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人过春节为什么要吃茨菇 “文化惠民大讲堂 惠州民俗谈”吸引众多市民到场听讲座

惠州日报 2018-11-25 09:18

本报讯 (记者陈春惠 通讯员张小明)“在惠州传统风俗中,办寿诞要有红发糕……”近日,在惠州慈云图书馆4楼学术报告厅,由惠州市文广新局主办、惠州慈云图书馆承办、惠州市民协协办的一堂“文化惠民大讲堂——— 惠州民俗谈”正在开讲。这节课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苗理洁主讲,200多名市民协会员及众多市民到场听讲。

苗理洁是惠州人,著有散文集《水城故事》、《逝水流痕》、《水韵鹅城》,小小说集《旗袍》。她在广泛收集资料、到惠州各地采访的基础上,结合亲身经历及体会,形成了对于惠州民俗的理解。苗理洁说,惠州是一座有根的城市,5000多年前就有先民生活,有1400多年的建城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涵养了多元的民俗。

在讲座中,苗理洁通过惠州民间生活习俗、惠州节俗、惠州礼仪俗、游艺民俗等多方面来介绍惠州民俗,透过实例由表及里揭示了惠州民间风俗的文化内涵。如对于曾祖父的称呼,苗理洁表示,惠州人称呼与北方人的称呼不一样,惠州人称呼曾祖父为“阿白”,这其中含有“曾祖父年纪较大,头发、胡子发白”的含义;惠州有众多祠堂,祠堂大门的对联,往往藏有家族的密码,看祠堂大门对联,就能了解该祠堂的姓氏及从何处迁徙到本地。如博罗县园洲镇白马围社区的黄氏宗祠——— “才彰黄公祠”,其大门贴的对联为“系传江夏,派衍马溪”。这副对联显示了白马围社区的黄氏族人,是从湖北武汉江夏区迁徙而来,在马溪(地名)繁衍生息。苗理洁说,祠堂的对联,往往几百年都不变,让族人能从对联中了解自己的根在何处。

“半城山色半城湖”的惠州,优美的水环境也构成众多惠州民俗风情。如东江河上的黄蚬,就演绎成惠州东江蚬饮食习俗,有腌蚬、蚬肉煮油条、煮蚬汤等惠州传统风味小吃。还有在寿俗中,老人做寿的红发糕,一定是女儿送来的。如果没有生下女儿,那就要认个干女儿,以便日后好送红发糕……众多的惠州风俗,令听众们兴趣盎然。

在现场互动环节中,听众现场提问 “惠州人十月初一为什么要吃逆糍”、“惠州人过春节为什么要吃茨菇”等问题,苗理洁都一一作答。不少听众说,惠州民俗有讲究,听讲座很有收获,更能感受到惠州传统风俗的魅力,日后要多来参加文化惠民大讲堂的讲课。

新闻推荐

惠州市流感疫苗已部分到货 部分接种门诊可接种,有需求者可打电话咨询预约

本报讯(记者张斐通讯员李娟)日前,流感疫苗供应“紧俏”的消息经各大媒体报道后,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惠州市流感疫苗供应情况如...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