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山水 记得住乡愁 惠州市坚持绿色发展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实现乡村颜值和经济双提升

惠州日报 2018-11-25 09:17

惠阳区良井镇霞角村山水秀美、田园丰饶,是该区省级新农村示范片核心区域之一。 图片由惠州报业传媒集团东江图片社提供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生活更有奔头。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景。

如何才能记得住乡愁?留得住绿水青山,才能留住乡愁。

生态是乡村振兴的根基。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让绿水青山成为竞争力、生产力。

惠州也用实践给出了答案:坚定走一条用绿色产业链贯穿始终的发展道路,是乡村颜值提升和经济发展双丰收的不二之选。

乡村故事

村干部入户宣讲提高村民环保意识

上东村位于龙门县蓝田瑶族乡北部,是全国首批绿色村庄之一。杨细祥是该村张坑村民小组小组长,他的另一个身份是蓝田河张坑村民小组河段的村民小组级负责人(河长)。

“绿水青山是我们共同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它,才能造福自己和子孙后代。”杨细祥说,他每天都要到河边走一遍,巡查河道情况,遇到问题都会认真记录下来。

“我们村生态环境好,没有污染源,水质很好。我平时巡河主要工作是提醒村民不要往河里扔垃圾和杂物。”杨细祥说。为提高村民环保意识,他常走家串户跟村民宣讲保护河道注意事项,号召大家一同守护家乡河流。

上东村其他村民小组级河长都跟杨细祥一样,不仅用心守护着沿村河段,还常常担任宣讲员,到村民家里向村民讲述环境保护要点,提高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和文明素养。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上东村的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改善,不仅改建了文体广场,还修建了垃圾回收站和污水处理设施。看着家乡的河水清又清,村民们从心里感到高兴。

村委会给村民换陶瓷杯减少污染

走进博罗县横河镇花园村,仿佛置身世外桃源,鸟语花香,绿荫环绕,整个村子充满蓬勃生机,仿佛在向八方来客诉说花园村的新发展。谈及现在的花园村,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消除农村脏乱不文明现象,才能让花园村变成真正的花园。”花园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徐钦文说,2012年起,村委班子成员带头捡垃圾,在村里集中修建垃圾回收站,设立分类垃圾桶,用行动诠释改变面貌的决心。为了杜绝一次性杯子的污染,村委会2013年8月筹集资金购买了一批陶瓷杯发给每户村民。现在,花园村村民都不习惯用一次性餐具和杯子,村小卖部也买不到一次性用品。

徐钦文说,村委会的实际行动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言行举止慢慢发生了变化,从到处乱扔垃圾,到不扔垃圾,再到主动捡垃圾,积极维护卫生;从事不关己,己不劳心,到主动清除花园杂草,清理水塘的漂浮垃圾,再到参与花园村美化建设,花园村的面貌一天一个样。

如今,村里的绿水青山、好空气等生态优势,还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资源。近年来,花园村依托优美的生态资源,以原生态美食、农产品和花园大鼓、“上灯”等传统民俗为核心,大力发展具有岭南风格的生态乡村旅游,依托“原生态”这张名片,拉起了富有花园村特色的农特产品经济链,帮助村民增收致富。

惠州实践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三农”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一直以来,惠州坚持“抓两头、带中间”,一头抓好新农村示范片提升,另一头抓好示范村创建,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争用10年时间把全市1043个行政村建成美丽宜居村。

从2014年起,惠州连续启动博罗、惠阳、惠东、龙门4个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已累计投入资金8.82亿元,启动实施473个建设项目,其中382个项目已竣工。如今,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让乡村处处是景,环境美了、农民腰包鼓了,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宽敞干净的村道,富有岭南特色的民居,绿树成荫的休闲小广场,如今的松树岗村,俨然成为人们心中的新时代美丽乡村范本。”周末,市民张海江带着孩子来到博罗县长宁镇松树岗村游玩,忍不住发了这条微信朋友圈。

松树岗村的变化得益于惠州市近几年积极探索本地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路子,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全方位建设美丽乡村。

近年来,惠州创新开展了美丽乡村“三大行动”,让村庄生态环境“脱胎换骨”。一个个村庄靓起来了,“村庄园林化、庭院花园化、道路林荫化”正成为现实。

现实瓶颈

农村环境问题制约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

在农村长大的廖南华是个摄影爱好者,今年48岁。他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相对于城市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但近年来以农业面源污染、农村人居环境不佳为主的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廖南华说,闲暇时他喜欢到农村采风,近5年来去过广东、江西、广西、贵州、湖南、安徽等地的几十个村庄,他认为,村民的生态保护意识不够,从农村人居环境来看,近年来农村“脏乱差”问题初步得到解决,但由于农村建设投资长期不足,导致农村人居环境依然较差,远不能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有专家指出,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一部分乡村地区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这与部分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一些乡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单一有很大关系,也与绿色发展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广大农村地区的人居环境整治还面临着艰巨而繁重的任务。这些现象的长期存在,严重制约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绊脚石。

精准发力

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

乡村振兴离不开生态振兴。

惠州市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纲领性文件——— 《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日前出炉,明确了乡村振兴工作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勾勒出乡村振兴的生态底色。

生态振兴作为惠州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具体着力点之一,《方案》明确全面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坚持绿色发展,打好乡村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

针对目前全国普遍存在的农村人居环境不佳问题,惠州市将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深化美丽乡村“三大行动”,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惠州市明确提出,到2019年,全市村庄完成“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任务,到2020年,全部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60%以上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到2022年,80%以上村庄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支持有条件的村庄率先创建一批特色精品村。到2025年,全部村庄达到美丽宜居村以上标准。

要让农村环境整治的成果看得见、摸得着,系统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是不二途径。

《方案》提出,统筹山水林田湖海系统治理,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探索推进湾长制、港长制、林长制。落实农业功能区制度,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完善生态保护成效与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到2020年生态公益林每亩平均补偿标准提至40元。

在培育发展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方面,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资源禀赋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休闲旅游、生态宜居、文化创意等新型特色村镇,推进渔港经济区和滨海特色小镇建设,打造宜业宜商宜居宜游环境,增强小城镇服务能力和吸纳农村人口转移就业定居能力。

专家观点

乡村生态振兴首先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惠州学院教授胡瑞卿说,农村美不美、环境优不优、农民富不富,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推进农村生态振兴,刻不容缓。

胡瑞卿提出,乡村生态振兴,首先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关键是要坚持绿色生产方式,调整农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因地制宜谋划好、差异化发展好特色高效农业,推动农业产业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要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通过发展立体农业、乡村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体育健身等产业,不断开发生态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绿水青山转化为源源不断的金山银山。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乡村生态振兴也需要创新。”胡瑞卿说,要坚持创新发展,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统一规划、规范管理,坚决守好生态底线,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着力构建绿色稳定可持续的生态系统。同时,开展工作不能脱离农村实际,不能违背群众意愿,不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持续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不断提升农民生活质量。

“意识是行动的指南,只有让农民真正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才能让农民真心行动起来保护共同赖以生存的家园。”胡瑞卿说,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生态保护意识,多措并举,实现全民参与,让农民体会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记者手记

让乡村有美丽面子更有幸福里子

记得住乡愁,就要留得住乡愁;想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就得留住青山绿水。

实施美丽乡村·清洁先行、清水治污、绿满家园“三大行动”,统筹推进精准扶贫和新农村建设,都市生态农业园、生态旅游观光项目遍地开花,“生态+”项目有声有色……惠州的乡村振兴,始终尊重乡村的个性,围绕“绿色”做文章。

鲜明的“绿色发展”特征,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绝佳注脚,让乡村既有美丽的面子,更有幸福的里子。惠州的实践告诉我们,绿色与发展是和谐统一的,乡村振兴的质量和成色,要靠“美丽乡村”打底色,要以良好生态为支撑。让绿色成为最鲜明的特征,以绿色发展统领方方面面,才能为乡村振兴打牢坚实基础,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

生态财富是最大的财富,绿色家园是最美的家园。从生产到生活,离开了绿色,乡村就失去了本色。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没有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就不可持续;没有农村的生态文明,就没有整体的生态文明。乡村振兴,要把“生态宜居”的总体要求落到实处,放大乡村的生态优势,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随着惠州《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案》的实施,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揽子”计划,惠州农村的明天一定会呈现出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乡风淳的美丽中国“山水画”,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人人向往之地。

本组文字 统筹 本报记者周 觅 采写 本报记者黄晓娜 陈春惠

新闻推荐

年仅10岁的“黑”小子竟与病魔对抗了9年

长期的药物治疗,让曾经白白胖胖的龙龙皮肤比爸爸还黑。NO:2052爱心档案:龙龙联系人:吴先生电话:15220603309心愿:重返课堂2...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