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实现全市文明村镇全覆盖 惠州市印发乡风文明建设提升行动实施方案
博罗罗阳观背村用墙绘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图片由惠州报业传媒集团东江图片社提供
为推进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大力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再深化、再提升,近日,惠州市印发了《惠州市乡风文明建设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方案》指出,要大力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升行动、农民思想道德建设提升行动、良好社会风尚引领提升行动、公共文化服务优化提升行动,在补短板上下功夫,在强基础上谋实效,打造“一镇村一品牌、一镇村一特色”,实现全市农村人文美、风尚美、文化美,全面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到今年年底,150个省、市贫困村80%达到省文明村创建标准,全市其他村镇50%达到省文明村镇创建标准;到明年年底,80%村镇全面达到省文明村镇创建标准;到2020年年底,进一步完善惠州特色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常态管理机制,全市文明村镇覆盖率达100%。
核心价值观培育提升行动
重点抓好“八个一”建设
要培养文明乡风,首先要有氛围。《方案》提出,按照公益广告比例不低于30%的要求,增加农村公益广告覆盖面,积极营造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热爱劳动、勤俭节约、邻里和睦、崇尚科学、讲究卫生的文明氛围,引导群众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倡导文明新风尚。充分利用今日惠州网、惠州文明网、掌中惠州、惠州发布、惠州微学习等网络平台,切实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上宣传,让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同时,深入实施核心价值观“1+X”建设工程,充分结合村居环境和建筑风貌特色,灵活运用村居当地历史、名人、典故、谚语、民俗元素,建设一批彰显鲜明价值引领、凸显岭南乡村风貌和文化特色的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广场、墙绘、景观,让村民时时处处受到感染、熏陶。
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方案》指出,要重点抓好“八个一”建设,即制定完善一个村规民约,征集推广一批优秀家风家训,打造一个农村核心价值观景观标识,因地制宜建设一个文化祠堂或文化礼堂,创作一批核心价值观主题文化墙绘,打造一个农村文化品牌,建立一支农村志愿服务队,建立一支农村文艺队伍。
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提升行动
因地制宜建设好人馆、好人长廊
培养文明乡风,典型带动不可少。《方案》指出,要大力倡导社会主义道德,大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好媳妇、好公婆、好邻居和最美乡村教师、最美乡村医生、最美村官、最美少年等“最美人物”的推荐评议活动,积极在社会各层面、各领域开展形式多样的“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引导群众崇德向上、见贤思齐。
同时,各地还要因地制宜推进好人馆、好人长廊、好人公园、善行义举榜建设,常态展示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表扬凡人善举,展示新时代市民、村民良好精神风貌。广泛设立乡贤榜,创新发展乡贤文化,发挥新乡贤主体的示范带动作用,培育和宣传海外侨胞中的道德典型。
记者了解到,惠州市还将建立健全农村信用体系,开展文明诚信市场、信用户、信用村、诚信企业等创建活动,建立诚信红黑榜发布制度,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诚实做人、诚信经营、文明服务,无假冒伪劣、坑农害农现象。
社会风尚引领提升行动
把祠堂打造成精神文明建设新阵地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既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更要发挥好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方案》指出,要实施乡村物质遗产保护活化工程,加强历史文化名村、文物古迹、传统村落革命遗址的修复保护和活化利用。开展万村万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育计划,保护传承岭南特色的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曲和传统手工艺。推进文化祠堂建设,弘扬宗祠文化,把祠堂打造成国学教育新平台、地方文化传承新载体、乡风民俗博物馆和精神文明建设新阵地。继承弘扬红色文化,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大力挖掘、保护红色革命遗址,让坚守信仰、甘于奉献、艰苦奋斗、为民服务等红色基因在农村代代相传。因地制宜建设村史馆、农耕文化馆、家风家训馆,以“文化替换”促进文化传承创新。
同时,建立健全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协会、红白理事会,发挥其在民间事务中的调解、监督与服务作用。加强反邪教、反迷信、反“黄赌毒”警示宣传教育,切实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引导农村群众自觉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大力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
公共文化服务优化提升行动
打造一批特色乡村文化品牌
一镇村一品牌、一镇村一特色。惠州市还将突出特色发展,挖掘乡村特色文化符号,培育有特色的民间、民俗文化项目,延续历史文脉,打造一批富有岭南特色和惠州文化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重点打造一批 “孝德村”“好人村”“书香村”“信用村”“红色村”“法治村”“文化村”,把美丽乡村建设成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文化之乡。
同时,发展基层文艺队伍,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基层文化骨干和民间文化达人,鼓励扶持各类群众性文艺团体发展;经常性组织开展“中国梦歌曲大家唱”活动,鼓励支持“三农”题材文艺创作生产;推进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三百工程”项目,组织开展百场“送戏下乡”、农村公益电影放映、送展览下基层等活动;全面开展戏曲进乡村工作,逐步实现 “每年在每个行政村至少有一场戏曲演出”目标;开展文化结对帮扶,推动乡村文化建设,不断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本报记者龚 妍
新闻推荐
有了芯片项圈 不怕宠物走失 台博会上展出不少台湾青年科创项目
◆台博会吸引众多市民参观。本报记者周丽琴摄▲七彩玉夺人眼球。本报记者周丽琴摄本报讯(记者周丽琴)2018惠州台湾精品博览...