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勇涉“深水区”探索改革新路子 坚持刀刃向内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推进重点领域改革见成效
时代风云激荡。改革,总能激发前行的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东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要不忘改革开放初心,认真总结改革开放40年成功经验,提升改革开放质量和水平。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广东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作为全省改革排头兵重要一员,惠州站在历史新高度,深水区改革挥出新时代的雄武一剑。
两个月前,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暨供排污一体化改革动员会召开,吹响了惠州发力供排污一体化改革、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进军号角。
这是惠州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体制机制上破解“九龙治水”困局、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回应新时代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强烈期待的生动实践。
改革是利益关系调整,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支撑。供排污一体化改革、大幅缩短企业登记行政审批时限、委派党员干部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今年以来,惠州坚持问题导向,以“岭东雄郡”无惧无畏的气魄刀刃向内,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大力推进牵一发动全身的重点领域改革,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释放改革红利。
经过40年的发展,改革步入深水区,难关多了,考验多了。拿出动真碰硬的果敢,拿出壮士断腕的果决,拿出“狮子搏兔”的果断,改革才能勇往直前。
用惠州智慧破解“九龙治水”困局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必须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互融共赢的路子。
怎样将水治好,使之更好地造福社会?这是市委、市政府念兹在兹的重要事情。最近,惠州正式启动供排污一体化改革,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思路,去沉疴、除积弊,破体制之障,攻治污之坚,明晰和建立“供排污资产整合、高效水务运营、动态价费调整”三大机制,构建水环境治理新格局,真枪真刀从源头推进惠州生态文明建设、解决惠州生态环境问题。
改革力度之大、推进之快、涉及部门之广、各界关注度之高,为多年来惠州鲜见。改革方案从提出到组织调研,再到起草修改完善,最后召开改革动员大会,刚刚百日。
“一块果皮垃圾,留在岸上归环卫部门管,一脚踢到河里归水务部门管。”网上流传的这则“九龙治水”笑话,道出了全国很多地方水环境保护治理中的现实窘境。
对标建设国内一流城市的新目标,对照全市470万人民的新期待,惠州水环境治理迫切需要解决的,正是“九龙治水”多头管理、管网建设标准不一、跨界河涌整治不协调等问题。
惠州重组市水务投资集团,实行市政府直管管理体制,发展壮大市属国有企业,建立集供排污为一体的水务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营闭合链条,逐步推进市、县(区)供排污基础设施一体化,实现全市域全流域水环境一体化治理。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惠州市供排污一体化改革方案》明确提出,坚持公益性与增强市场竞争力相结合原则,强化市属国有企业履行水务社会公共服务职责。例如,对供排水管网进行修建、改造、联通、养护、抢修,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和水环境生态修复,保障城市用水安全和水环境可持续发展等。
“惠州实行供排污一体化改革,标志着惠州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从"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迈出了实质性步伐,是国资国企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走在了全省前列。”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如是说。
面对利益固化的藩篱,今天的中国改革最需要的,显然不是回答要不要改的问题,而是有没有改革的胆识,敢不敢刮骨疗毒动真格。全面深化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看准了的事情,就要拿出政治勇气来,坚定不移干”,才会不负时代重托。
行政审批“瘦身塑形” 让群众少跑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东要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立足自身优势,创造更多经验,把改革开放的旗帜举得更高更稳。
近年来,惠州公共资源交易、“中介超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多项改革走在全省全国前列。对标国际一流建立营商环境评价体系,惠州市大刀阔斧推进投资项目审批改革、“集成办理、一次搞定”政务改革,以营商环境优化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使各项改革同向共进。
比如,惠州市启动建设工程项目审批制度专项改革试点工作,围绕“马上审、审一次”的改革要求,把园区项目、小型项目、其他项目审批时限分别压缩到12、26、42个工作日以内;提升开办企业便利化水平,将开办企业时间压减至3个工作日以内,把惠州打造成全省最高效、最透明的地区之一。
为了解决“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的问题,惠州按照中央和省的部署,大刀阔斧地深入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敬民”之心,大行“简政”之道。放管结合,让权力在阳光下明明白白地运行;“瘦身塑形”并举,规范审批流程,优化市场环境。
惠州深入推进“权责清单”制度改革,牵头对市直56个部门上报的行政职权进行清理和规范,再次压减688项行政职权,公布权责目录、实施依据、承诺期限等内容,真正体现了“清单之外无职权,法定职责必须为”和“有权必有责、权责受监督”,让权力在老百姓的监督下明明白白运行,让政府部门“有权也不任性”。
通过改革,群众的事不仅不难办了,还办得比以前更快更方便。
今年6月30日,在“五证合一”的基础上,惠州市将19个证照整合在营业执照上,与全省同步推出“24证合一”改革,坚持以“减证”推动“简政”向纵深发展,实现“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7月20日起,惠州作为全省8个试点城市之一,开始试点企业名称自主申报和冠省名企业名称核准登记权限调整两项改革。试点一个月来,成功通过自主申报企业名称4241个;自主申报成功且已办理设立登记的企业1008户;成功通过自主申报冠省名的企业名称316个,申报成功且已办理设立登记的冠省名企业46户,均在8个试点市中排名前列。
“自主申报对企业来说方便了很多,我们只需到系统上登记,系统便可以自动核准名称,基本上80%的名称均可以核准通过。”惠州创晨商务服务有限公司的吴招荣从事工商登记办理工作近8年,他说,过去企业申报名称需要到工商部门核准,如今企业可以自主申报名称,办事效率提高了不少。
全面深化改革,新在全面、难在深化。面对千头万绪的改革任务,既要敢啃硬骨头、打攻坚战,也要遵循改革规律,讲究战术打法。
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要求广东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下功夫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努力把短板变成“潜力板”。
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根本之策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此,惠州选准派强第一书记扎根农村基层,认真开展建强基层党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等工作,让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实现“同频共振”。
博罗县杨村镇石滩村,在第一书记的带动下,引进农业企业,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打造集果蔬种植、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特色产业,村集体年收入由2万多元增加到62万元,增长20多倍,经济收入和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龙门县蓝田瑶族乡上东村拥有丰富的温泉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该村立足做好“山”“水”“文”三篇文章,做强少数民族特色生态旅游这个主导产业,建成光伏发电项目,入股娃娃鱼养殖企业,因地制宜抓好高山茶种植,村民收入不断增长。
惠阳区良井镇霞角村是一个有500多年历史的省级古村落,民风淳朴,崇文重教,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村里至今保存有8座规模宏大、具有客家风情的古围屋。
在过去,霞角村这个有着2000多人的古村,因为缺乏相关文体设施,村民们的休闲娱乐只能是搬几张矮凳靠着一棵大树纳凉闲聊。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该村将零散、分块租赁给散户的土地集中回收,通过市场化手段,引入实力强劲的合作企业,进行规模化生产建设,大力提升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率。
目前,惠阳区与企业达成协议,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并围绕全域旅游、高新产业、产城融合理念,导入产业资源,推动片区提档升级,力争在全市乃至全省树亮点、立标杆。
作为惠阳区第二批省级新农村示范片5个建设主体村之一,霞角村的发展前景无限,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改革,如秉轴持钧,以一持万。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改革的脉络愈加清晰,必将为承载着争创国内一流城市新时代梦想的“惠州号”航船破浪前行提供源源不竭的澎湃动力。
本报记者戴 建
新闻推荐
惠州市车载导航终端年产量居全国首位 惠州卫星导航应用产业专利导航项目成果发布会举行
本报讯(记者刘炜炜)日前,市知识产权局联合广州奥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举行第十二届中国专利周系列活动之惠州市卫星导航应用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