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守护“惠州蓝” 城管部门加大建筑工地监管力度,持续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工作
行驶在金山大桥上,干净清澈的金山湖尽收眼底,空气格外清新。
今年8月,惠州市市区优良天数比例(AQI达标率)为90.3%,综合指数为2.90,空气质量略有改善。1~8月,市区优良天数比例为93.8%,综合指数为3.40。
一连串数字勾勒出早已被人们熟悉的“惠州蓝”。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惠州市出台《惠州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2018-2020年)》,市城管执法局加大建筑施工场地监管力度,持续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工作。通过加大科技手段投入,改革创新,全面提升科学管理水平。同时通过采取交叉执法、联合执法等方式,对大气污染治理中发现的违法行为进行不间断打击,勇于担当,敢于亮剑,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守护“惠州蓝”。
全方位全时段监控工地扬尘噪声
“惠州蓝”一直是惠州生态环境的一张名片,但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守护“惠州蓝”的压力正日益加重。
“城市在进步,防范空气污染的技术手段也要跟上。”市城管执法局有关负责人说。
10月15日,记者在市数字城管监督指挥中心看到,多名坐席员坐在电脑前,通过扬尘噪声在线监测设备,对部分建筑工地的出入口、施工区域、渣土堆放区域进行实时监控。
“以前,只有执法人员进入工地后,才能看到工地的洗车台、渣土覆盖是否符合标准,是否文明施工;只有执法人员上街巡查,才能发现车辆是否带泥上路、是否存在沿路抛撒等行为,存在一定的监管盲区。”该负责人说,目前市区已有49个工地安装了62台监测设备,从源头治理工地扬尘污染,全方位、全时段对在建工地内的冲洗台、施工区域和渣土车装载、密闭、冲洗情况进行监控。系统每隔一小时用短信通知PM2.5、PM10、TSP和噪音的指数,当达到预警范围时,则自动触发预警阶段提醒功能,工作人员将会以下发短信的方式通知工地负责人采取降尘措施。
建筑工地一周内出现3日或以上TSP值超标时,除加强执法力度外,城管工作人员还会向环保、住建等相关部门通报该工地的违规情况,并在市建筑工地扬尘噪声在线监测平台、惠民城管通微信公众号公开曝光。
落实“六个100%”扬尘防控措施
日前,记者走进市区河南岸一建设工地,只见大门口干净整齐,出口处有过水池,地面也不再 “尘土飞扬”。工地出入口被严格区分,施工车辆经过洗车槽、洗车机、高压水枪等多次冲洗后,驶出工地时车身、轮胎已经非常干净,真正做到了“不带泥出门”。这是惠州市对建筑工地源头管理的又一个缩影。
记者了解到,目前市城管执法局对惠城中心区90个在建楼盘工地和57个市政项目工地进行了逐一实地检查,强制要求在建工地设置洗水槽等防尘降尘设施,按照工地扬尘污染防控“6个100%”措施,规范施工工地管理。
守护“惠州蓝”,不仅仅依靠城管部门。“我们还会通过执法联动,牵头组织环保、交警、环卫等职能部门,采取机动巡查和设卡查处违规运输余泥渣土行为。同时,落实钢管桩查封工地等强制措施,对工地违规施工行为从严从重处罚。”市城管执法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据悉,仅今年以来,市城管执法局等部门共开展各类联合执法行动58次,出动执法人员815人次、执法车辆134台次,检查泥头车364台次,突击检查工地223多个,立案查处违法违规泥头车62台次。
接下来,惠州市将对建筑施工单位实行更为严格的管理措施,通过设立违规建筑施工单位黑名单等方式,加大对建筑施工场地的监管力度,并对违规施工的单位实行顶格处罚,确保落实“六个100%”工地扬尘污染防控措施。本报记者谭 琳
新闻推荐
市妇联举行“关爱母亲基金”援助款发放仪式。《东江时报》记者张荟婷通讯员王红日摄东江时报讯记者张荟婷通讯员王红日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