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惠州援藏导游的高原生活
援藏期间,朱慧慧接待的领导、游客、媒体等超过万人。
朱慧慧给贫困家庭的孩子送冬衣。
朱慧慧
罗耀坤
在鲁朗,朱慧慧经常身兼多职,担任司机、演员、服务员、销售员等多个角色。
援藏的罗耀坤与藏民孩子打成一片。
美丽的鲁朗小镇,让人流连忘返。
美丽的鲁朗小镇,让人流连忘返。
他们是惠州的90后,却有着不一样的奉献情怀;他们是惠州导游,却在海拔3300多米的高原工作。很多人有着西藏梦想,对于朱慧慧和罗耀坤来说,他们的“西藏梦”更加多彩,却也更加不易,因为他们的“西藏梦”是到那里援藏。
今年10月31日,朱慧慧与罗耀坤挥别雪域高原最美雪山南迦巴瓦,作为全国第十六批国家援藏导游,他们载誉归来。过去的一年,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鲁朗镇,他们用辛勤的汗水和真诚热情的服务,赢得了当地领导和老百姓的充分肯定和赞扬。
人物壹朱慧慧女导游在高原练就“铁三”能耐
朱慧慧在惠州导游界并不算是新人,从学校导游专业毕业出来在导游行业中已经摸爬滚打9,业务能力突出的她在惠州导游界已小有名气。也正因为如此,她年纪轻轻被选派援藏两个半年,自然少不了自身的能耐。
苦练内功
成为优秀政务导游员
1991年出生于湖北省仙桃市的朱慧慧打小就是个“人来疯”,喜欢到处游玩。也正因为这个性子,读书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导游专业,毕业后顺利成为一名导游的她开始了带着游客国内国外到处跑的生活。
至今从学校毕业9年,多年的锤炼,早就让朱慧慧褪去了刚出校园的稚嫩,如今主持、唱歌、表演等各方面能力突出,面对各种政务接待、推介会及主持场合都能做到淡定从容,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综合性导游。
任何一个人的优秀都不是天生的,需要通过辛苦努力得来,朱慧慧也不例外。“刚入行那会儿,哭过好多回。”原以为做导游挺好玩的朱慧慧带团后才发现,导游看似轻松风光的背后,更多的是身体的辛劳、时间与精力的付出,还得经常承受误解和委屈。
即便如此,性格执拗好强的朱慧慧偏不认输。“我就是想证明给别人看,我可以做一名优秀的导游。”可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导游,谈何容易,学校学的那点东西根本不够用,还需要满肚子招数,把欢乐气氛搞起来,还要有见多识广的知识储备,能应对游客千奇百怪的提问。
如何让自己更优秀?唯有对自己狠下苦功。一有时间,她就到书店买书,上网查资料,大量地阅览各地的山川地理和风土人情知识,同时学唱歌练跳舞,看热门的电视娱乐节目,随身带着幽默笑话册子,学会玩各种有趣的游戏,模仿粤语、客家话等方言,甚至连怎么控制讲话的语气、节奏,让自己的声音更好听都刻意改进,全方位提升自己的素质。为了让自己成为惠州通,朱慧慧更是把惠州的山水风光、乡土民俗、历史变迁、发展现状,全都装在脑海里,甚至连老惠州才懂得的野史轶闻、传说典故之类,她也能说出一二。
功夫不负有心人。努力的付出让入行不久的朱慧慧很快赶超了许多同行,迅速成长起来。2012年,她参加罗浮山杯全市导游风采大赛,以优异的表现征服众评委,一举评上“十佳导游”,成为全市导游员群体中一颗闪亮新星。因为优秀的接待能力,很快她又被选拔为市旅游局的政务导游员,与几位前辈一起承担接待重要贵宾的任务。
机会青睐
能力突出被选为援藏导游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成为市旅游局政务导游员的朱慧慧,在接待各种政务接待团时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惠州市旅游局到全国各地开展多场推介会,都安排朱慧慧负责讲解。流畅淡定、处事不惊的表现在业内留下了深刻印象。
2017年,惠州有机会申请参加导游援藏。西藏自治区林芝市是广东对口支援地区,林芝鲁朗国际旅游小镇项目是广东重点援藏项目,此时小镇规模初具,旅游营销任务繁重,十分需要富有经验的导游,朱慧慧是非常合适的人选。
面对援藏的邀请,没多少犹豫,朱慧慧很快就答应了下来。可很多人并不知道,援藏前,朱慧慧已经接到一个更好的发展平台的邀请,这对她而言是一次很好的转型机会,再加上她刚开始一段恋情,双方之间感情还不太稳定。“既然国家需要我,为什么不去呢,我是市旅游局培养出来的,旅游局就像我的娘家一样,只要它需要我,我就来。”说话间,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尽管如今援藏结束,回来惠州失去了转型机会和恋情,可朱慧慧依然不后悔。
“我认为所有的付出和收获都是对等的,我失去了一些东西,但却收获了我人生当中最宝贵的成长经历,我感到很幸运。”援藏的经历,让朱慧慧祛除了曾经的浮躁与不安,性格更加安宁与沉稳,她称“援藏是生命的馈赠,是人生的提升,是任何东西都换不来的金银财富。”
勇挑大梁
援藏接待人数超万人
去到林芝鲁朗,朱慧慧很快就挑起了大梁,主要负责鲁朗国际旅游小镇的讲解与接待,期间还担任各类活动的策划及主持。
鲁朗国际旅游小镇,是国道318上的一颗珍珠,汇聚着粤藏两地的心血,投入超过38亿元,历时7年打造,在2017年3月28日正式对外试运营。
然而,当朱慧慧他们到鲁朗时,鲁朗小镇的导游词和接待线路还是一片空白。如何向前来鲁朗旅游的游客讲解和推介鲁朗,展现新西藏的变化?是摆在朱慧慧面前首先要做的事情。面对初来乍到的新环境,朱慧慧直接忽视不适应,很快就让自己进入工作状态。
为了整理好导游词,她和其他刚来援藏的工作人员每天去村里找当地干部和百姓了解情况,回来之后再一起商量具体参观考察线路的走向,确定好线路后,她再加班加点整理导游词,不断打磨,最终才定了接待线路和一套较为全面的导游词。
朱慧慧坦言,尽管做了很多调查和了解,导游词讲解也没有问题,但有时面对考察团的专业提问,她也会回答不上来。“主要是对当地的一些文化底蕴还是了解不够透彻。”面对问题,朱慧慧从不逃避,而是在接待活动结束后第一时间找当地对口领导或村民问清楚,然后记录下来牢记在心,“这样下次有考察团来时问到时就能回答上了。”
一直以来,朱慧慧对待工作,不管任务大小,她都全力以赴,用最谨慎的态度对待,求得圆满的结果。也正因为如此,每次接待任务,领导交给她很放心,只需交给她一个活动流程,其他环节如主持词撰写,活动主持及现场把控都由朱慧慧一人搞定。
或许在很多眼中,援藏工作是一份好玩新鲜的工作,可对朱慧慧而言,只有充实和忙碌。“我们到了那里,根本没有节假日,因为到了节假日我们负责接待考察团任务更多。”也正因为如此,在援藏的时间里,朱慧慧大部分时间都待在鲁朗小镇,没时间好好在西藏走走。
鲁朗国际旅游小镇还是粤藏两省区共同打造的旅游扶贫项目,倍受中央和粤藏两省区领导重视。来到鲁朗,朱慧慧基本上每天都会接到源源不断的接待考察任务。到鲁朗国际旅游小镇考察的都是中央、国家及各省区的重要领导。令她最为感动的是,她还在2017年全国旅游援藏工作会议上接待了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一行。“这是一次难得宝贵的机会,更是我的荣幸!如果不是因为援藏,作为一名导游的我可能一辈子也没有这个机会。”据不完全统计,在援藏期间,朱慧慧接待的所有领导、游客、媒体等超过万人。
身兼多职
接待主持表演样样行
除了接待之外,朱慧慧在鲁朗还学会了开电瓶车,同时担任过多场活动的策划和主持。如主持林芝鲁朗首届高山杜鹃花旅游文化节;主持鲁朗石锅松茸周暨鲁朗美图征集;有时还要担任司机、演员、服务员、销售员等多个角色,时不时还要担任“灭火器”的重要任务,“我们是哪里需要就到哪里”。
朱慧慧还记得今年她正在接待一行嘉宾时,突然接到领导的电话,要求她赶紧换上藏族服饰,赶到林芝负责接待中央领导考察团。“当时我很紧张,因为一直在鲁朗工作,对林芝情况了解不多,所以我在去的路上赶紧搜一些相关资料,然后在最短的时间内整理好了导游词,同时还要背诵下来。”由于去林芝的路并不好走,到了现场朱慧慧已经被车晃到头晕,可她强忍着不适,出色地完成了这次接待任务。
类似这样的突发状况特别多,“灭火”多次的朱慧慧早已练就了如“铁人三项”运动员般的能耐。有时前来鲁朗的考察团或者旅游团很多,朱慧慧要担任司机或者服务员、演员、销售员,一人身兼多职。
“考察团来了,可所有的司机都外派出去了,那我就要自己开车带着考察团,一遍开车一边讲解。”有时活动结束后,工作人员忙不过来,朱慧慧还要到餐厅担任服务员,帮忙端饭端菜。
性子活泼的朱慧慧由于经常和当地老百姓在一起,她发现有的老百姓家里种植的虫草、松茸、藏药材等产品质量特别好,却发愁销路,于是用自己做导游积攒下来的资源在朋友圈帮助他们销售,解决了当地老百姓的烦恼。
展望未来
希望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因为经常要接待前来视察的领导,朱慧慧和其他工作人员经常忙到饭都顾不上吃。即使到了援藏的最后一天,她还在负责接待任务,“这也算是给我的援藏工作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吧。”
经过两个半年的援藏经历,朱慧慧思想变得更成熟和沉稳。也正因为用心付出,她荣获2017年度全国援藏导游先进个人,今年她还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万名旅游英才计划——— “金牌导游”培养项目。
朱慧慧的努力,让林芝和鲁朗的领导刮目相看。朱慧慧援藏结束,林芝及鲁朗干部为她和其他援藏导游举办了欢送会,同时也向她抛出了橄榄枝,希望她能继续留在西藏工作,负责政务接待和旅游管理事宜。“对我而言,援藏工作虽然条件艰苦,但发展平台更广阔,工作更充实。”回来之后,朱慧慧还在调整自己的状态,对于未来的打算,她还未细想,但她表示:“我希望发挥自己的个人价值,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本组文字 《东江时报》记者骆国红
人物简介
朱慧慧
年龄:27岁身份:全国第十五、十六批国家援藏导游、广东中航国旅导游
罗耀坤
年龄:27岁身份:全国第十五、十六批国家援藏导游、惠航旅行社导游
抗得住高反说得溜英语跳得了藏舞人物贰罗耀坤
他和朱慧慧师出同门,来自同一个母校,不善言谈的他初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沉稳和踏实。尽管当初家人反对,但面对理想他义无返顾;追逐梦想他更是全力以赴。援藏工作一年结束,他说:“圆梦了,此生无憾。”他是全国第十五、十六批国家援藏导游罗耀坤。
说服家人
专门邀请父母到鲁朗旅游
1991年出生,毕业于惠州旅游学校的罗耀坤,读书的时候选择导游专业,其实是出于他对旅游的无比热爱。正因为凭着对导游的热爱,他才想在导游行业里付出自己全部的努力和激情。
出于对西藏的热爱和为发扬惠州政务导游的优良工作作风,罗耀坤主动报名国家第十五、十六批援藏导游。在首次入选援藏导游队伍后,他既兴奋又紧张。出发之前还特地自学了不少关于鲁朗的知识,为前去鲁朗工作做积极的准备。
“最开始从导游协会得知有援藏这个机会时,我立马就告诉家里人想参加,他们听后第一反应是坚决反对。”罗耀坤告诉东时记者,家里人担心他的人身安全,一直反对罗耀坤去援藏。“我就耐着性子告诉他们我的想法,一遍遍劝慰他们,直到他们态度有些好转。”罗耀坤说,为了让父母彻底同意,他还曾邀请父母去西藏旅游一周,并到鲁朗看看他生活、工作的地方。对于一名援藏导游而言,罗耀坤提起鲁朗满是骄傲和自豪。“父母来到鲁朗一周的时间里,看到我的生活和工作,这才放下心来。”
吃苦耐劳
在高原反应下坚持学习
鲁朗,藏语译为“龙王谷”,意为一个神仙居住的地方,一个让人不想家的地方。在西藏工作两个半年后,回到惠州的罗耀坤,脸被高原紫外线晒得黝黑发亮。不过,一谈到这两个半年在西藏鲁朗工作的经历,他立刻神采奕奕。
“西藏有着圣洁的白云、透亮的蓝天、壮丽的山水。”从未去过西藏的罗耀坤抱着去学习的心态,也抱着对西藏的无比向往踏上了征程。来到西藏,第一波考验便是应对高原反应。
“刚到西藏的时候,兴奋的心情缓解了高原反应。所有援藏导游进行了培训学习。”罗耀坤说,大家到景区实地学习后,让他更深刻认识到援藏导游的不易。在西藏跋涉多地,远远没有平原那么方便。海拔高度在变化,路况也不太好,一路颠簸到达景区,高原反应顿增,头痛难耐。也因此,面对长达数十年坚守在高原的老援藏导游,他感到由衷的敬佩。受到前辈的感染,罗耀坤自费购买大量书籍多看多记,反复对比学习,熟悉掌握景区的知识和游览路线。培训结束后,罗耀坤便马不停蹄赶赴鲁朗开展各项接待工作。
爱岗敬业
利用闲暇时间学习英语
鲁朗国际旅游小镇自试营业以来,不仅接待了众多的游客,国家级、省级领导也纷纷来鲁朗小镇参观、考察。
“作为鲁朗的政务导游,通过搭建桥梁,让游客更了解鲁朗的悠久历史,独具特色的人文风情和自然景观,以及粤藏两地建设背后的故事。我觉得自己的工作很神圣,一定要准确地讲解。”罗耀坤自豪地说,在接待时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形象,因为在工作时,就代表了鲁朗的形象。他不仅对西藏的风情民俗很了解,对鲁朗更是如数家珍。为了更接地气,他还穿上藏装,学会了表演藏族舞蹈、歌曲,让游客眼前一亮。
“导游也是文化的传播者,许多游客带着对西藏的好奇来到这里旅游,希望通过自己的讲解和表演能让游客们更深入地了解西藏,了解鲁朗,让他们不枉此行,回去后还愿意号召更多的人来鲁朗。”罗耀坤笑着说。
由于鲁朗建设发展成绩喜人,罗耀坤还经常会接待一些外国嘉宾。为此,他捡起已经扔掉了多年的外语,利用闲暇时间自学英语。2017年7月8日,他接待了一个外宾考察团,熟练地用英语回答外国记者的提问,让外国记者刮目相看,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罗耀坤坦言,援藏工作十分忙碌,有时上一波客人刚送走,又马上要接待下一批。但是看到游客满意的笑容,自己很有成就感。不仅如此,罗耀坤坦言这两个半年的援藏之旅,让他获益匪浅。
“在这里,跟着领导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和技能,援藏导游,是我这一辈子的回忆!”罗耀坤动情地说,虽然只待了两个半年的时间,但他早已把鲁朗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让他记忆最深刻的要数和藏民们一同上山采松茸,挖虫草了,与淳朴的藏民在一起,每天都乐呵呵的。罗耀坤坦言,只要往后组织需要和召唤,他将义无反顾积极响应,再续援藏情缘。
援藏生活
每晚忙完才有空给女友打电话
“都说西藏是神圣的,怀着虔诚之心去过的人总是会受到神灵庇佑,我觉得我就是个幸运儿。”罗耀坤援藏的第一个半年结束后,他给自己放了一个假,平时热爱潜水的罗耀坤在印尼潜水的过程中认识了如今的女朋友李欣子言。两人因潜水走到了一起。罗耀坤与女朋友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有共同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说只要认真工作和生活,不知何时命运就会在转角给你一个打赏。”罗耀坤说。
在认识李欣子言后,罗耀坤又面临一个抉择——— 是否参加第16批援藏?如果选择去援藏,那么势必要和正在热恋中的女朋友分隔两地,且长时间无法见面。在国际邮轮工作的李欣子言,出海一次也要十天半月。但值得欣慰的是,李欣子言善解人意,并不想因为自己阻碍罗耀坤心中的援藏理想。于是两人开始了异地恋。罗耀坤告诉东时记者,也只有在自己工作强度没那么高的时候,晚上才有空给女朋友打个电话,诉说想念之情。说起罗耀坤对鲁朗的感情时,李欣子言忍不住说:“我是真的看他工作辛苦,但他自己就是乐在其中。”
罗耀坤笑着说,谈到第二个半年的援藏感受,那恐怕就是“好山好水好寂寞”,每天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为了避免对女朋友过于想念,罗耀坤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在工作中。“接待起来甚至连饭都吃不上。安排领导的饮食、住宿,要与酒店协商,往往是早晨7点起床,一般要到晚上11、12点才能回去。”罗耀坤笑着说,真忙起来,工作强度很高,工作的时候常常会忘记肚子饿。但正是有了这两个半年的历练,让这个90后的小伙看上去显得更加成熟稳重。用罗耀坤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两个半年的援藏精力,让他的工作效率和组织策划能力提高了,应变能力也提高了。本组文字 《东江时报》记者张荟婷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马海菊)日前,市环卫局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市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