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实验中学积极应对语文新课程改革 到图书馆来,有14万册图书等着你
11月14日,星期三,上午8点40,惠州市实验中学高一年级两个班的学生,在语文老师的带领下,安静坐进图书馆,开始上语文阅读课。同学们分别拿到自己喜欢的报刊、杂志阅读起来。这是惠州市实验中学本学期开始的新做法——在图书馆里上阅读课。
现场:学校制定了阅读课安排表
上课期间,同学们各择所好,安静阅读。“在这里,上可查天文,下可阅地理,文史书刊很丰富。”高一(19)班的张昱旻介绍,他平时喜欢阅读,中考语文考了109分的高分。进入高中后,他对文化常识和文史相关的内容很感兴趣,这种在图书馆上的阅读课,让他有如鱼得水之感。他的同学高子艳,谦称自己喜欢阅读一些“不太正经”的闲书,遇到打动自己的短诗之类,会及时摘抄进笔记本,有时甚至抄下《青年文摘》上的整篇文章。
南方日报记者现场看到,该校图书馆门口张贴有入馆须知。该校教务管理中心副主任、高一(19)班语文老师刘珊珊介绍,每次上课前,图书馆的老师都会充分准备,为同学们整理好期刊和报纸,合理安排好桌凳。为了上好阅读课,学校教务管理中心还专门制定了高一和高二年级的阅读课安排表。
惠州市实验中学图书馆,是一座超省一级标准建设的高颜值图书馆,馆内长期订有32种报纸、149种期刊,还有超14万册图书的海量藏书,种类涵盖文学类、科普类、生活类等各种类别。
据介绍,惠州市实验中学的前身是惠州师范学校,以前图书室里珍藏的报刊也保留至今,且装订有序。那些上世纪80年代甚至更久远的报纸,比学校很多老师的年龄都大。在电子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高中生,翻看这些报纸,如同一次历史的穿越。
原因:应对新高考对阅读面和阅读能力的较高要求
谈及在图书馆开设阅读课的原因,刘珊珊介绍,从初中刚进入高中的学生,不少人在阅读习惯上很多有着或多或少的欠缺,有些人没有从小养成阅读习惯,不喜欢阅读;有些对阅读不反感,但主动性不够;还有些虽然喜欢阅读,但基本没有找到有效的阅读方法。
“在图书馆开设阅读课,为高一、高二学生开展自主阅读、阅读法指导阅读和跨文化阅读创造了条件,以满足新高考对学生在阅读面和阅读能力方面的较高要求。”惠州市实验中学教务管理中心主任徐雪萍坦言,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应对新课标的变化。
据了解,教育部在2017年修订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高中学生在必修阶段各类文本的阅读量不少于150万字。此外,从2017年到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总阅读量已从8000字增加到8900字,并有较大概率在将来增加到1万字。
为此,惠州市实验中学专门制定了“阅读课工作方案”,明确工作安排和各部门职责,从2018年秋季学期开始,该校高一、高二两个年级各班按照阅读课程表,轮流到学校图书馆阅览室上语文阅读课,每月每班都要保证排课。各班到阅览室上阅读课时,由语文老师全程带班并指导。“阅读习惯可以在不断重复中形成,在不断学习中培养,并对思维品质产生积极影响。”谈到方案的可行性,刘珊珊表示有信心。她认为,这种阅读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阅读习惯的养成,并能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
南方日报记者周春
■观察眼
重要的是先读起来
2017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确定了以“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习”、“跨文化专题研讨”等17个学习任务群为主体的新的课程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内外加强阅读,培养阅读的习惯和兴趣,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在阅读中拓宽视野、领略人类社会气象与文化,丰富精神世界。
在提升高中生的阅读能力方面,惠州市实验中学的做法可说是一种积极尝试。这些做法也许不能立竿见影,但对阅读习惯的养成、对自我管理的促进,却意义重大。“道心静似山藏玉,书味清如水养鱼”,阅读能力的提升,正是在这种慢慢涵养中形成的。
合适的阅读方法因人而异,但最重要的却是——先读起来。《定义语文》里说:“只有读书,人才会获得发展的原动力,人才会在读书中进步。”阅读是积累渐进的技能,它就像骑自行车、驾驶汽车或炒菜做饭一样:为了做好,必须先做起来。先读起来,由少而多,就有可能越读越好。当你越读越多,收获就会越来越大,让你越来越愿意去阅读,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我们乐见惠州市实验中学在这方面的尝试和推动,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学校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方面出新出彩,希望越来越多的学生爱上阅读,享受阅读。周春
新闻推荐
惠州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对陈毅坚、李康等住宅业主申报的惠州市江北三新南路8号第9栋东梯加建1部电梯规划建设方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