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第一炮”掀开亿吨大港建设序幕 1990年惠州港首座万吨级码头建设定向爆破成功,在我国港口建设中属首次

惠州日报 2018-12-05 10:01

编者按: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惠州在解放思想和干事创业的征程中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不乏在全省甚至在全国来说都属首创的亮点。即日起,本报推出“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之"首创"系列报道”栏目,希望通过报道惠州“首创”事迹,激发全市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新担当新作为加快把惠州打造成为珠江东岸新增长极、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地区和国内一流城市。

1990年5月25日,随着一声巨响,原先矗立在大亚湾海边的石坳岛被削平,一块巨大的新陆地取代了原先长500米、宽400多米的海峡。这就是全国闻名的“惠州第一炮”。正是这一炮,奠定了惠州港的雏形;正是这一炮,为大亚湾建设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创造了重要条件。

大爆破硝烟刚刚飘散,惠州港口建设便如火如荼展开。时隔20多年,一座亿吨大港已经巍然屹立于珠江口东岸。

当时许多人认为“惠州第一炮”不可能成功

惠州港位于大亚湾西北隅的哑铃湾内,泥沙少、水域宽、风浪小、航道短,是南海最优良的天然深水良港之一。

上世纪初,孙中山先生曾在《建国方略》中提出在惠州港所在地建设“东方大港”的设想。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个宏伟设想一直未能实现。

1988年惠州设地级市后,惠州港建设被市委、市政府正式提上议事日程。“当时惠州的决策者认为,惠州应该由港口经济支撑工业经济。惠州港的建设,无疑是惠州实现经济腾飞的重要基础。”时任惠州市外经贸委副主任刘子明回忆说。

1990年5月25日,惠州港举行奠基仪式,惠州港首座万吨级码头定向爆破成功。这被称为“惠州第一炮”的移山填海定向爆破工程在我国港口建设中尚属首次,填海造陆16万平方米。

《惠州改革开放敢为人先纪实》一书详细记录了“惠州第一炮”的过程。该书提到,如果依靠传统爆破,这项工程3年也完成不了,因为它有240米宽的海面,一边是小岛,一边是半山,最麻烦的是水下还有淤泥,光清淤就要半年时间。

当时负责码头工程的广东宏大爆破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爆破专家郑旭炳艺高人胆大,他向惠州市政府提交了一份利用爆破山石的能量击穿淤泥层、填平海湾,世界上还从没有人敢用的“定向抛掷爆破法”方案。

用640吨炸药削平一座山,掀起60多万立方米、重达150万吨的山石,抛进240米宽的海湾中,填出一个万吨级的通用码头,这在当时可以说是天方夜谭的事情,几乎没人相信郑旭炳能抛山填海。

人们心中都有一个疑问:这个矗立在大亚湾怀中的小岛能不能在爆破声中夷为平地,为惠州港腾出空间来?郑旭炳以确凿的数据、科学的计算和先进的理论说服了惠州市政府。

最终,1990年5月25日的一声巨响,宣告了惠州港建设大幕的开启。据事后测算,当时60多万立方米的山石,有效抛掷率高达76%,建码头所必需的基础几乎在一瞬间具备。

1992年更名为惠州港并对外国籍船舶开放

回看历史,不可否认的是,如果没有“惠州第一炮”,就没有惠州港的今天。

在“惠州第一炮”打响之后,惠州港建设进入快车道。据惠州市档案馆档案记载,1991年1月,惠州市政府发出《惠州港总体规划报告》评审会邀请书。该邀请书说,把惠州港规划、建设好已刻不容缓。

1991年1月27日,惠州港实施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建港大爆破,用3200吨炸药松动土方520万立方米,这也是国内港口建设史上最大的一次定向抛掷爆破。

港口建设在如火如荼进行,但当时的港口名称并不是叫惠州港,而是叫惠州澳头港,并不响亮。1992年7月26日,经请示国务院同意,广东惠州澳头港更名为惠州港,并允许对外国籍船舶开放。

1992年10月28日,这是一个值得写入惠州港口发展史册的日子:惠州港正式投入运营,第一期工程建成3万吨级和1万吨级通用杂货码头泊位各一个,3.5万吨级石化专用码头泊位一个,设计年吞吐能力200万吨。这也标志着惠州港打造亿吨大港的梦想由此启航。

惠州港已形成“一港四区”格局

建港20多年来,惠州港经历了从小港到大港的华丽变身,在珠三角海港版图中的作用愈发重要。

如今,惠州港已经形成了“一港四区”格局,分别为荃湾港区、东马港区、惠东港区和内河港区。惠州沿海港口是依托大亚湾优良的港口资源建设起来的深水良港,是京九铁路南端最便捷的出海口。

截至去年底,惠州港拥有生产性码头泊位46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23个(含30万吨级和15万吨级泊位各2个),总吞吐能力1.03亿吨。内河港口现有发证企业2家,拥有生产性泊位9个,吞吐能力74万吨。

今年,惠州港开通了惠州-上海集装箱航线,使得惠州港拥有11条航线。其中,内贸集装箱航线6条,港澳台集装箱航线3条,内贸散货航线2条。

目前,总投资3.65亿元的惠州港荃湾港区5万吨级石化码头工程正在全力推进。今年,惠州港预计吞吐量将达8500万吨,同比增长17.87%,其中沿海港区7100万吨,同比增长18.93%;内河港区1400万吨,同比增长12.75%。

■亲历者说

爆炸过后一块新陆地呈现在眼前

日前,记者来到惠州港荃湾港区,见到了惠州港第一爆的见证者和亲历者——惠州港业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建设部经理赖振彪。

1990年1月,即将从华南理工大学毕业的赖振彪来到惠州。彼时,惠州正在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赖振彪作为惠州市定向培养的大学毕业生,被安排到惠州市燃料工业总公司工作。

“当时,燃料公司正在参与惠州港通用码头的建设,我们这些大学生一进公司就被派到了建设一线。”赖振彪说,他学的是无线电技术专业,惠州港码头需要建设通讯站,感觉自己还是有用武之地。

白天,赖振彪跟着工人做路基测量、开山挖路,晚上,大家就睡在工地的工棚里面。1990年5月初,惠州港即将进行爆破工程,赖振彪和同事到附近村里做调查,开展房屋登记和搬迁动员工作,总共动员搬迁了两个村上百户村民。

5月25日上午11时许,赖振彪和同事怀着激动的心情在工棚等候。不远处的石坳岛上,炸药早已埋好。“轰!”伴随着一声巨响,海面上烟雾升腾,逐渐弥漫了天空,巨大的石块被抛向空中后撒落到大海。

等烟雾散尽,赖振彪看到,被当地人叫作“牛过水”的海峡不见了,荃湾半岛与对面的岛连通了。“大家情不自禁发出阵阵欢呼声,心情实在太激动了!”赖振彪告诉记者。

现场警戒解除后,赖振彪和同事第一时间跑到海峡处。赖振彪看到,原先可供飞艇通过的海峡不见了,一块碎石堆砌的新陆地呈现在大家眼前。“海湾几乎在一瞬间被山石填满,许多鱼都没来得及游出去,放眼望去,地上到处是海鱼。”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赖振彪至今仍倍感新奇。

28年过去了,50岁的赖振彪如今仍然奋战在港口建设一线,“当年荒无人烟的地方,如今成为了繁忙的港口,这离不开所有港口人的努力。”他感慨地说。

本报记者戴 建 通讯员彭雪随

■重大历程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惠州经济的发展,惠州市委、市政府于1988年果断作出建设惠州港的战略决策。

1990年5月25日,惠州港举行奠基仪式,惠州港首座万吨级码头定向爆破成功。

1991年1月27日,惠州港实施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建港大爆破,用3200吨炸药松动土方520万立方米,这也是国内港口建设史上最大的一次定向抛掷爆破。

1992年7月26日,国务院同意广东惠州澳头港更名并对外国籍船舶开放。

1992年10月28日,惠州港通用码头投产,结束了惠州没有深水港的历史。

(戴 建)

新闻推荐

“新力杯”惠州首届星海音乐节增加一场海选

星海音乐学院指导,惠州报业传媒集团、新力地产深莞惠城市公司主办的“新力杯”惠州首届星海音乐节,是以音乐为纽带,具有前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