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五彩东江砂绘梦中西湖景 惠州彩瓷工艺传承人刘汉新痴迷瓷器数十年,独创东江紫沙堆彩描绘惠州美景
开栏语 惠州是一座让本地人有自豪感、外来人有归宿感的城市。无论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在外地打拼的惠州人,还是来惠工作创业的外地人,他们都在各行各业,贡献着智慧,挥洒着汗水,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彰显千年古城的精神底蕴,在拼搏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新闻,因人而生动。对他们的关注和报道,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社会正能量的需要。今天起,《惠州日报》推出“人物”版,既聚焦各行各业的代表性人物,又关注你我身边的平凡人平凡事,记录他们将个人价值融入新时代洪流的感人故事,激发全市人民为争创国内一流城市干事创业的激情。敬请垂注。
人物名片
刘汉新,生于1963年,惠州人,惠州彩瓷工艺传承人、惠州汉陶窑文化有限公司创始人,从事彩瓷工艺研究36年,现为中国民协会员,惠州民间艺术大师。致力于陶瓷工艺品创作、陶瓷文化艺术交流,创作的作品主要以惠州人文、历史、景点为核心元素。如惠州西湖系列、惠州老宅旧事系列、东坡寓惠系列等。
初见刘汉新,是在东江边的一处碎石滩。冬日淅淅沥沥的小雨,让南方的惠州也平添了几分凉意。雨还未停,他正背着一个布口袋,冒着凉风细雨,时而弯下腰,在江滩上的砂石中翻找。
“咱们惠州西湖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了!”刘汉新掩不住欣喜,将挑选出的一块石头丢进口袋,红扑扑的脸上布满细密的汗珠。他说,这是惠州人的大喜事,他比抱上孙子还高兴。“我又有了新的创作灵感,瓷器的彩绘西湖,又要加上新的元素了!”刘汉新端详着手中刚挑选出的一块赭色石头说道,“雨水冲刷后,江边的砂石才能显现出本来的颜色。我把它们磨成粉,调制成颜料,再一笔一笔画到瓷器上。这样,彩瓷上的惠州西湖,才更有生命力。”
掬一捧东江的砂石,描一幅惠州的美景。清末民国,描绘江西和杭州西湖美景的“江西十景”“西湖十景”瓷器享誉全国,成为风雅文人的案头陈设。而跟瓷器打了几十年交道的刘汉新受此启发,在他的数万件瓷器上,重现惠州的诗画美景、风土人情。“把惠州西湖的美景,通过瓷器这个媒介,传遍大江南北。”这是刘汉新的梦想。
◎现场
惠州风俗“跃上”瓷器,淡雅柔丽活色生香
在刘汉新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他位于市区桥东老街的工作室。作为曾经归善县县城的桥东,早在1300多年前就已设立县治,这里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名人荟萃,众多惠州名宅大院交相辉映,苏东坡被谪南下时也曾寄居于桥东。
刘汉新的工作室是一处清代的老宅,位于昔日原归善县衙附近、东坡祠的斜对面。走进工作室,仿佛置身一间活色生香的博物馆。两侧的博古架上,陈列着盘子、花瓶、茶具,在各种造型优美的瓷器上,绘有花鸟、人物等灵巧图案,但更多的内容,还是惠州的民俗和风景,或远山逶迤、或一叶小舟,以淡赭、草绿、深蓝等色彩渲染,兼工带写,画面淡雅柔丽,素静空灵。这些都是刘汉新20年来呕心沥血、推陈出新创作的精品。
穿过陈列室,记者来到了刘汉新的工作台前。这里摆放着不少刚刚完成或还未完成的彩绘瓷器,洁白的素胎瓷盘足足摞了半个人高,台面上十几个大大小小的瓶子一字排开。刘汉新告诉记者,这些瓶子里装的就是他用来作画的原材料,有些是从景德镇购买的颜料,有些则是自己磨制的矿物质粉。屋后还有三个窑炉,刘汉新说,每一种瓷器对烧制的温度和时间都有不同的要求,半点也马虎不得。“烧瓷器,既是个艺术活,也是个技术活。”
◎探寻
冒雨捡东江石子做颜料,挖掘惠州人文特色
记者拿起一件刚刚烧制好的瓷盘。孤立高耸的泗洲塔,曲径通幽的九曲桥,风姿卓然的苏堤,还有泛舟西湖一叶扁舟,好一副古色古香的画卷,这不正是每一个惠州人所熟悉的西湖美景吗?然而,与记者常见的画作不同,这件瓷盘的西湖美景显然更加丰满和立体,远山近水,景观错落有致。轻轻抚摸盘中西湖,竟能感觉到其间的凹凸不平,仿佛触摸的不是画作,而是雕塑。
“这就是东江砂石的功劳了。我运用彩绘和堆塑的手法,在颜料中混入了大量砂石磨制的粉末,使画作跳出平面的限制,因而层次更加分明。我称这个自己独创的彩瓷叫"东江紫沙堆彩"。”刘汉新自豪地介绍,“惠州自己的瓷器,当有些不同凡响之处。”
回想“东江紫沙堆彩”的创作灵感,刘汉新坦言,颇有些“冥冥中自有天意”的感觉。那是几年前的一个夏天,他在东江边边散步边思考如何推陈出新。突然间,暴雨袭来,没带雨具的刘汉新赶忙跑去路边躲雨。可刚跑了几步,他的目光就被江边碎石滩上的石头吸引住了。只见那些原本灰蒙蒙的石头,在雨水的冲刷下渐渐显露真容。红黄蓝绿,五颜六色,煞是可爱。“用东江的砂石做颜料,不仅色彩丰富,更多了几分本土人文特色。”刘汉新心中一喜,顾不上被淋,赶忙蹲下身挑选石头。
经过几十次实验,掺有大量东江砂石的颜料终于被刘汉新成功绘制到瓷器上。而由于砂石饱含矿物质且黏性较大,可以堆出厚厚的一层,画面也因此变得更有层次感,更加生动立体。
◎经历
自幼受长辈影响,进入彩瓷厂成为“画痴”
刘汉新对瓷器有着一种近乎痴迷的追求。这种追求,早在他牙牙学语时,就已经根植于心。
刘汉新是土生土长的惠州人,自小在金带街和桥东长大,对西湖和东江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的外公张文宗,民国时曾是一家金行的掌柜。俗话说,乱世黄金盛世古董,兵荒马乱的岁月,常有人拿着家里珍藏的古董来金行典当置换现大洋。久而久之,张文宗练就了一双相瓷器看字画的好眼力。
“我三四岁的时候,外公家里还有不少陈年老物件,瓷器居多。我还记得,外公时常把我抱到膝盖上坐着,一边把玩着瓷器,一边跟我讲解。那时候我虽然似懂非懂,却听得津津有味。”刘汉新说。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的刘汉新走向社会。凭借着早年学习的一手工笔画技艺,刘汉新顺利通过招工考试,进入了当时刚刚成立的惠州市彩瓷工艺厂,如愿以偿地成为一名彩瓷工艺师。
在厂里,刘汉新每天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他没有局限于在瓷器上绘画的本职工作,利用一切机会了解瓷器生产经营的全流程,采购、采土、拉胚、修胎、上釉、施彩、烧窑、销售,无所不学。渐渐地,他成了厂里的“万金油”。
但刘汉新仍不满足于此,他慢慢觉得,厂里生产的瓷器虽然传承了广彩、潮彩的传统技艺,极尽精致与华丽,却似乎过于拘谨和呆板,似乎少了一些本土应有的特色,少了一些耐人琢磨的味道。
“这里是岭南重镇,广府、潮汕、客家和惠州本土文化在此交融,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东江流域的人民,骨子里有着敢拼敢闯的勇气,而婀娜的西湖又赋予这座城市类似江南的风情。”刘汉新在心中暗暗思索,如何推陈出新,真正创制出惠州风格的本土瓷器。
为了寻求灵感,他经常利用周末休息时间,背着画板带着干粮去西湖写生,近距离体会西湖的风情。
◎创新
融会多种技艺,绘出“梦中西湖”
九十年代中后期,惠州市彩瓷工艺厂效益不好,濒临破产,刘汉新索性辞职下海。此后十多年,他跟朋友合办过公司,也为别人做过装潢设计,但一直没有放弃创造惠州风格彩瓷的梦想。业余时间,他唯一的爱好就是画瓷器、烧瓷器。他开设了工作室,购置了大批颜料和窑炉等设备,一有功夫就琢磨如何推陈出新。五彩、粉彩、斗彩、光彩、珐琅彩、浅绛彩,每一个彩瓷品种他都深入钻研,不断尝试。他甚至还效法古法,把水晶、玛瑙等矿物宝石磨碎混入颜料,以求色彩更加灵动。
以前在厂里,刘汉新有机会跟很多艺术家接触。中国著名国画家、版画家刘仑,中国著名书法家秦咢生都曾到工厂参观,并为刘汉新指点一二。刘仑还在厂里创作了《雪山图》等瓷画作品。其中,有两件刘仑创作的瓷板画被刘汉新珍藏起来,一有空,他就抱着瓷板画琢磨,领略大家运笔的风格,从中汲取灵感。
功夫不负有心人,刘汉新渐渐摸出了门道。他融会贯通多种技艺,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在瓷画内容上,也拓展出西湖风景、东江风情、老街旧屋、风土民俗等多个系列。十多年来,刘汉新累计烧制的彩瓷多达近百个题材、上万件作品。
“这是我风格定型后创作的一件作品,你看看,有什么感受?”言谈间,刘汉新拿起了一件瓷盘,递给记者。只见瓷盘上的湖光山色一片优雅,泗洲塔、九曲桥,正是每一个惠州人都熟悉的西湖美景。可记者仔细一看,却又发觉青山绿水间,少了几分喧嚣,多了几分悠然。
在形成自己的风格后,刘汉新依然没有满足,他不断思考新方向,最终独创了“东江紫沙堆彩”的工艺。
凭借悠远深长的意境、素雅空灵的风格,刘汉新的作品也屡次斩获全省乃至全国大奖。而对刘汉新来说,最为欣慰的并不是获奖,而是惠州人的认可。近年来,随着惠州美誉度不断提升,惠州人的城市自豪感越来越强烈,不少人慕名而来,找刘汉新订购描绘惠州风光风俗的彩瓷,馈赠外地的朋友。
美国著名作家、汉学家比尔·波特在创作《一念桃花源》一书时,曾与翻译李昕一起来到惠州寻找苏东坡的足迹,了解刘汉新创作惠州本土彩瓷的故事,并将部分内容收录书中。李昕在获赠刘汉新创作的《东坡寓惠》主题彩瓷后,爱不释手,连连称赞。
而最让刘汉新难忘的顾客,则是一位旅居澳大利亚的惠州人。时隔三十年,这位华侨重归故里,经人介绍来刘汉新的工作室参观选购,一看到画上的西湖风光,瞬间老泪纵横:“不错,不错,这正是我梦中的西湖。小刘,你画出了西湖的魂!”刘汉新也被老华侨的情绪感染,禁不住潸然泪下。
“用惠州的砂石,创作惠州的彩瓷,成为惠州的名片。身为一名惠州老手艺人,我知足了。”回想起这些经历,刘汉新脸上写满了陶醉。
◆对话
创新是对优秀传统
文化最好的传承
记者:惠州西湖刚刚获评国家5A级景区,这是惠州的一件大喜事。作为一直关注惠州西湖发展的文化界人士,您觉得接下来惠州西湖景区应该怎样发展?
刘汉新:与杭州西湖和扬州瘦西湖比,惠州西湖有着自己的特色。广府、潮汕、客家、东江以及新客家等多种文化在惠州交融,构成了惠州独特的文化生态,历久弥新。而这种特色,放眼全国也不多见。所以,惠州西湖景区的规划和发展,一定要遵循这个特色。杭州西湖景区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但这种经验只限于借鉴,决不能生搬硬套。只有创出自己的特色,惠州西湖才能真正独树一帜,闻名全国。
惠州可以西湖为主题,多打造一些极具本地特色的旅游产品。最近我也在跟东江糯米酒生产商谈合作,用彩绘西湖的瓷瓶取代原来的玻璃酒瓶。游客买一瓶酒回家,既能品尝佳酿,又可欣赏彩绘的美景。只有这样,惠州彩绘瓷器才能真正成为一张名片,承载的西湖美景,才能让更多人欣赏。
记者:您一直孜孜不倦地推陈出新,使惠州彩瓷获得新生,不断发展。惠州还有很多其他传统手工艺品种,承载着不少优秀传统文化。您觉得应该如何保护、传承和发展?
刘汉新:创新是对传统手工艺和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和保护。瓷器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最享誉世界的一部分。汉代,我们的先人在陶器的基础上创烧瓷器,此后一直没有停止过对瓷器的创新。中国的瓷器发展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创新史”。我之所以要不断推陈出新,就是为了保护惠州彩瓷。任何一种传统手工艺,都应该以创新为手段去传承和发扬。只有创新,传统才有生命力。
我注意到,《惠州日报》刚开设了《惠州,快起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大家谈》栏目,为社会各界建诤言、献良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这个栏目非常好,思想决定行动,思想先于行动。惠州想要不断创新,思想上就要丢掉“包袱”、打破“桎梏”,只有思想跳出定势,行动上才可能创新。而创新,不仅仅是科技界的工作,更应该是每一个人的分内之事,文化界、手工艺界人士亦是如此,只有解放思想,不断创新,才能推动惠州文化事业不断前行。
本组文字 统筹 本报记者潘高耸
采写 本报记者潘高耸 欧阳成
新闻推荐
紧跟时代助发展一“气”贯通惠万家 惠州城市燃气公司以天然气推广利用、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致力推动城市环保与民生改善
城市燃气,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也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事业。从烧柴火的炉灶,到瓶装液化石油气,再到管道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