展现了客家人勇于变革的精神特质。
植被丰美的墩子河湿地公园。
采编团队探访百余位石井历史口述者。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讲话中这一高瞻远瞩、富有诗意的语言,不仅指明了新时代城镇建设的正确方向,更使基层工作者在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重视起生态保护和原生态文化的传承。今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深圳,在考察了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和暨南大学后,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发现城市之美·石井》正是这样一部记录历史变革、传承客家文化、写意生态之美、对话古老建筑,让人“记得住乡愁”的图文书籍。这部记述石井新老客家人的首部口述史和挖掘原生态文化的力作,在石井街道党工委的组织策划、干部群众的积极参与、深圳点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精编细采的背景下,历时半年付梓成册、出版发行。该书以散文游记风格的20万文字和近400张精美图片,呈现出一个现代与传统并存、年轻与厚重并存的大美石井。
数十天走读 “发现”石井文化
石井街道辖区面积36.52平方公里,东临惠州、南望大鹏半岛,既是深圳的东方桥头堡,又是坪山的南大门,地理位置尤为特殊和重要。粤港澳大湾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深圳东进等一系列历史性战略发展机遇,推动着石井进入一个大拆迁、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新时代。在只争朝夕、奋力建设科技石井、高校石井、生态石井的同时,挖掘和留住石井历史,弘扬和传承石井原生态文化,也得到了石井街道党工委的高度重视。
今年4月,应石井街道党工委之邀,深圳点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派出了文字采编与纪录片摄制组来到石井,开始了一场实地发掘石井传统文化的旅程。
没有古建筑名录作索引、没有历史资料供考据……采编团队可依靠的就是自已的双脚,就是石井街道干部群众对这方水土、一脉文化的炽热情怀。
一个月的时间,采编团队像原住民一样吃住生活在石井,走遍石井36.52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步量辖区36个居民小组的村街小巷,探访百余位石井历史口述者,用目光与脚步发现,用镜头与文字记录,在一路艰辛中,收获累累的走读硕果:厚重的宗祠文化、东江纵队抗日救亡的热血历史、风光旖旎的金龟社区、世外桃源般静谧与安适的金龟露营小镇、田头社区的麒麟舞、客家山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处处美丽的景点、一栋栋沧桑的老屋、一个个传奇的故事,采编团队在完成资料采集的同时,也享受到了一场客家文化的盛宴。
近万张图片 “致敬”石井之美
从明代开始,一批又一批的客家先民来到石井繁衍生息、开创基业;在近四百年的时间里,石井的客家人创造了一系列文化标签:以宗祠、围屋为代表的客家建筑文化;以茶粿、米酒为代表的客家饮食文化;以山歌、麒麟舞为代表的客家民俗文化……而幅员36.52平方公里的石井,更有着田头山、金龟露营小镇、墎子河湿地公园、咸水湖等得天独厚的优质生态资源。
石井之美,美在客家文化的圆融,美在30余处古建筑的厚重,美在纯净天然的生态……
《发现城市之美·石井》所呈现的近400张图片,来自于采编团队跨越春、夏、秋三个季节,栉风沐雨、穿山越岭的行走拍摄,来自于近万张海量原图的反复甄选。为呈现雨中古建筑的沧桑韵味,采编团队在无路的泥水地里冒雨反复跋涉,只为找到完美的拍摄角度;为拍摄石井的山水生态之美,采编团队一个景拍三季,细微呈现季节和光线给景色带来的不同变化……
“为求证一个史实,连打70多个电话;为呈现最理想的装帧设计与工艺,书的尺寸设定和设计排版3次推倒重来。几乎快把自己"逼疯",只为不留遗憾,更是以此向大美石井致敬!”聊到动情处,采编团队的执行总监齐玲玲眼里闪着泪花。
多次感动中 “看见”石井精神
在华夏大家庭中,客家是一个神奇的民系。两千年来,客家人不断迁徙,不断发展,历史给了他们难以想象的艰辛与磨炼,也赋予了他们自强不息的禀性。石井人继承了先民的优秀基因,成就了重情、知礼、乐于担当、敢于拼闯的石井精神。
30天走读石井,项目采编团队在一个个感动瞬间,切身感受到了石井精神。
60多岁的彭伟忠,是居住在石井社区石井居民小组的一名退休干部,平日里喜欢寻访、拍摄、记录石井的历史遗迹,是项目采编团队走访的第一个口述对象,《发现城市之美·石井》封面题字出自他的毛笔手书。
“我们真的没有想到,采访结束时彭老师会自己提出跟随采编组,当向导、当司机、当客家话翻译;30天的时间,彭老师一天不休,早起晚归全程陪同采编组。无法想象,如果少了彭老师的全力支持,我们可能没法在一个月内高效完成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可见的石井文化走读和采集。”谈到彭伟忠时,齐玲玲非常感慨,而清明节早上去登田头山拍朝阳,吃着彭伟忠妻子做的艾粄的温暖感受,她至今仍念念不忘。
《发现城市之美·石井》出版后,采编组第一时间把书送给了彭伟忠。“喜得《石井》读了又读,爱不释手;读罢《石井》,对石井这片土地的情更深了、更浓了,保护石井历史文化的责任感更强了。”彭伟忠用朴实的语言道出了石井人对石井文化、石井历史、石井山水朴素而真挚的热爱。
走读石井过程中,如彭伟忠一样的石井人,通过一个个不经意的细节表达着石井精神,并一次次打动和感染着采编团队。90多岁的赖均老人,是马鞍岭居民小组的口述历史采访对象。他的儿子告诉齐玲玲,老人家已多年行动不便,在接受采访的早上,老人特意穿上最喜欢的衣服,让儿孙打理梳洗后端坐在屋内迎候采编团队。得体,是尊重,是礼仪,是石井精神的内核之一。
“青苔生黛瓦,新竹自凌云;千载复兴梦,一厢天地文。”这首五言绝句由田心社区居民许高高以南中学校为题原创,以整齐的格律、清简的文字,勾画出南中学校的古韵新风,表达了石井人对文化、对发展、对新石井的美好向往。此诗被制成书签,丰富了《发现城市之美·石井》这本书的人文情怀。
《发现城市之美·石井》为石井书写了历史、留住了记忆。这记忆,是东纵历史的浓重红色记忆;是客家文化辗转迁徙、不屈不挠的铁色记忆;是金龟小镇、墎子河湿地公园折射出的绿色记忆;更是映衬科技石井、高校石井、生态石井新时代发展的金色记忆。
《发现城市之美·石井》部分章节精彩文摘
第一章 文化石井
红色文化,寻访东纵足迹
漫步在石井,不需要特别的浏览路线,只要留心那些久经沧桑的老屋,便时时都有历史扑面而来。水源世居位于水祖坑村,有近两百年的历史,抗战时期,这座客家围屋成为营救文化名人的重要驻点,柳亚子、何香凝、廖仲恺等文化名人,都曾在这里生活过。
第二章山水石井
田头山,户外穿越的考场
田头山海拔六百多米,因为靠海,所以看上去山势异常雄伟。田头山属田心山脉,这条山脉沿海岸线蜿蜒,横跨深圳与惠州。从三杆笔到田心山之间,有一条登山路线,被称为“三水线”,是深圳最经典的野外穿越线路之一,又称深圳户外毕业考试线路。该线路从金龟社区入口,有现成的登山道。
墎子河湿地公园,安放在石井的地球之肾
墩子河,这条养育了一方百姓三百多年的河流,就像条飘带,从石井辖区穿过。河的一端是块湿地,夹在农田与高楼之间。远远望去,一汪汪清澈的水潭,如同珍珠散落在丰茂的植被中。
第三章对话古建筑
会源楼,客家人闯南洋的历史记录
会源楼位于李屋村的一块荒地中,紧挨着墎子河湿地公园。这座有着两百年历史的围屋远离喧嚣,似被世人遗忘。也许正因如此,这栋久无人烟的老宅才得以保存下来,尽管破败,但气势犹存。从外观来看,会源楼既有客家围屋聚族而居的特点,又装点了许多当时南洋流行的建筑元素。
客家精神的代表――水源世居
位于山高林茂的水祖坑的水源世居隐藏着一段封存许久的故事。
1941年,香港沦陷,滞留的中国文化名人成为日军大肆搜捕的对象。这时,位置隐蔽的水源世居成为了东江纵队营救文化人士的重要接待站。它先后接待过邹韬奋、茅盾、何香凝、柳亚子、廖承志的夫人经普椿,以及一大批美、英等籍的国际友人。此后的一段时间里,水源世居成为了中共党组织的秘密情报交通站,为游击队和中共地下党传送情报起到了重大作用。在革命运动洗礼下,世居主人叶生华的独子叶金安就这样参加了游击队。
坪山城市书房――南中学校
客家建筑以围屋、排屋和土楼为代表,追求气势、风水和防御性。但在田心社区对面喊村,却有一座具有浓郁南洋风格的建筑--南中学校。一道道拱门,一扇扇石窗,一个个堡顶,让它在这片客家土地上显得与众不同。建于1931年的南中学校,不仅建筑风格西化,在课程设置上也与旧式私塾截然不同,开设了地理、自然、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走在了时代前沿。如今的南中学校已成为“坪山城市书房”的试点,恢复和注入了图书阅览、美术创作、学术交流等文化功能。
文:吕晓春深圳点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供图
新闻推荐
惠州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对陈仁平、叶林、郑朝阳、刘家文等住宅业主申报的惠州市江北文昌二路地产总公司宿舍(甲、乙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